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高職院校承擔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使命。教師職稱評審制度至關重要,其合理性與科學性直接關聯教師工作積極性、專業成長以及教育教學質量。良好的職稱評審制度能激發教師潛力與活力,促使其全身心投入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反之,將挫傷教師的積極性,抑制人才成長,造成人才的流失,最終影響學校乃至社會的穩定與團結。因此,深入探究高職院校職稱評審制度,探尋創新優化路徑,極具現實意義。
一、高職院校職稱評審現狀及問題
(一)評價標準單一
當前,許多高職院校職稱評審采用統一固定標準,未充分考量學科、專業差異。如工科與文科教師科研成果評價,多以論文發表數量、級別及科研項目數量與經費為主,忽視工科側重技術研發、專利申請與成果轉化,文科注重理論研究、社會調查與文化傳承創新的特點。這種單一標準難以精準反映教師真實學術水平與專業貢獻,易造成評價不公,影響教師工作積極性與職業發展動力。
(二)重科研輕教學現象嚴重
高職院校職稱評審指標體系中,科研成果權重過高,教學業績考核薄弱。這致使教師為求晉升,將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科研,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教學工作。部分教師為發表論文減少備課時間,簡化教學過程,甚至采用陳舊教學方法,影響學生學習興趣與主動性。例如,有的教師因科研任務頻繁請假,打亂教學計劃,影響教學進度與效果。此傾向偏離高職院校辦學宗旨,不利于人才培養與教學質量提升。
(三)忽視實踐能力考核
高職教育強調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培養,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理論知識與豐富實踐經驗、較強實踐教學能力。然而,現行職稱評審制度對教師實踐能力考核不足。雖部分學校提及企業實踐經歷或職業資格證書要求,但實際評審中考核流于形式,缺乏具體可操作標準。如對教師企業實踐經歷,僅關注掛職鍛煉經歷,對實踐任務、成果及對教學促進作用缺乏考察評估。這導致教師提升實踐能力動力不足,不利于“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與實踐教學質量提高。
二、高職院校職稱評審制度創新舉措
(一)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
綜合考量多維度因素。構建全面精準職稱評審體系。教學評價重多元成效,如主持省級以上精品課程、獲教學成果獎、指導國賽獲獎等,應獲高權重認可。科研評價聚焦成果質量、創新及與教學關聯,像攻克技術難題、推動行業進步、助力區域經濟且有成果轉化的,重點加分。實踐能力評價細察企業經歷深度廣度、技術成果、研發服務能力及教學融合水平。教師社會服務活動,如企業咨詢培訓、社區教育文化建設參與情況,也納入考量,彰顯高職教育社會服務職能。其次,體現學科專業差異性。高職院校學科門類眾多,各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方法、科研方向重點等方面存在差異。職稱評審應尊重此差異,建立相應評價指標體系。如工科專業教師側重于提升科研成果轉化與工程問題解決能力考核占比。文科專業教師則側重關注理論成果及文化社會服務貢獻。精準評判不同專業教師成就與水準,確保評審公正合理,激發教師積極性,推動各專業蓬勃發展,提升高職教育整體質量。
(二)平衡教學與科研權重
合理調整權重比例。為糾正重科研輕教學傾向,應依學校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及學科專業特點,合理調整教學與科研在職稱評審中的權重比例。以教學為主的專業或課程,適當提高教學業績權重,如基礎課程教學部門或側重實踐教學的專業,教學業績權重可提至 60% 甚至更高,科研成果權重相應降低。對需要較強科研支撐的專業或教師群體,在保證教學質量前提下,適當提高科研權重,但不宜超過教學權重。通過動態調整權重比例,實現教學與科研平衡發展,引導教師找到二者合理平衡點,促進協同共進。其次,建立教學科研等效機制。職稱評審中建立教學科研等效機制,認可教師在教學方面有突出貢獻等同于一定科研成果,反之亦然。如教師在教學方法創新、課程建設或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如創建有影響力教學模式、編寫高質量校本教材并推廣應用等,可視同發表一定級別學術論文或完成相應科研項目。高水平科研成果有效轉化為教學資源,如開發基于科研成果的實驗實訓項目、將前沿科研知識融入課程教學內容等,在教學業績評價中給予認可。此等效機制打破教學與科研壁壘,鼓勵教師將二者有機結合,依自身特長在兩領域發揮最大潛力,提升工作效率與質量。
(三)強化實踐能力考核
細化企業實踐經歷要求。明確教師企業實踐經歷具體要求,設為職稱評審重要硬性指標。規定教師一定周期內(如每5年)須累計不少于一定時長(如6個月)企業掛職鍛煉或實踐工作經歷。實踐期間,教師深入企業生產、管理、研發一線崗位,參與項目運作,了解行業技術與市場需求動態。結束后提交詳細實踐報告,包括崗位工作內容、實踐成果、對教學啟示與改進建議等。其次,加強實踐教學能力評價。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能力評價體系,是提升高職教育質量的關鍵。從課程設計、組織實施、學生指導到教學效果,全面考核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加強評價,推動教師提升能力,為高職教育實踐教學筑牢根基,助力學生成長與發展。
(四)建立動態評審機制
靈活設置評審周期。突破傳統職稱評審固定周期限制,依教師不同情況與工作業績靈活設置。對教學、科研或社會服務突出的教師,如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重大科研項目突破或為地方發展有杰出貢獻者,設破格評審通道,不受常規周期約束,及時晉升職稱,肯定激勵其卓越貢獻。其次建立評審過程動態跟蹤機制。職稱評審中建立對教師工作業績與職業發展的動態跟蹤機制。自教師提交評審申請起,評審機構定期跟蹤評估其教學、科研、實踐等工作進展,及時發現問題并指導。借動態跟蹤機制發現教師職業發展亮點與不足,為其制定個性化職業發展規劃提供依據,促進可持續發展。
職稱評審制度的改革創新任重道遠,對提升學校教育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與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通過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平衡教學與科研權重、強化實踐能力考核及建立動態評審機制等創新舉措,可有效解決現存諸多問題,使職稱評審制度更加科學、合理、公平且具有激勵性。這將激發教師工作熱情與活力,引導其專注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提升專業素養與綜合能力。在新職稱評審制度引領下,一定能培育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更好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學校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作者:石百科,邵陽職業技術學院組織人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