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前沿理論 > 正文

以原創學術評價引領學術期刊質量提升

學術期刊是開展學術交流的主要媒介,是傳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強調學術期刊應當“善于發現創新、鼓勵創新、引領創新”“堅持以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作為選稿用稿標準”,對學術期刊如何引領學術創新、提升辦刊質量提出要求。這就要求倡導原創導向的學術評價,引領學術期刊質量提升,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與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作出貢獻。

原創導向學術評價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時代需要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性”;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應注重原創性和時代性相統一。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中國自主”體現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各個方面。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根本在于提升學術研究的主體性、時代性和原創性。主體性強調從中華歷史與文化的根脈中汲取智慧,關注中國問題、提煉中國經驗、提出中國方案;時代性要求具備前瞻視野、緊跟國家戰略、回應時代挑戰;原創性則是指與國內外同類學術研究成果相比作出獨特的學術貢獻,具體表現為首度提出新的概念、理論或方法。原創性與主體性、時代性緊密相關——原創性意味著擺脫單純的“移植”和“嫁接”,而是立足中國、闡釋中國、服務中國(主體性);它意味著不再是“重復前人話語”“落后于時代發展”,而是積極回應時代需求的變化(時代性)。因此,原創性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最重要的目標和要求。

學術評價是引導學術研究方向與學術生產模式的“指揮棒”,對原創性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深度和廣度。科學的學術評價應充分尊重原創性,尤其突出原始創新成果的學術價值。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主體性不彰顯,研究脫離中國實踐;創新性不足,難以推動理論突破;等等。這與學術評價體系中過度量化、追求形式化、話語權缺失、抑制創新等頑疾不無關系。因此,必須將“原創”作為學術評價的核心理念、主旨原則和首要標準,構建以原創為導向的學術評價體系。

與非原創導向的學術評價相比,原創導向的學術評價在評價理念、標準、方法和對象等方面展現出較大差異。評價理念上,強調以鑒別原創、激勵原創為主要目標,而不是數量統計式的科研業績考核;評價標準上,以創新性尤其是原始創新性為首要標準,而非以影響因子、被引率等量化指標為主;評價方法上,以學術共同體的價值判斷為主、數據統計為輔,而不是過度依賴定量方法;評價對象上,著重考量學術成果所含的知識要素(如概念、理論、方法等)的原創性,而非單純評估學術成果的載體和形式。

原創導向的學術評價同樣適用于對學術期刊的評價。學術期刊應在選題策劃、稿件篩選和評審標準中突出原創性要求。具體來說,期刊評價可通過評估其刊發論文是否提出新概念、新理論、新方法,是否推動學術研究前沿和理論創新來體現原創導向。

原創導向學術評價是提升學術期刊質量的內在要求

學術交流貫穿研究活動始終,是知識創新的重要條件。作為學術交流的主要媒介,學術期刊一方面具有遴選(評價)學術成果的職能,其評價標準直接決定所刊發論文的學術質量;另一方面其本身也是學術評價的對象。《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多次強調學術期刊應提升創新引領力,“堅持以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作為選稿用稿標準”“改進完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以內容質量評價為中心”。相較于形式化、量化的指標考核,突出原創性的評價導向能夠引導學術期刊提升自覺創新意識,立足本土、推陳出新,從而真正發揮其學術“燈塔”的作用。這不僅是學術期刊實現質量提升的基本要求,更是學術期刊服務國家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目標的必然選擇。因而,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亟須以原創導向學術評價為引領,為學術事業注入持續創新的動力。

破解當前學術期刊在質量提升方面面臨的諸多困境,也需要原創導向的學術評價。一是克服“同質化發展”癥結。為追求更高的期刊影響力指標(如影響因子、引用率),許多學術期刊趨向于追捧熱點選題或約稿知名學者,而忽視自身的學科特點與特色定位,導致不同期刊選題趨同、研究內容重復,形成“千刊一面”窘境。這要求明確和形成自身獨特定位,以內容評價、價值判斷為引領,更多關注研究本身的學術價值、理論深度和實踐意義,推動形成內容豐富、風格多樣的期刊發展格局。二是解決“馬太效應”所帶來的資源分配失衡問題。現行評價體系過度依賴“以刊評文”,導致核心期刊優質稿源堆積過多、刊發周期拉長,而非核心期刊卻難以獲得高質量研究投稿。這要求評價導向回歸學術本質,倡導“以文評文”“以文評刊”。將評價重點放在研究成果的創新性、學術貢獻和實踐意義上,而非單純依據影響因子、期刊等級等。三是回歸具有主體性、原創性、時代性的研究方向。由于學術評價標準普遍“向西方看齊”,學者傾向于迎合國外SCI、SSCI索引期刊的偏好開展研究,將研究成果優先發表在國外期刊。不僅導致學術資源嚴重外流,還形成了盲目崇拜國際權威期刊、圍著西方學術評價體系轉圈的怪象。而真正研究中國問題、總結中國經驗的原創研究卻難以獲得應有的關注和認可。這要求大力扶持本土期刊發展,破除“SCI/SSCI至上”,構建中國自主的學術評價體系,形成更加尊重自主研究、保護原創成果的學術生態。

以原創導向學術評價引領學術期刊質量提升的路徑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始終以“傳播中國學術精品 服務中國知識創新”為宗旨與使命,構建了一個以原創為導向的學術出版與評價體系。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成立于1958年,是新中國最早從事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信息收集整理、編輯出版的機構。書報資料中心出版各類期刊148種,是我國最大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集群,其中,全學科覆蓋的復印報刊資料系列期刊享譽中國學術界。書報資料中心以原創為導向的學術出版與學術評價體系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哲學社會科學預印本平臺(簡稱“哲社預印本”,https://zszwx.cn),理論上可以呈現和傳播哲學社會科學全部論文。2024年4月25日,由中國人民大學牽頭建設、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具體承建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數字創新平臺”(簡稱“學術世界”)正式發布上線。作為“學術世界”子平臺之一,“哲社預印本”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首個預印本平臺,旨在提供一個快速發布研究成果的渠道,也是連接作者、讀者、期刊的紐帶。作者可以在論文正式提交期刊前,將其上傳至平臺予以提前公布;期刊也可通過平臺篩選合適的論文進行正式出版。與期刊發表通常需要超過6個月的周期不同,通過“哲社預印本”發布成果僅需3個工作日,大幅提升知識生產和傳播的效率。“哲社預印本”也有助于解決青年學者發表難、冷門絕學發表難的問題。目前,核心期刊上中初級職稱作者占比不足19%,博士生獨立署名的論文占比不足4%。絕大多數綜合性期刊不愿發表被引率低的“冷門絕學”,而“哲社預印本”為青年學者、冷門絕學提供了充分的展現機會,從而激發學者和期刊的創新活力。

第二層次是復印報刊資料,精選3%的優質論文予以轉載。復印報刊資料邀請各學科的1724位權威專家擔任編委,負責指導、協助編輯進行論文評選。全國4000多種人文社會科學報刊每年發表規范的論文共計40多萬篇,復印報刊從中精選出約1.2萬篇(3%)的優質論文予以轉載。復印報刊資料秉承原創導向,堅持“以文評文”的理念,專注于評價論文本身的內容質量和創新水平,而不考慮期刊的級別和作者的身份。約15%的轉載論文來自非核心期刊,超過15%的轉載論文來自青年學者甚至研究生的作品。這種“以文評文”的理念,充分體現了對原創研究的尊重和對青年學者的鼓勵。

第三層次是哲學社會科學主文獻平臺(簡稱“哲社主文獻”,https://zsyyb.cn),進一步精選0.5%的最優質論文,予以精加工和再傳播。這是“學術世界”的另一個子平臺。“哲社預印本”強調“快”,旨在快速發布和傳播研究成果;“哲社主文獻”則注重“精”,致力于主文獻建設。主文獻建設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面向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和高質量教學科研創新的需求,通過一套科學標準和規范流程,基于學術共同體的專業評審,遴選和薈萃各學科主流、經典、必讀的文獻,進而匯集形成的精品學術資源典藏庫和重要文獻參考體系。作為一個全學科覆蓋、動態更新的精選和精加工文獻庫,“哲社主文獻”第一期從2013—2022年間全國發表的400多萬篇論文中,精選出2萬篇主流、經典、必讀的論文,約占總量0.5%。“哲社主文獻”將原創性作為首要遴選標準,強調反映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第四層次是篩選中國學者原創的學術概念、理論和方法,為學界和期刊界樹立標桿。概念、理論、方法是知識體系的核心要素,也是學術評價的重點對象。2023年書報資料中心首次發布《標準·方法·示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原創學術概念分析報告》,通過轉載分析、專家評議、意見征詢,遴選出“反梯度”(郭凡生、曹征海、王志民等提出)、“和合學”(張立文提出)、“致毀知識”(劉益東提出)、“天下體系”(趙汀陽提出)、“帝制農商社會”(趙軼峰提出)、“科技審度論”(劉大椿提出)等10個原創學術概念示例。即將推出2024年原創學術概念示例分析報告,2025年還將推出原創學術研究方法分析報告,從而形成原創導向學術評價“三部曲”。通過這“三部曲”遴選和傳播由中國當代學者提出的、真正具有原創性的學術概念、理論、方法,引領學術創新。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遴選出的10個原創學術概念示例全部首發于中文期刊,2024年遴選出的10個原創學術理論示例也有8個首發于中文期刊。這表明,中文期刊而非外文期刊,仍然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原創成果發表的主陣地。

以上預印本平臺、復印報刊資料、主文獻平臺,以及原創學術概念、理論、方法遴選四個層次相互關聯、層層遞進,共同構成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的學術出版與學術評價體系。該體系始終堅持原創導向,充分體現了中心“傳播中國學術精品 服務中國知識創新”的宗旨與使命。

綜上,建議學術期刊以原創導向的學術評價為引領,提升辦刊質量。一是增強學術期刊引領原創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以助力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為己任;二是提升編輯隊伍發現和鑒別原創學術成果的能力;三是應用先進技術方法,助力原創學術成果的提煉與傳播;四是克服“唯核心”“唯量化”的評價傾向,構建鼓勵原始創新的學術出版與評價新生態。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曲統昱]
  • <dfn id="3kwm1"></dfn>
    <dfn id="3kwm1"><div id="3kwm1"><label id="3kwm1"></label></div></dfn>

      <abbr id="3kwm1"></abbr>

      1. <menu id="3kwm1"><nobr id="3kwm1"></nobr></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