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方言交流,能夠加強人與人之間的地域認同、情感認同、文化認同。在基層工作中,亦能搭建好干部與群眾之間的關系橋梁,贏得百姓的良好口碑。基層干部在一線開展工作,不僅要身入基層,更要修煉方言技能,善聽群眾嘮叨,善講群眾語言,善解群眾難題,用方言土語解決群眾家長里短。
用方言土語傾聽群眾知心話,貼近群眾。一些基層干部從大城市來,從學校畢業后便投入了農村工作中,在工作后卻不能很好地入鄉隨俗,盡管頻頻下鄉,卻也只能盡心而去、敗興而歸,與群眾之間的距離感依舊存在。只有聽得懂群眾話,才能讓群眾愿意說,才能從柴米油鹽醬醋茶中了解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各項事業才能推進有力。因此,即使聽不懂,也要學著聽、笑著猜,不斷提升自己的方言技能。
用方言土語搭建干群連心橋,融入群眾。有的基層干部在基層工作中,覺得“本地話”太土,堅持用自己所謂的技術話去和人交流。一進家門就問“戶主在不在家”“你家GDP多少”,從而讓自己與大家隔離開來,久而久之變成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與群眾面對面的過程中,學會用方言土語交流,更讓人不覺“外道”,拉近與群眾的距離,把理講到群眾心坎上。
用方言土語當好群眾主心骨,凝聚群眾。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過程中,如果不思考群眾的所思所想所需,就難以獲得群眾認可。面對基層群眾的訴求,只有多做換位思考,推己及人,通過共同的方言土語增強彼此之間的認同感,才能將干部群眾擰成一股繩,造福百姓。比如在做政策處理時,補償的資金不符合村民的心里期盼時,要用群眾話把補償的標準、項目對村里的利害關系講清楚,要站在村民的角度為他們“打打算盤理理賬”,要讓對方感受到我們是真心實意地為他們爭取利益,是為整個村集體謀福利。
(中共金東區澧浦鎮委員會 嚴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