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黨政干部談治理> 正文

寶雞:何以為尊 ,我有“中國”

中華文明的浩蕩江河,靜水深流,波瀾壯闊。

寶雞,古稱陳倉。“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它是《尚書》中“天下第一等的良田”;“周原膴膴,堇荼如飴”,它也是《詩經》中周人筑室于茲的安居之地。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自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寶雞,至今已有1267年,素有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的美譽,是周秦文化發祥地,也是中華文明重要源頭和根脈城市之一。

何以為尊,宅茲中國

文化自信伴隨著民族復興畫卷,在新時代徐徐展開、鋪陳開來。亦如何尊,雖飽經滄桑,終驚艷于世。

何尊,1963年出土于寶雞,幾經輾轉,現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通高38.8厘米,口徑28.8厘米,重14.6千克,尊內底12行122字銘文記載了周成王五年舉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動,王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天命、治天下。武王滅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成王要求“何”向父輩學習完成使命。“何”為了紀念這一殊榮,以作此尊。

1982年,我國發行了第一套文物特種紀念郵票,何尊居其一。2002年,何尊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2024年,七年級上冊歷史(人教版)新教材以何尊為封面。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中國”二字最早見于在陜西出土的青銅器何尊。在文化自信的新時代,國寶何尊更加廣泛地為世人所熟知,成為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標識;“宅茲中國”更加深刻地滋潤心田、成風化人,涵養著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器以藏禮,文以載道

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寶雞考察時指出,我國青銅文明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獨樹一幟。要加強青銅器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宣傳闡釋,更好激發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文明的熱愛。

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西考察提出的“扎實加強文化建設”“加大文物保護力度”等要求一脈相承。念茲在茲,情深意長。

青銅瑰寶,繁星璀璨。

數量之巨,居全國之首,《漢書》就有寶雞出土青銅器的明確記載,世界上還沒有哪塊土地如此密集、如此持久地出土過青銅器;精品之多,居全國之首,晚清“四大國寶”(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盤、散氏盤)均出土于寶雞,大克鼎莊嚴肅穆,逨鼎技藝精湛,折觥鑄造精美,青銅馬車紋飾豪華,體現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最高成就;銘刻內容之重要,居全國之首,鑄有銘文青銅器700余件、近2萬字,涉及政治謀劃、征戰殺伐、祭辭誥命、冊賜宴饗、土地轉讓、刑事訴訟、盟誓契約、婚嫁禮俗等諸多方面,成為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有力佐證,可謂“青銅史書”。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青銅銘文所傳遞和彰顯的革故鼎新理念,與今天所倡導的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息息相通;仁者愛人理念,與今天所堅持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交相輝映;禮法合治理念,與今天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得益彰;和合相生理念,與今天所奉行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脈相承;協和萬邦理念,與今天所奮斗的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致相因。青銅銘文在歷史的長河中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寶雞化用“何以為尊,我有‘中國’”定位城市宣傳,闡釋逨鼎銘文中周宣王對逨的任前談話,制作《逨鼎里的西周監察官故事》,教育干部從嚴從實。這是寶雞的幸運,更是寶雞的責任。我們將深入研究闡釋其內涵和精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傳下去。

守望家園,源遠流長

寶雞是一座文化城。5000多年前,炎帝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開啟了燦爛的農耕文明。3000多年前,赫赫宗周立八百年基業,肇華夏意識端倪,創華夏文化本體,成華夏社會基石。在此誕生的《周禮》《周易》《詩經》,滋養了德政思想,啟迪了禮樂文明,開創了詩歌先河。2000多年前,鑿空之旅開通絲路,古陳倉商旅不絕于途、使者相望于道。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講道,1987年,在中國陜西的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20件美輪美奐的琉璃器,這是唐代傳入中國的東羅馬和伊斯蘭的琉璃器。這批琉璃珍寶,成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最好例證,也講述了寶雞由大漢到盛唐的絲路風華。宋代大儒張載創立關學,“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激發了歷代先賢濃厚的家國情懷、強烈的使命擔當。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夠在橫渠書院的照壁光影里,感受到遙遠天際隱隱傳來的瑯瑯書聲。

寶雞也是一座山水城。南依秦嶺,渭水中流,“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的山水畫卷自然天成。萬山磅礴必有主峰。大秦嶺寶雞段尤為獨特,主峰太白山因“太白積雪六月天”被稱為關中八景之一。黃河最大支流渭河穿城而過,長江第二大支流嘉陵江發源于此。寶雞兼具了山的雄偉、水的靈秀,云蒸霞蔚、氣象萬千。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在中華歷史典籍里,秦嶺是《山海經》里的終南,是《禹貢》里的中條,也是《周易》里的龍脈。在中華地理版圖上,秦嶺是我國的南北分水嶺和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秦嶺不僅是自然地理的秦嶺,更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文王訪賢、周公吐哺等歷史典故,講的正是渭水之濱的故事。山高水長的寶雞,自然便有了氣勢,在綿延與婉轉之間,記錄歷史,流淌文脈。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歷次來陜西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中明確要求我們要“低調務實不張揚、埋頭苦干”,要“有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的志向和氣魄”,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再接再厲”。寶雞人民始終牢記諄諄教誨,聚焦關中平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今天的寶雞,青銅鑄造的工匠精神和專注制造的基因綿綿傳承,正在堅定不移做強工業,推動鈦及新材料、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持續向“新”發力,邁向智能制造,躋身全國先進制造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科技創新競爭力三個“百強市”,爭取建設國家戰略腹地重要承載城市。

古陳倉那些如煙往事雖然漸行漸遠,但文物的保護讓曾經的歷史依舊栩栩如生。寶雞正在推進周原遺址、秦雍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加快建設周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博物館之城,厚植歷史文化名城底蘊。

高山流水間一路走來的寶雞,堅信“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正在系統構建“三屏兩水一平原”優美生態基底,打造生態之城。

從古周原“聚邑成都、兩系一體”到新時代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開放包容、聞雞起舞的城市精神薪火相傳,正在加快完善現代化交通體系,更好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

鳳凰于飛,翙翙其羽。寶雞,這座“周源秦根、山水美城”,雖跨越千年,卻繁華永續,更舒展新顏。

在這里,可以讀懂“中國”。

(作者系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寶雞市委書記)

責任編輯:潘旺旺
  • <dfn id="3kwm1"></dfn>
    <dfn id="3kwm1"><div id="3kwm1"><label id="3kwm1"></label></div></dfn>

      <abbr id="3kwm1"></abbr>

      1. <menu id="3kwm1"><nobr id="3kwm1"></nobr></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