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 “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近年來,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緊緊圍繞“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持把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穩定提升糧食產能、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舉措,不斷探索農業現代化發展新路徑。如今,一幕幕“良田美景”先后繪就,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做足建設文章 “糧”田變“良”田
冬至過后,寒意漸濃。在雁江區老君鎮泉溪村的高標準農田里,嫩綠的麥苗已經探出了頭。
曾經零散的小田塊已被整合成連片的水田,蜿蜒曲折的田埂已然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寬闊平坦的機耕道。遠處,數十臺施工機械正在忙碌工作中……這是老君鎮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景象。
“我們抓住冬季農閑時機,正對稻蝦田和一般農田進行改造,計劃在明年春播前完成1.8萬畝的改造任務,并配套建設機耕道、提灌站、山坪塘等設施。”資陽蜀雁發展集團技術負責人陳忠明介紹道,這樣的安排能確保不誤農時,讓群眾盡早享受建設成果。
泉溪村曾是產糧大村,但隨著人口老齡化,部分“糧田”因灌溉不便、無人耕種而荒廢。如今,這些土地被納入高標準農田改造計劃,正煥發新生。已改造的土地吸引了多個業主前來咨詢,正式流轉后將增加村民的土地收入,提供就業崗位。
“現在種地比過去可省心多了,改造后的土地平整方正,大型機械設備也能開進地里。”說起高標準農田帶來的好處,村民們贊不絕口。
“以前這地收益不高,路也不好走,聽說要改造,村民都很支持。現在路寬了,以后灌溉也方便多了。”泉溪村黨支部書記何素英說。
高標準農田通過水、土、田、路綜合治理,改善了土地質量,提升了糧食產能,增強了農業抗災能力,實現了中低產田的旱澇保收、宜機作業,保障了糧食安全,真正踐行了“藏糧于地”的戰略。
這一民生工程不僅惠及老君鎮,還涉及南津鎮、東峰鎮和堪嘉鎮等地。“截至目前,全區已建設高標準農田81.25萬畝。2024年雁江區在建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有4萬畝,其中新建1.8萬畝,改造提升2.2萬畝。我們將持續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集中連片、設施完善、水利配套、宜機宜種、旱澇保收的基本農田。”雁江區農業農村局農建股工作人員林歡介紹說。
譜寫管理文章 “一時美”變“持久美”
在雁江區保和鎮馬蹄灣糧經復合現代農業園區,改造后的農田地塊平整、排灌設施配套完善。眼下正值冬季田間管護關鍵期,新投放的蝦苗已在稻田中安家,四川眾誠祥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廣林總喜歡在田邊多看一看。
“公司承包了3500多畝地,我經常來地里看看稻蝦生長情況,順便檢查路和水渠是否損壞。”徐廣林說,作為高標準農田的使用者,他們一旦發現農田設施損壞,就會立即派人維修。
“一時美”不是長久發展之道,為了讓高標準農田建設“持久美”,維持機耕道路面平整暢通、水利設施運行正常至關重要。農田水利工程歷來是“三分建,七分管”,建好并管好才能發揮長久效益。在高標準農田投用之初,保和鎮搜集了群眾意見,明確農田建設既要求符合生產實際,又要實現土地資源、生產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當農田建成后,當地按照“誰使用、誰管護”的原則,落實好管護主體責任。
“按照《農田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四川省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管理辦法》《雁江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單項工程管護制度》等規定,雁江區建立健全‘誰受益、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的建后管護機制,扎扎實實做好建后管護‘后半篇’文章。”林歡說。
繪就發展文章 產業園區引領農業現代化
高標準農田建設將過去易旱、易澇的“看天吃飯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豐產田、高產田,不僅給農民帶來看得見的實惠,也為雁江的農業現代化增添了強大動力。
馬蹄灣糧經復合現代農業園區為市級現代農業園區,面積47.7平方公里。園區探索發展平壩“稻+蝦”、山腰“糧+菜”、坡頂“果+糧”模式,致力打造雁江區品質最高、體量最大的稻蝦綜合養殖基地和“天府糧倉”丘陵示范區。
據了解,該園區通過改造提升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10000畝,實現良田化率70%、糧食種植率60%、宜機化率80%,畝均收入達6200元,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不僅利于園區發展稻蝦產業,也帶動了周邊鄉鎮的稻蝦產業發展。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高標準農田改造后的農業園區正為雁江農業現代化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撐。雁江糧油現代農業園區已發展糧食種植2.3萬畝、稻蝦綜合種養1萬畝;雁江區老君糧蔬產業園以龍安村、永安村、下坪村為核心,輻射帶動協和村、泉溪村、沿江村,可發展糧食蔬菜面積2萬畝以上,2024年園區產值突破1億元。
“在園區的帶動下,高標準農田建成后將以糧為主、糧經統籌,發展稻蝦產業,種植小麥、玉米、紅薯等糧食及經濟作物,將進一步穩定全區糧食播種面積、增加糧食產量,促進農業提質增效。”雁江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如今,一塊塊老農田變成了肥沃良田,一道道土溝變成了標準溝渠,一條條機耕道直通村民家門口……雁江區正借力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東風”,朝著實現農業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奮力邁進。(雁江區融媒體中心 葉瑜 劉佳雨 盧嗣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