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生態環境部在山東青島董家口經濟區開展化工園區突發水污染事件環境應急三級防控體系建設暨“一園一策一圖”試點評估驗收,董家口化工產業園成為全國首批17個試點中第一個通過驗收的園區。
自該項試點工作開展以來,董家口經濟區結合園區實際,因地制宜,建立了以9個風險防控單元為基礎、2條截污溝和5條溝渠為緩沖、1條園區內河為兜底、13座閘壩為關鍵節點的突發水污染事件三級防控體系,一旦發生緊急突發泄漏事件,最短時間內將污染牢牢控制,不讓污水流出園區,努力打造具有臨海化工園區特色的“一園一策一圖”新樣板。
筑牢“企業-園區-河流”三級防控屏障
董家口化工產業園臨海而建,水環境風險防控至關重要。
在經過多輪調研的基礎上,董家口經濟區在全國17個試點園區中首創“分片區”防控模式,將園區劃分為9處風險防控單元,每個單元分別建立起三級防控體系,可實現精準定位、精準截污、精準收集和精準處置。
“按照試點要求,我們以‘一級防控不出企業,二級防控不出園區管網,三級防控不出園區水系’為總體目標,構建了‘企業-園區-河流’三級防控體系,筑牢應急防控防線。”董家口經濟區管委應急管理部部長薛天亮說。
要爭取應急響應時間,首先要有空間。董家口經濟區深入開展“找空間”工作,通過收集資料、現場踏勘,查找出園區內外可應用于應急防控的空間與設施。
三級防控的基礎在企業端。據介紹,董家口經濟區重點打造了企業“風險單元-圍堰-事故應急池-雨污水切斷閥”多道防線,聯通企業內部應急空間。3家重點化工企業通過地下管線自流或地上臨時、固定式泵和管線輸送,一級防控更加完善。
在二級防控建設中,董家口經濟區充分發揮園區污水處理廠的保障能力,在橫河兩岸新建入河截污溝、截污閘,二級防控更加有力。
在三級防控建設中,董家口經濟區利用園區內泄洪溝渠構建臨時應急空間,在距園區內河入海口1.3公里處新建攔河閘,確保事故廢水不出園區、不入海。
“一園一策一圖”提升應急防控能力
試點工作開展以來,董家口經濟區按照區域一體化的思路謀劃推進突發水污染事件多級防控體系建設,構建了靈活實用的“一園一策一圖”。
“一園”是指有一定環境風險的化工園區。董家口經濟區對園區31家重點企業環境風險源分布、園區水系流向等信息進行了統計,系統梳理園區31家企業突發水污染事件典型情景,形成了園區基本信息表、園區內河(湖)及外界水系基本信息表、園區重點環境風險源清單和園區環境應急空間與設施清單4張清單,為園區風險防控及規劃發展指明方向。
“一策”指編制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響應方案。在4張清單和園區應急預案的基礎上經濟區編制了突發水污染事件三級防控響應方案,詳細說明使用場景、使用方式和響應程序等,探索出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響應沿海園區模式。
“一圖”指構建事件應急指揮圖,實現應急指揮掛圖作戰。董家口經濟區整合園區雨污水管網、應急空間及設施等內容,繪制了應急指揮圖,實現一張圖展示、一張圖指揮。
“園區將日常管理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相結合,分級明確應急空間和設施的管理要求,實現應急空間常空、截斷設施常閉、應急物資常維護,保障應急空間,提升應急防控能力。”董家口經濟區管委應急管理部副部長任保林說。
數字賦能,環境應急一圖通覽、一鍵響應
建立安全高效的防控機制,離不開數字賦能。
“2024年,董家口經濟區將園區15家重點企業視頻監控、重大危險源和污染源監控監測數據、企業廠界和園區邊界等檢測數據接入了智慧園區監管平臺。”董家口化工園區環保管家負責人董仁超說,通過視頻AI識別和信息數據異常預警等方式,探索“一鍵應急、體系聯動”,實現了園區環境應急大數據的可視化和數字化,提高了應急處置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與此同時,董家口經濟區將“一園一策一圖”信息導入智慧園區監管平臺,分類標繪各環境應急空間與設施分布,同時標注環境應急空間與設施說明,形成應急指揮一張圖,實現環境應急一圖通覽、一鍵響應。
為了打造成熟有效的應急管理體系,董家口經濟區還圍繞水污染突發環境事件場景,梳理整合園區應急資源,建立了統一名稱、統一規范的應急物資清單;充分整合園區內外應急隊伍,通過簽訂應急處置聯動協議等方式,建立起了11支應急救援隊伍統籌、聯動的應急管理體系。
2024年12月9日,董家口經濟區模擬園區內某企業20000立方米二氯乙烷儲罐發生爆炸、泄漏的場景,組織開展了桌面應急演練,應用董家口化工產業園突發水污染事件環境應急三級防控體系和“一園一策一圖”成果,檢驗了各類環境應急空間與設施及相關應急物資的實用性,檢閱了利用應急指揮圖掛圖作戰能力,進一步鍛煉了應急救援隊伍的應急能力,有力提升了園區突發水污染事件環境應急能力。(孫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