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聚焦高質量發展,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建設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弘揚蒙古馬精神,經濟發展取得可喜成果。內蒙古在新的一年如何做好工作,把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記者采訪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孫紹騁。
加快步入高質量發展良性循環
記者:內蒙古加快發展的勢頭揚起來了,自治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采取了哪些重大舉措,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
孫紹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我們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從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堵點難點和突出短板入手,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一是優化產業結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新路徑”的重要要求,我們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全鏈條推進煤炭、新能源等產業發展,努力把賣煤變成輸電、把燃料變成原料、把發綠電延伸為制綠氫綠氨綠醇。煤制油、煤制氣產量穩步增加,新能源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保持兩位數增長,新能源裝機規模超過火電裝機,非煤產業增速連續兩年高于煤炭產業,稀土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
二是聚商氣攏人氣。從資源稟賦好但市場要素不足的實際出發,大抓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實施誠信建設工程,優化營商環境和人才發展環境,成立民營經濟發展服務局和重點民營企業黨委,開展國企“突圍”行動,出臺并實施若干政策,吸引行業領軍企業、高層次人才到內蒙古干事創業。近兩年引進到位資金1萬億元、高層次人才1431名,2024年全區民營經營主體凈增16.4萬戶、增長6.4%,自治區國資委監管企業利潤總額增長9.3%,企業活躍度提升到70%以上。
三是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引導各級增強“資源富集但一點也不能浪費”的意識,部署開展“五個大起底”行動,強制“鎖定”城鎮開發邊界,全面推進能、水、糧、地、礦、材等節約集約利用,僅2024年就新增農業節水3.8億立方米。
在全區上下共同努力下,內蒙古經濟增速連續3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財政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保持在10%和70%以上,經濟社會正加快步入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循環。
努力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三北”工程標志性戰役取得重要成果,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設。請問內蒙古如何謀劃綠色發展,新能源產業發展得怎么樣?下一步發展方向是什么?
孫紹騁:綠色是內蒙古的底色和價值,這越來越為實踐所證明。我們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努力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
一手抓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以日均6萬畝的速度推進防沙治沙,去年全區治沙1954萬畝,造林659萬畝,種草1923萬畝,在黃河“幾字彎”的庫布其沙漠構筑起了綠化帶、淤地壩、光伏治沙帶、鎖邊林四道防線。過去,鄂爾多斯境內的“十大孔兌”每年向黃河輸沙2700多萬噸,現在已降到了400多萬噸,爭取到2030年降到100萬噸以下。
一手推進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把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做好”的重要要求,推動新能源全產業鏈發展。去年全區新能源裝機達到1.35億千瓦,儲能裝機突破1000萬千瓦,綠電消費接近用電量的30%。我們大力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建設風電光伏裝機2727萬千瓦、配套治沙238萬畝。在庫布其沙漠規劃建設400公里長、5公里寬的光伏治沙產業帶。國外有媒體就此報道說,中國正在修建另一座“長城”,代表了“中國奔向一個清潔能源未來的速度”。
內蒙古新能源產業發展空間廣闊。今年的目標是,力爭新增4000萬千瓦裝機,新開工新型儲能項目1000萬千瓦以上,氫能產能達到20萬噸,外送綠電800億千瓦時以上。
積極拓展開放合作廣度與深度
記者:內蒙古是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實踐中是如何推進開放合作的?
孫紹騁:內蒙古區位優勢得天獨厚,近兩年我們加強開放平臺建設,統籌推進重點口岸打造、中歐班列提質擴容,深入實施北京內蒙古協作“六個倍增計劃”和“四項行動”,持續深化區域合作,對內對外開放呈現出新氣象。去年,中蒙二連浩特—扎門烏德經濟合作區成功獲批,全區陸路口岸貨運量突破1.2億噸,邊民互市貿易額、二手車出口量、進出境客運量分別增長113%、68.3%、53%。內蒙古產品進京銷售額、北京資金到內蒙古投資額大幅增長。自貿試驗區加快創建,復制推廣國家層面制度創新成果223項。
今年,我們將組織開展區域合作深化行動,努力把對外、對內的合作和區內各盟市的協作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對外,主要是擴大向俄蒙開放,進一步把“出”的工作做好、“進”的產品用好,更好發揮在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的橋梁紐帶作用;對內,不斷深化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合作,拓展北京內蒙古全方位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在服務和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中實現自身發展。區內,重點是推動東部地區、呼包鄂烏地區、烏海及周邊地區聯動發展、差異化協調發展,我們將分別召開會議逐一研究部署。
自覺用市場化手段提升發展質效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內蒙古重點從哪兒發力?
孫紹騁:內蒙古發展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市場意識不強的問題。我們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重點是推動各級自覺用市場化手段提升“三個水平”。
一是依靠市場化手段提升經濟發展水平。開展經濟活動必須按經濟規律辦事,能交給市場的交給市場,盡可能實現效益最大化。為此我們提出,要突出效益導向、強化精算意識,在保障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前提下,對能源、電力、土地、數據等要素全部以市場化方式配置。去年全區通過掛牌、招標、拍賣等形式出讓礦業權66宗,綠電交易762億千瓦時、規模居全國首位。
二是依靠市場化手段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營造公平有序的社會環境,不能只用行政手段“管”,還要用市場機制“導”。過去發放禁牧休牧補貼不與草原生態保護效果掛鉤,有的人補貼照領、過牧照舊。去年我們把這種狀況扭了過來,對超載過牧的不僅不發補貼還要處罰,效果馬上就不一樣了,17個試點旗縣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指數都降到10%以下。接下來,我們將在各個領域推行類似的做法,通過發揮要素市場的杠桿作用優化社會秩序。
三是依靠市場化手段提升服務群眾水平。我到基層調研時發現,很多事項無人收費但也沒人管理,導致一些公共服務質量無法保證。我們正在探索完善“公益+市場”運營模式,吸引更多經營主體投資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事業,更好滿足群眾的高質量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