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重大問題研究 > 國際觀察 > 正文

國外長期執政政黨的比較分析(上)

——執政方式、現實困境與轉型

 摘要 長期執政政黨是指在歷史上通過贏得選舉、暴力革命和軍事政變等方式取得政權并曾連續執政20年及以上的政黨。20世紀以來,世界上出現的曾長期執政政黨數量大約為30個,本文將這些政黨視為某種特定現象,在對其進行類型學劃分的基礎上,探究其長期執政的方式,從“一般性”和“特殊性”兩個層面分析了不同類型的長期執政政黨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種種困境,并對這些政黨的發展與轉型進行宏觀的理論探討。

關鍵詞 長期執政政黨 類型 困境 轉型

長期執政政黨有哪些共性

在21世紀的當代世界,政黨已成為各個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核心要素,政黨政治已成為政治統治和政治管理的普遍形式。由17世紀中后期英國議會中兩大派別(新興資產階級代表與封建貴族代表)發展而來的“輝格黨”和“托利黨”是最早的政黨雛形。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內的諸多政治家和學者對政黨作過很多定義。①在現代政治學中,政黨一般是指代表特定群體利益,以取得和維護政權為目標的政治團體。執政黨是指執掌政權的政黨,與之相對的是追求執政,但尚未執政的在野黨。長期執政的政黨則是指在歷史上通過各種方式取得并長期執掌國家政權的政黨,比較典型的有拉美地區的墨西哥革命制度黨,中東北非地區的埃及民族民主黨、敘利亞阿拉伯復興黨,東亞地區的日本自民黨、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和原蘇東地區共產黨,等等。在這些長期執政政黨中,有的已經喪失了執政地位(如埃及民族民主黨);有的甚至消失在世界政黨的族譜中(如原蘇聯共產黨);有的雖然飽受質疑,但仍然強勢地掌控著政權(如朝鮮勞動黨);有的不但沒有喪失政權,反而在與國內外各種政治力量的長期博弈中,保持了執政地位(如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還有的曾一度在大選中失去政權后,又重新贏得選民支持,重新執政(如墨西哥革命制度黨)。另外,還有一些政黨正朝著長期執政政黨的趨勢發展(如統一俄羅斯黨,自普京上臺后,統一俄羅斯黨成為了俄議會第一大黨,其當前雖然是以總統支持的“政權黨”的形式存在,但其事實上具備執政黨的特質,且有長期執政的趨勢)。造成這一“盛衰對立”的原因何在?名目繁多且形式各異的長期執政政黨有哪些共性?又有哪些本質區別?在現代政治發展中,各類長期執政政黨各自面臨著哪些困境?又在如何應對?基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本文擬在對世界上一些長期執政的政黨作類型學劃分后,重點分析一些發展中國家長期執政政黨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困境和風險,并對其轉型的方向和路徑作宏觀性的探討。

長期執政政黨并不是一個成熟的理論概念,而是一個對政治歷史現象的描述性概念,是針對歷史上出現的某個政黨長期執掌國家政權現象的經驗總結。筆者認為,一個政黨通過贏得選舉、暴力革命及軍事政變等方式取得政權且曾連續執政時間達到20年或者更長,則可稱之為長期執政政黨。②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政黨,曾在某個地區長期執政,但沒有掌控中央或國家政權,如印度共產黨(馬),到2011年為止,已連續在印度西孟加拉邦地區執政34年,是印度歷史上唯一一個在地方連續執政超過30年的政黨。像這一類只在地方長期執政而沒有掌控國家政權的政黨不屬于本文的研究范疇。另外,在有些實行議行分離制度的國家中,議會中的多數黨,并不一定是組織政府、行使行政權力的執政黨。如美國,其執政黨的界定是以贏得總統選舉為標準,其國會選舉與總統選舉相對分離,贏得國會選舉的多數黨并不一定是贏得總統選舉的執政黨。即在某個地區長期執政的地方性“執政黨”和沒有掌控國家行政權的議會多數黨不納入本文的研究范疇。

概括而言,所謂“長期執政政黨”有三個必要條件:第一,在執政時間上,連續執政時間應達到20年或以上;第二,在所掌控權力的地域范圍上,應執掌國家中央政權而不僅僅是在地方執政;第三,在所掌控權力的性質上,應是執掌著國家的行政權力。按照上述界定,20世紀以來,世界上出現的長期執政政黨大約為30個。(見表1)

長期執政政黨的類型學劃分

學術界對政黨類型的研究十分豐富,諸多學者根據政黨產生方式、階級屬性、政策取向、成員結構及意識形態等不同維度對政黨進行了多種形式的類別劃分,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政黨分類體系。④但對長期執政政黨,學界還沒有一個成熟的分類標準,基于傳統的對政黨的分類方式,可以依據政黨所在國家的政治性質將長期執政政黨分為:社會主義國家長期執政政黨(如原蘇聯共產黨、越南共產黨等)、資本主義國家長期執政政黨(如日本自民黨、瑞典社會黨等)、民族主義國家長期執政政黨(如突尼斯憲政民主聯盟、埃及民族民主黨等)。也可依據國家事實上的政黨制度,將這些政黨分為:一黨制條件下的長期執政政黨(如朝鮮勞動黨、老撾人民革命黨等)、兩黨制條件下的長期執政政黨(如美國民主黨)、多黨制條件下的長期執政政黨(如日本自民黨、印度國大黨等)。

除了按照國家的政治性質和事實上的政黨制度兩大維度進行劃分外,還有一些可供參考的分類方式,如按照現階段是否仍在執政分類,仍在執政的長期執政政黨包括越南共產黨、朝鮮勞動黨、老撾人民革命黨、古巴共產黨等。歷史上曾長期執政,現已喪失執政地位的包括原蘇聯共產黨、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印尼專業集團、埃及民族民主黨等,下臺后現又重獲執政地位的包括日本自民黨、印度國大黨、墨西哥革命制度黨等。還可以依據各長期執政政黨的政策主張和意識形態劃為“左—中左—中—中右—右”幾大類型,依據各政黨所處的地域分為亞洲地區、歐洲地區、拉美地區及非洲地區等類型。還有依據執政時間長短、宗教信仰差異、是否與其他政黨結盟及政黨規模等多種劃分方式。在綜合借鑒以上分類方式的基礎上,本文認為,20世紀以來,世界上出現的三十來個曾長期執政政黨,理論上可根據各政黨內部的政治主導力量和各國內部政黨間的制度化競爭性,大致分為家族統治、法定執政、有限競選和自由競選四個類型。(見表2)

第一類為家族統治型。此類政黨通過長期壟斷政權,建立了以第一家庭成員及家族親信為內核的統治集團,該集團將家族利益冒充政黨利益,壟斷國家政治、經濟及社會資源。從一定程度上說,此類長期執政政黨的執政目的在本質上是維持領導者個人和家族的壟斷利益。它們從形態上看有政黨的名稱和架構,但在本質上很難說是現代意義的政黨,倒是更近似于封建專制王朝。像埃及民族民主黨、突尼斯憲政民主聯盟以及齊奧塞斯庫統治后期的羅馬尼亞共產黨,都在一定程度上具備家族統治的特征。

第二類為法定執政型。此類政黨一般是在率領民眾贏得革命勝利,獲取最初執政地位后,以憲法和法律的形式規定其執政地位。如原蘇聯共產黨(1917~1991)及其控制下東歐原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越南共產黨(1976~)、老撾人民革命黨(1975~)和印尼專業集團(1971~1999)等。這類政黨是借助憲法和法律規定其自身執政地位,也就是通過合法使用暴力來禁止其他政黨的存在和活動,使自身成為國家的“法定執政黨”。如原蘇聯共產黨以憲法的形式規定其無產階級專政的性質,1961年蘇共二十二大通過的《蘇共黨章》在序言中指出:“蘇聯共產黨是蘇聯社會的領導力量和指導力量”。1977年的蘇聯憲法第六條指出:“蘇聯共產黨是蘇聯社會的領導力量和指導力量,是蘇聯社會政治體制以及一切國家機關和社會團體的核心。”⑤越南國會在1992年修改的新憲法中,重申了越南共產黨是越南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力量。⑥老撾人民革命黨至今是老撾唯一合法的政黨。印尼專業集團則主張貫徹“潘查希拉”,強調“協商一致”原則,尤其不允許國內有西方式的反對派存在,確保政府有一個超強大的政黨或組織作為支柱,在所有政黨中處于絕對優勢,使其他政黨處于對政府的依附地位。⑦此類法定執政型長期執政政黨通常也掌握著國家軍事力量,為其執政地位保駕護航。

第三類為有限競選型。即在有限度的國內競選環境下長期執掌政權的政黨。這一類包括新加坡人民行動黨(1959~)、馬來西亞巫統(1955~)、墨西哥革命制度黨(1929~2000)、印度國民大會黨(1947~1996)、原南非國民黨(1948~1990)等。該類長期執政政黨大都是處在多黨競選的制度環境之下,其執政地位的獲得一般是通過贏得競爭性選舉。在競爭性選舉中,該類長期執政政黨之所以能戰勝其他政黨贏得選民認同,其力量優勢大體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執政績效,主要表現為領導國家取得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如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和墨西哥革命制度黨;第二,歷史功績,主要表現為因在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中的偉大功績而獲得最初的執政地位,如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印度國民大會黨和馬來西亞巫統等。這類政黨一方面因為執政績效、歷史功績等,已經具備了其他政黨難以達到的民眾認同優勢;另一方面(有些政黨)通過其掌控的執政權,在運用所控資源穩固和提升自身力量的同時,采取各種方式,以“合法”手段限制其他政黨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使得其所在國家的政治生態呈現出非對稱性的競選環境。如: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通過設計單選區和集選區制度,掌控選區劃分權力,長期以百分之六十多的選票,贏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議席;馬來西亞巫統為首的國陣對反對黨的政治打壓;原南非國民黨曾通過手中權力采取種族隔離政策,禁止黑人參政,等等。

第四類為自由競選型。即在自由競爭條件下連續贏得選舉的長期執政政黨。如日本自由民主黨(1955~1993)、瑞典社會民主黨(1921~2006)、原意大利天主教民主黨(1945~1983)等。此類國家同樣實行多黨競選制度,在周期性的選舉中,此類政黨與其他政黨或政黨聯盟競爭較為激烈,“壓倒性優勢”和“穩坐江山”的霸權政黨現象不明顯。如在日本自民黨長期執政的“五五體制”時期,出現了數次反對黨(社會民主黨)與執政黨(自由民主黨)之間勢均力敵的狀況,即便在自民黨贏得多數議席而當選的情況下,其他反對黨也可獲得相當數量的議席。瑞典社會民主黨在長期執政期間面對反對黨的強力挑戰,須不斷調整施政綱領和黨綱加以應對,也曾出現過與其他反對黨聯合組閣執政的局面。意大利天主教民主黨曾在五黨聯合政府中處主導地位,但仍不具備壓倒性優勢,在1983年后一度失去總理職位。此類長期執政政黨不具備“獨大黨”的壓倒性優勢,與其他政黨或政黨聯盟一道處于一個相對對等的競爭環境中。

上述四類長期執政政黨是一個理論上的標準類型(standard type)或稱理想類型(ideal type),實際上,基于各政黨內部的主導力量和所處的制度環境兩個維度,各類型之間也存在交叉。例如:朝鮮勞動黨在本質特征上屬家族統治型,其黨內領導力量是金氏家族,在制度環境上則使人民群眾處在某種所謂無選擇性的選舉制度下;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其領導者是現代意義的黨魁,⑧所處的制度環境則是有限的競爭性選舉;印尼專業集團,本質上曾是法定執政型政黨,所處的制度環境也是有限的競爭性選舉?;谏鲜龇治?,對長期執政政黨的分類可呈現為一個以黨內政治主導力量為橫坐標,以各國內部政黨間的制度化競爭程度為縱坐標的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上述兩個維度是基于內部環境所劃分的,如“家族統治型”和“法定執政型”,是源于各政黨內部的政治主導力量;“有限競選型”和“自由競選型”,則是基于其所處的國內制度環境。對長期執政政黨的劃分并不是靜態而絕對的,而是隨客觀環境和政治局勢的變化,有些長期執政政黨正在進行著自身的發展與轉型。

實際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的執政黨不僅面臨國內其他政黨的挑戰,還面臨著國外政黨的對比競爭。這種競爭可以是執政績效的競爭,可以是意識形態的競爭,也可以是發展道路的競爭。如發達國家的執政黨會給欠發達國家執政黨帶來競爭壓力,一國有著良好執政績效的執政黨會給另一國某個執政績效不佳的執政黨帶來競爭壓力,新興崛起的國家及其發展道路會給老牌強國和傳統發展模式帶來反思和壓力,“自由民主”的國家會給“獨裁專制”的國家帶來壓力。反之,若某個執政黨在國際競爭中彰顯優勢,則會給自身的執政帶來更為堅實的合法性基礎。有些長期執政政黨,雖然其來自國內的競爭壓力較小,或者其內部競爭是處于無序化、低制度化的狀態,但其面臨的外部競爭壓力是比較大的。如蘇聯共產黨在二次大戰中領導蘇聯戰勝德國法西斯,并一度使蘇聯與美國并駕齊驅,成為兩個超級大國之一,但在與美國的長期“冷戰”中逐步失利,其喪失政權的主要原因是在與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競爭和意識形態競爭中失敗,從而使內部反對勢力有機可乘。有些長期執政政黨所面臨的壓力主要是來自國內,來自本國的其他政黨,如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基于其較強的執政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以及與世界主要大國的良好外交關系和較為健全的法制,在國際上獲得了較多的認同,其競爭壓力主要是來自國內反對派。

  長期執政政黨的執政方式分析

政黨的執政方式,是指政黨控制公共權力的途徑、手段和方法。在任何一個國家,政黨的執政方式不可能和其他國家完全相同,但可以按照他們各自的特點,把看上去形式各異、各不相同的執政黨運作,按照一定的標準,歸結為幾個不同的基本類型,這些基本類型內部存在大量相似之處。從主觀上講,任何一個政黨都希望成為執政黨,都希望能夠長期執政,然而,能實現這一目標的執政黨并不多,那么上文提及的這些政黨,是通過哪些方式獲取和鞏固長期執政地位的?本文認為主要有兩個類型。第一類是顯性的一黨長期執政,是指一個政黨通過“暴力專政”、“文明專政”或是“把持票柜”的方式,長期單獨掌控著政權。第二類是隱性的特定政治集團長期執政,比如執政黨自身由一個黨分化為幾個黨,政權的更迭就在這幾個“同源”的政黨間進行;有些國家雖然存在多個政黨,但國家政權長期掌控在兩個主要的政黨手中,其他的小黨幾乎沒有執政機會,且這兩個政黨在公共政策取向、意識形態信仰等方面差異較小,以兩黨交替長期執政的方式控制著政權。本文主要研究上述第一種類型。

直接而顯性的特定政黨或政黨聯盟長期執政方式。“暴力專政”的方式。“暴力專政”是原始的、赤裸的政治統治方式,它包含了兩方面內容:一是“暴力”,指統治者憑借其掌控的軍隊、警察等暴力機器對國家實行管控;二是“專政”,指統治者壟斷公共權力,將其他社會集團排除在權力之外。在奴隸社會和封建專制社會,“暴力專政”是統治階級實行政治統治的基本方式。在現代社會,“暴力專政”的典型體現是“軍人政權”。這一形式曾廣泛存在于一些處在現代化初期的發展中國家,如上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南亞、東南亞,60年代中期的加納、達荷美、剛果、中非共和國、尼日利亞,1967年的希臘和1974年的葡萄牙等。⑨

“軍人政權”有兩個顯著特點。第一,職業軍人是國家的政治統治者和公共事務管理者,其以嚴格等級化、統一化、命令式的軍事管制方式管理國家。但這種以簡單軍事邏輯管理復雜公共事務的方式遲早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形成尖銳沖突,歷史證明,它不是被人民起義所推翻,就是軍人悄悄地讓位于文官政府,回到軍營繼續走職業化道路。第二,軍人政權是一種政治不發達的產物,是國家政治結構不發達和政府能力脆弱的表現,所以它較少地存在于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在這兩類國家當中,前者有著較為發達的公民社會和代議制度,后者有較堅強的執政黨和黨治體系。⑩即便是像朝鮮這類由具有軍方背景的領袖擔任執政黨領袖、推行著“先軍政治”政策的政權,也不能完全算軍人政權,其管理國家公共事務的基本方式是黨治,而不是軍治。

“文明專政”的方式。相對于赤裸裸的軍事統治,有些政黨的執政方式則文明許多,通常表現為以憲法和法律的形式規定其執政地位,通過“合法使用暴力”的方式對反對勢力實行專政。比較典型的代表有原蘇東國家共產黨、越南共產黨、老撾人民革命黨和古巴共產黨等。這種“文明專政”的執政方式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執政黨的執政地位來自于憲法,不容許真正意義上的反對黨存在。執政黨不僅是統治階級的利益代表,也是全體人民的利益代表,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和政治選擇在執政黨的控制范圍內。第二,這個政黨掌控著國家立法、行政、司法等各項權力,實行自上而下的集中管理,有著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和社會管控能力。第三,軍隊在執政黨的領導之下,是其保持執政地位的武力保證,但國家公共事務的管理主體是文人政府,而非職業軍人。第四,執政黨在全國范圍內確立了一套主體意識形態,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第五,這一建立在憲法框架下的“文明專政”,是高度依賴于民意支持的,一旦執政黨的執政績效持續衰退,得不到大部分民眾的支持,這個政黨則會失去執政合法性。

“把持票柜”的方式。“把持票柜”是指在競爭性選舉的環境下,執政黨憑借其資源和力量優勢,通過一系列制度設計,采取各種“合法”手段限制其他政黨的生存和發展,使其能夠在歷次大選中保持多數選票獲勝,進而連續執政。像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馬來西亞巫統為首的國陣和原南非國民黨等就是采取這種方式,其特點有:

第一,執政黨不再采取“專政”的方式壟斷政權,而是通過贏得競爭性選舉。在競爭性選舉中,執政黨利用其執政權,在提升自身力量的同時,限制反對黨的發展,國家的政治生態是非對稱的,執政黨或執政聯盟與其他政黨之間競爭的規則是由執政黨主導的。第二,在這種非對稱的競爭環境下,執政黨雖然具備較大的原生性優勢,但并不能確保在每次選舉中都能獲勝,倘若其執政績效持續下滑,其他反對黨能夠充分利用有限空間,加強自身建設,實行有效的競選策略,理論上是有可能成為執政黨的。

特定政治集團隱秘而精致的長期執政方式。上述談及的政黨,或是通過赤裸裸的暴力專政維持執政地位,或是通過以暴力為后盾的憲法和法律的形式規定執政地位,或是利用其執政優勢限制和打壓反對黨而保住執政地位,然而,這些政黨在長期執政的同時,容易受到權利意識逐步高漲的民眾的輿論指責和質疑。這些指責和質疑的基點是,“一黨長期執政”無論采取什么具體的形式都是不民主的,都是威權體制,因為它沒有給民眾足夠的選擇和參與空間。這種以簡單的數量標準來衡量國家的民主程度其實是一種偏見,一個國家的民主程度并不取決于一黨執政、兩黨執政還是多黨執政的政黨體制,而在于這些政黨的統治是不是基于民眾的認同,其統治形式是否適合國家的具體國情,是否能夠帶來良好的執政績效。只要大部分民眾一致同意由一個政黨長期執政,這個政黨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能夠給國家帶來和平穩定的政治環境,帶來良好的執政績效,這個政黨的統治就是適合這個國家的。事實上,在一些所謂的“民主標桿”國家(如美國、日本),雖然表面上是實行“兩黨輪流執政”或是“多黨競爭制”,但實質上,是一種隱秘而精致的特定政治集團的“長期執政”。

兩黨交替長期執政。美國是典型的“兩黨制”國家,自19世紀中葉以來,美國政權一直由民主黨和共和黨輪流掌控,雖然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頗具影響力的第三黨,且至今美國的政黨數量也是數以千計,但兩黨輪流執政的政治格局始終沒有被打破,民主黨和共和黨一直是美國政治銀幕上的兩大主角。其實,在這種兩黨交替長期執政的背后,是一種設計精細、迷惑性強、文明程度較高的特定政治集團另類“長期執政”方式。

第一,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同根同源”,都代表著某些特定政治集團的利益。美國的政黨始建于18世紀后期,最初的兩黨為以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人”和以杰弗遜為代表的“反聯邦黨人”(后改名為民主共和黨)。1800年,杰弗遜出任總統,民主共和黨從此一路強勢,統治美國25年;聯邦黨則日漸衰弱,10年后消失殆盡。美國在這段時期事實上是只存在民主共和黨的一黨制。1828年,民主共和黨分裂為民主黨和民族共和黨。5年后,民族共和黨與一些“叛逆”的民主黨人共同建立了輝格黨,在此后的20年,一直是美國第二大黨。1856年,因為在存廢奴隸制上的分歧,民主黨和輝格黨內部相繼發生分裂,兩黨中主張廢除奴隸制的人組成了共和黨。11至此,美國的兩大政黨格局正式形成,它們在源頭上都可追溯到18世紀的民主共和黨,是由同一個政黨通過不斷的分化重組衍生而來的。時至今日,華府的政治總體上仍是由五大集團共同治理的,它們是:勞工民主黨人、高科技(加州)民主黨人、宗教共和黨人、工商界共和黨人和軍界共和黨人。這五大集團決定著華盛頓的政治與決策,正像美國學者何慕理所說:“畢竟政治最終不是百姓的事,這個國家是由精英治理的,盡管現在美國存在著問題,但美國的精英階層沒有根本變化,還是這五大集團,他們會找到解決分歧、克服困難的妥協方案的。”12

第二,在總統選舉和國會選舉中,民主黨與共和黨默契配合,共同限制第三黨。在西方,政黨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贏得選舉勝利,美國兩大政黨設計了一套精細而利己的選舉制度,基本排除了其他小黨執政的可能性。在決定執政黨的總統選舉中,美國采取的是“選舉人團”制度,實行州內得多數選票的政黨獲全部選舉人票的“贏者獲全部選票”原則。這就決定了任何一個政黨要想贏得總統選舉,必須進行跨地區聯合,任何地方性政黨或小黨幾乎完全不可能贏得總統選舉。若某個小黨派有某種政治上升趨勢,兩大黨就會不謀而合地共同壓制第三黨,使得其他政黨無法與兩大黨競爭。在眾議院的選舉中,美國采取的是“多數代表制”,而不是“比例代表制”,這對于其他小黨而言,是極為不利的,其幾乎不可能戰勝兩大政黨而獲得多數選票。美國兩大政黨所設立的這一選舉制度,迫使各種政治力量向其靠攏,客觀上又鞏固了兩大政黨的地位優勢。兩大政黨在競選期間,均走中間路線,不偏向極端,都試圖最大限度地滿足各階級、各階層、各地區以及各種社會利益集團的需求,所提出的公共政策,往往只是在稅收、就業等方面存在細微差異,在本質上沒有大的區別。事實上,在美國大選競爭中,關鍵并不在于民主黨或共和黨哪個取得勝利,而在于這兩個大黨能否維持對第三黨的絕對優勢。

第三,兩個政黨的組織松散,對黨員沒有黨籍要求,黨員身份十分模糊。在美國,成為民主黨或共和黨黨員的唯一條件是具備選舉資格的成年公民,選民參加某個政黨無需履行任何入黨手續,只要在選民登記時標明自己的黨派意向、列明為某黨黨員,或在選舉時投某黨候選人的票,就可成為某黨黨員。13甚至在選民登記后,還可以在規定時限內改變黨籍,也就是說,民主黨的黨員基本可以隨意變換身分成為共和黨員,反之亦然。這種兩黨之間的模糊性,進一步驗證了兩黨的共通性。另外,近年來,兩大政黨在大選中所推出的總統候選人,如克林頓(民主黨)、小布什(共和黨)、克里(民主黨)、戈爾(民主黨)、希拉里(民主黨)、奧巴馬(民主黨)、羅姆尼(共和黨)等人,全部是出自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兩個院校,且多數是法學背景出身。這些不同政黨的總統候選人,有著相似的背景、相似的經歷和相似的宗教信仰,屬同類精英。

美國這種兩黨交替執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說是一種另類的特定政治集團長期執政,因為這兩個政黨都不同程度地共同代表著美國最有勢力的政治集團,其黨員身份也十分模糊,在大選中,兩黨事實上共同限制和排斥第三黨,輪流掌控政權,且這兩個黨在公共政策取向、意識形態信仰方面都日益趨同。

一個政黨分化出的“多黨競爭”。另一種較為特殊的特定政治集團長期執政方式表現為一個政黨通過不斷的分化組合,衍生出多個政黨,進而形成形式上的多黨競爭。日本自民黨在1955年至1993年期間長期掌控日本政權,但這個黨在創立之初就不是一個團結統一的政黨,其內部存在諸多派系,每一派系背后都有相應的財團支持,到20世紀90年代,自民黨主要由竹下派、三琢派、宮澤派、渡邊派和河本派等幾個大的派系構成。14在自民黨長期執政的“五五體制”時期,雖然不存在執政黨的更迭,但政權的更迭時常是在自民黨內部的這些派系之間進行,政府首腦也是由各派協調產生。15

日本民主黨,是排在自民黨之后的第二大黨,日本政權的更迭基本是在以自民黨和民主黨為主的政黨聯盟之間進行。然而,這兩個政黨的差異并不大,本質上都屬于保守政黨。歷史上,民主黨內幾大巨頭大多是從自民黨分化出來的,包括曾經的黨代表岡田克也,最高顧問羽田孜,副代表小澤一郎、石井一等,都曾是自民黨成員。其余的人中,包括年輕政治家,從他們的經歷和身世來看,也和自民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16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外長期執政政黨的制度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1&ZD020)

  注釋

1列寧的定義是:“黨是階級的先進覺悟階層,是階級的先鋒隊”(《列寧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8頁)。薩托利認為:“政黨從根本上講所含的意思是部分,是由選舉中提出的正式標識來辨明身份的、能夠通過選舉(自由的或不自由的)提名候選人占據公共職位的政治集團。”([意]薩托利著,王明進譯:《政黨與政黨體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3、95頁)。羅斯金將政黨定義為:“在一個特定標簽下尋求競選性政治職位的群體”([美]羅斯金等著,林震等譯:《政治科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22頁)。國內學者王浦劬的定義是“政黨本質上是特定階級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階級政治力量中的領導力量,是由各階級的政治中堅分子為了奪取或鞏固國家政治權力而組成的政治組織。”(王浦劬:《政治學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09~210頁)

2本文所指的長期執政政黨借鑒了肯尼斯·格林的定義:凡是能夠連續執政20年或者贏得4次大選勝利,就可以視為長期執政。Kenneth F. Greene,"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uthoritarian Single-Party Dominance,"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43, No. 7 (2010), pp.807-834.

3此表列舉的是20世紀以來,一些比較典型的長期執政政黨,未能覆蓋歷史上的所有。比較特殊的是美國民主黨,由于當時美國處在“大蕭條”和“二戰”的特殊時期,民主黨人羅斯福連續擔任了4屆(1933年~1945年)總統(當時美國還沒有出臺憲法第二十二修正案,該修正案于1947年頒布,規定“無論何人,當選擔任總統職務不得超過兩次”)。1945年羅斯福因病逝世后,同為民主黨人的副總統杜魯門接任了總統職位,他在1948年大選中成功連任,至1953年任期結束。至此美國民主黨連續執政時間達到了20年(1933年~1953年)。

4法國政治學家迪韋爾熱最早將政黨分為“內生黨”和“外生黨”兩類,后依據政黨成員的身份地位又將政黨分為群眾型政黨、干部型政黨和信徒型政黨三類。([美]羅斯金等著,林震等譯:《政治科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28頁)。陳鴻瑜在《政治發展理論》一書中,對政黨、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政黨,依據其競爭的形式而分為三類:非競爭體系、半競爭體系和競爭體系(陳鴻瑜:《政治發展理論》,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年,第155頁)。中央黨校王長江教授將當代世界政黨分為8個大的類別,分別為執政的共產黨、西方發達國家共產黨、西方發達國家的傳統政黨、社會民主黨、基督教民主黨、綠黨、法西斯政黨和民族政黨(王長江:《政黨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56頁)。中國人民大學周淑真教授則以政治光譜、階級、意識形態、是否執政、占議會席位、政黨成員的身份和質量、政黨的組織結構7大標準劃分政黨類型。(周淑真:《政黨政治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28頁)

5《蘇聯共產黨章程匯編》,北京:求實出版社,1982年,第201頁。

6王建國:《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建設的歷史、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519、533頁。

7、14王長江、姜躍等:《現代政黨執政方式比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85、117~126頁。

8本文所提出的黨魁主導是指政黨內部的主導力量和領導權相對集中在政黨領袖(黨魁)手中,與家族統治政黨中的以血緣為基礎的權力繼承方式不同,黨魁通常是由黨內遴選、領袖推薦等方式產生。

9[美]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等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年,第160頁。

10陳明明:《所有的子彈都有歸屬—發展中國家軍人政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頁。

11瑪雅:《親歷美利堅——家庭寫真、社會繪本、政治影像》,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第19頁。

12房寧、王文:《2012美國大選觀摩日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65頁。

13、15李金河:《當代世界政黨制度》,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第44、241頁。

16楊伯江:“鳩山不是‘日本的奧巴馬’”, http://cd.qq.com/a/20090901/002075.htm。

【未完待續,本文下半部分將刊發于本刊2013年6月下(總第28期)】

 【作者簡介】

黃衛平,深圳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所所長、教授。

研究方向:政治學、行政學。

主要著作:《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縱橫談》、《歷史回顧與現實思考——極左現象研究》等。

涂謙,深圳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標簽: 政黨   分析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