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在紹興市下轄的嵊州市雅璜鄉(今石璜鎮),基層干部揣著一本日記在田間地頭記錄民聲、惠及民生、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民情日記”自此誕生。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對這一做法予以高度肯定,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04年在嵊州調研期間,提出“讓‘民情日記’更有生命力,取得更好的實效”。20多年來,我們牢記囑托,堅定不移走好黨的群眾路線,持續拓展“民情日記”傳承發展的內涵外延、實踐路徑、制度機制,推動各級干部訪民舍、記民情、想民心、議民事、解民難、幫民富,將“民情日記”寫在時代大潮中、群眾心坎里。
堅守“訪民舍、記民情”的出發點,增進群眾感情、掌握群眾實情。紹興把“民情日記”作為夯實干部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載體,推動黨員干部身入基層、心入群眾,在走門訪舍、噓寒問暖中不斷增進與人民群眾的真摯感情。隨著時代的變化,“民情日記”在形式內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發生了新變化、呈現出新特點。一是從“集中式”到“常態化”轉變。“民情日記”發端之初,是由黨委政府以主題活動的形式開展。近年來,我們把“民情日記”和駐村指導員制度深度融合,選派機關黨員干部下沉到村,形成民情大走訪、民情工作日、民情分析會等制度機制,引領干部“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連百家心”。二是從“紙上記”到“線上集”迭代。“民情日記”最初由黨員干部一筆一畫記在本上。近年來,我們順應新技術新平臺發展趨勢,不斷創新實踐方法和手段,推出了“民情通”“民情微聊”“民情腳印”等應用場景,把群眾工作的觸角延伸到網絡上,實現了線上線下同步聽民意、集民智、解民憂。三是從“小日記”到“大治理”躍升。“楓橋經驗”和“民情日記”都是密切聯系群眾的好經驗。我們把“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要求融入“民情日記”,促進基層治理的理念、制度、機制深層次升級,推動黨員干部做群眾工作的意識、能力、效能全方位提升。
站穩“想民心、議民事”的落腳點,順應民心民意、匯聚民智民力。新時代“民情日記”無論內涵外延如何拓展、形式方法如何變化、手段技術如何創新,其基本立場、本質內核、精髓要義是不變的,都是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憂群眾之所憂,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一是站穩人民立場。“民情日記”自誕生之日起就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這些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建立“網格連心走訪、紅色物業巡訪、代表委員接訪、共建單位結訪、社會組織探訪”機制,打造多元立體服務體系,在基層群眾工作的“一枝一葉”上見初心、見溫度、見擔當。二是傾聽人民呼聲。我們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呼、我有所為”,依托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創新開發“民情大腦”“浙里興村治社”,完善民情事項分級流轉辦結模式,打造了“民情觸發、民情分析、民情處置、民情評價”的工作閉環,在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的同時,注重辦好一件事、解決一類事,實現解難紓困從“一個人”向“一批人”擴展。三是匯聚人民智慧。組織發動群眾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基礎。這些年來,我們堅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通過“民情日記”“人民建議征集”等平臺,鼓勵群眾以各種方式建言獻策,匯聚好建議、金點子,把基層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發出來,讓廣大群眾成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的好幫手。
找準“解民難、幫民富”的突破點,共建美好社會、共創美好生活。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前行動力,把“民情日記”與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緊密結合起來,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加快建設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的共富示范市,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一是聚焦民生為群眾辦實事。根據民情大數據提升服務群眾的精準度,深入實施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所得、病有良醫、老有康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的公共服務“七優享”工程,及時、準確、高效回應群眾期盼,全心全意解決廣大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二是拓展外延為企業優服務。拓展“民情日記”服務外延,累計選派1萬余名機關黨員干部下沉到1.2萬余家企業,記好用好“企情日記”,深入開展惠企政策幫享、企業訴求幫解、安全生產幫促、營商環境幫建,構筑起“有呼必應、精準回應、未呼先應”的“企呼我為”服務新場景。三是助力共富為發展添動能。發揮“民情日記”的獨特優勢,賦能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系統推進黨建引領“共富工坊”建設,推動各方資源要素向工坊集聚,因地制宜打造近900家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帶動4萬人實現家門口就業。
20多年來,“民情日記”不斷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從“村情社情”記到了“企情輿情”,從“小康路上”寫到了“共富大道”,從“筆尖紙上”拓展到“線上云上”,常寫常新、歷久彌新,迸發出強大的實踐穿透力、時代感召力、蓬勃生命力。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紹興考察,賦予紹興“譜寫新時代膽劍篇”的重大使命,強調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紹興將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堅決擔起傳承發展“民情日記”的光榮使命,不斷拓展服務領域、豐富時代內涵,切實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為譜寫新時代膽劍篇筑就最堅實的群眾基礎、繪就最亮麗的群眾底色。
(作者系浙江省紹興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