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社會治理的宏大版圖中,黨群共建的重要實踐正以其獨特的力量重塑基層治理體系。它絕非簡單的形式創新,而是一場從理念到模式的深刻變革。
傳統的社會治理模式多為單向管理,如同自上而下的指令傳輸帶,缺乏足夠的互動與反饋。而黨群共建打破了這一陳舊模式,致力于建立雙向賦能的協同機制。它巧妙地將黨的組織優勢與群眾主體作用緊密結合,宛如將強大的引擎與靈活的驅動輪相匹配,為社會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持久動力。黨的組織猶如堅固的橋梁,連接著國家政策與基層實際,而群眾則是基石,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兩者相輔相成,共同開啟基層治理的嶄新篇章。
創新工作機制,打破治理壁壘。黨群共建的關鍵在于打破傳統治理中條塊分割的困境,這種分割就像一道道無形的壁壘,阻礙著治理效能的提升。如今,通過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這一難題迎刃而解。黨建、民生、綜治等不同職能不再各自為政,而是被有機整合,形成了一張嚴密的網格化治理網絡。
在這個網絡中,問題收集、任務分派、結果反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流程。黨組織在其中發揮著統籌協調的關鍵作用,宛如交響樂團的指揮家,將社區工作者、志愿者、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巧妙地納入治理體系。曾經分散的治理力量如今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洪流,朝著共同的目標奔涌前行。
這種機制創新帶來的成效立竿見影。以往群眾關心的環境整治、設施改造等實際問題,常常因為部門間的推諉扯皮而久拖不決。現在,訴求響應效率大幅提升,相關部門迅速行動,問題得到及時解決,社區環境煥然一新,居民的生活品質也隨之顯著提高。
完善制度保障,推動長效治理。要實現基層治理的長效化,完善的制度保障不可或缺。黨群共建通過建立聯席會議、責任清單、考核評價等一系列制度體系,為治理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制度支撐。
這些制度明確了黨組織、職能部門、社會組織的權責邊界,就像為不同的角色劃定了清晰的跑道,避免了職責不清導致的混亂與低效。“問題發現-協商解決-跟蹤問效”的工作閉環,確保了每一個問題都能得到妥善處理,每一項決策都能落到實處。
群眾滿意度被納入考核指標,成為衡量治理成效的重要標準。每季度開展的服務成效評估,如同精準的體檢,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動態調整。針對新就業群體,權益保障機制的建立和服務驛站的配套建設,不僅解決了他們的實際困難,還將他們轉化為治理的“移動觀察員”,讓治理的觸角延伸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這些制度創新確保了治理體系規范運行、持續優化,為基層治理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基礎。
聚群眾力量,培育治理主體。黨群共建的本質在于凝聚群眾力量,讓群眾真正成為基層治理的主人。為此,搭建了居民議事會、志愿服務隊等豐富多樣的參與平臺。在社區改造、矛盾調解等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事務中,充分聽取群眾意見,讓每一個聲音都能被聽見,每一個建議都能得到重視。
培育社區社會組織也是關鍵一環,通過專業培訓,提升它們的自治能力,使其成為基層治理的得力助手。文化活動與治理實踐的深度融合更是一大亮點,在書畫展覽、文藝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群眾不僅享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更增進了對社區治理理念的價值認同。積分獎勵等激勵機制如同催化劑,有效提升了群眾的參與熱情,讓治理從過去的“單向管理”轉變為如今充滿活力的“雙向互動”。
黨群共建這一創新實踐,通過創新工作機制、完善制度保障、凝聚群眾力量,為基層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引領著我們邁向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治理新征程。在未來,隨著黨群共建的不斷深入推進,相信基層治理的合力將不斷增強,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更多的智慧與力量。(黃嘉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