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黨政干部談治理> 正文

2024年生態文明建設十大熱點問題

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這一年,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正式啟動,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不斷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進入法治化新階段,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有了“施工圖”,開啟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和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新篇章。為此,本文對一年來生態文明建設研究的熱點進行盤點,回顧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故事,以充分展現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熱點一:新時代新征程開啟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新篇章。2024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正式發布,這是指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對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導向的美麗中國建設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

有學者指出,我國將從6方面發力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建設。一是更加注重源頭預防,形成高水平的調控體系,從根源上降低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二是更加注重精準管控,形成高水平的治理體系,精準識別生態環境問題成因。三是更加注重規范助推,形成高水平的標準體系,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引領綠色轉型。四是更加注重市場引導,形成高水平的政策體系,激發保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五是更加注重科技賦能,形成高水平的技術體系,提升美麗中國建設科技支撐能力。六是更加注重開放共贏,形成高水平的合作體系,共謀發展與保護協同的全球合作新路徑。

熱點二:CCER市場正式啟動與全國碳市場助力實現“雙碳”目標。2024年1月22日,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CCER)市場正式啟動。1月25日,國務院頒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自5月1日起施行,這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首部專項法規。全國碳市場邁入由全國強制減排交易市場和全國自愿減排交易市場“雙輪驅動”的時代。

CCER市場是全國碳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利用市場機制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溫室氣體減排行動的重大制度創新。建設CCER市場有利于推動形成強制碳市場和自愿碳市場互補銜接、互聯互通的全國碳市場體系,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我國啟動CCER市場機制后,更多自愿減排項目業主可以參與市場交易,增加碳市場體量,提升市場流動性。截至2024年10月,已經公示減排項目44個,從目前已經公示的項目來看,預計每年可產生核證自愿減排量1137萬余噸。

熱點三:加快推進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建設。2024年3月6日,《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發布,明確了新形勢下全面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標志著我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建設進入了新階段。截至2021年底,全國省、市兩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全面完成并發布實施,初步形成了一套全域覆蓋、跨部門協同、多要素綜合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目前,全國共劃分4萬余個生態環境管控單元,按照“一單元一策略”制定差異化、精細化的生態環境準入清單。

有學者指出,我國生態環境具有結構復雜性、功能多樣性、區域差異性等特點,不同區域、流域、海域和空間尺度上的生態環境問題具有顯著的空間分異特征,現行針對具體地域、單一要素領域、局部線和點上的微觀管理已不能滿足系統性治理需求,實施差別化、綜合性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勢在必行。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是通過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為發展“明底線、劃邊框”,為全面建設美麗中國提供“綠色標尺”。

熱點四:創新綠色金融新業態新模式助力美麗中國建設。2024年3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10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發揮綠色金融作用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為綠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撐和強大動力。

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綠色貸款余額常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長,截至2024年6月,綠色貸款余額34.76萬億元,存量規模居全球第一。綠色債券市場余額超過2萬億元,是全球第二大綠色債券市場。碳減排支持工具余額5478億元,累計支持金融機構發放碳減排貸款超1.1萬億元,覆蓋經營主體6000多家,帶動年度碳減排量近2億噸,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向低碳軌道轉型。在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發展、服務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需要進一步拓展綠色金融新業態新模式,圍繞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重點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生態保護修復等重點領域,搭建美麗中國建設項目庫,建立綠色金融項目支持協作機制,以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熱點五:生態保護補償進入法治化建設新階段。2024年4月10日,國務院頒布《生態保護補償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6月1日起施行。《條例》的出臺實施是生態保護補償立法進程中的里程碑成果,真正成為保駕護航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法律武器。

近年來,我國政府通過多種方式,加大對生態保護重點地區生態保護主體的支持力度,補償資金規模逐年增長。據統計,中央層面補償資金規模由初期的幾十億元增長到如今的近2000億元,地方層面的補償資金已達到年均近千億元的水平。2013—2023年,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從423億元增加到1091億元,累計投入7900億元。水污染防治資金從2015年的130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257億元,基本翻了一番。森林生態補償每年約300億元,草原生態補償每年180多億元,其他如濕地、荒漠、耕地等總計八個領域均有不等的生態補償資金投入。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是生態保護補償力度最大、補償領域最全、政府投入最多、保護貢獻最顯著的國家,同時也是補償法治化進程最快的國家。

熱點六:構建碳足跡管理體系“施工圖”。2024年5月22日,生態環境部等十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為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明確了“設計圖”和“施工圖”。該項政策出臺實施不僅體現了國家層面對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的高度重視,也為實現“雙碳”目標、驅動新質生產力躍升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石,標志著我國在構建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中的主動作為與責任擔當。

我國推行碳足跡管理制度,對于突破國際綠色貿易壁壘、增強我國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促進外貿可持續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引入碳足跡核算方法體系,并進行部分行業領域的修訂,部分行業標準如《產品碳足跡產品種類規則光伏組件》已經發布,為我國“新三樣”之一的光伏組件碳足跡核算提供了依據。上海、浙江、江蘇、深圳等省市已啟動了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工作,圍繞各地優勢特色行業提出了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目標和工作方案,并通過建立碳足跡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便捷易用且低成本的碳足跡核算認證及相關專業服務。

熱點七:開啟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新征程。2024年7月15日—18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是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而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科學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是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系統性的重塑和整體性的重構。我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相繼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制定了40多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逐步構建起了“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四梁八柱”制度體系。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緊緊圍繞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歷史任務,深刻把握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要求,主動順應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更高期待。

熱點八:以“四個轉型”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2024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這是中央層面首次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行系統部署,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要求做到堅持全面轉型、協同轉型、創新轉型、安全轉型(以下簡稱“四個轉型”)。

“四個轉型”是一個相輔相成、聯系緊密、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是對新時代我國綠色轉型實踐的科學總結,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堅持全面轉型提供目標和方向,需要將綠色轉型的要求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對經濟社會系統進行全領域、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的綠色化升級。堅持協同轉型需要整體考慮、全局把握、協同推進,處理好發展和保護、全局和局部等一系列重要關系,加強不同部門、行業和地區之間的協作與聯動,有效解決復雜的社會經濟問題。堅持創新轉型提供強力引擎和制度保障,需要加快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創新體系,大力開展綠色低碳領域集成創新、技術創新、標準創新、制度創新。堅持安全轉型保障穩定與可持續,需要妥善防范化解綠色轉型面臨的內外部風險挑戰,筑牢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屏障。

熱點九:中國積極引領和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2024年10月21日—11月2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在哥倫比亞卡利舉行。大會在加快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大對瀕危物種保護力度以及促進生態系統恢復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達成廣泛共識,促使全世界進一步認識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作為最早簽署、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中方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通過完善政策法規、實施重大舉措、提升監管能力、推進全民行動等方式不斷取得新成效。中國于2021年主辦了COP15等相關活動,推動各方達成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及一攬子配套政策措施,為未來十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擘畫了新藍圖。2024年1月,中國更新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提出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2030年目標和2035年目標,成為“昆蒙框架”通過后全球第七個也是發展中國家第一個完成戰略行動計劃更新的國家。中國率先出資成立的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正式啟動。中國用實際行動彰顯了作為和擔當,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倡導者和引領者。

熱點十:中國務實型氣候行動成為全球氣候變化治理的關鍵推動力。2024年11月11日—2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大會聚焦氣候融資、國家自主貢獻、損失與損害基金、轉型擺脫化石燃料等焦點議題,推動國際社會進一步加速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是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的積極參與者,從積極推動氣候談判,到正式發布《國際零碳島嶼合作倡議》,再到設立“中國角”向國際社會介紹應對氣候變化的經驗,舉辦豐富的邊會活動……此次大會期間,中方與各方團結合作,以務實行動維護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為全球氣候治理多邊進程注入正能量。中國是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的重要貢獻者,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首批締約方之一,也是最早簽署和批準《巴黎協定》的國家之一,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了智慧和力量。中國已建成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產業鏈最齊全的新能源產業體系,目前光伏發電成本已下降了80%,2023年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幫助其他國家減碳達到了8.1億噸。截至2024年7月底,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06億千瓦,是2020年底的2.25倍,提前6年多實現了2030年的裝機容量目標。

(作者分別系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管理與政策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潘旺旺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