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要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為教師群體的德行精神,是教師發展職業素養的驅動力,包括六個方面: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職業素養是職業本身的存在之維,是職業發展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更是職業者綜合品質的體現。新時代要發揮好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為辦好高校思政課關鍵力量的作用,須以教育家精神作為引領,涵養思政課教師信念、道德、品性等方面的職業素養。
教育家精神是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的應然追求
教育家精神作為教育家基于教育實踐而建構的價值體系,關涉教師自身與教育關系的問題,是回答新時代教師職業素養相關重大問題的根本遵循,與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的內核相融通。
一、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的內涵契合教育家精神的實質
職業素養聚焦的問題是怎樣將理想性觀念有效地轉化為現實力量。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作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組成部分,以至善目標指導專業技術性活動,從觀念和行動上促使“實然”到“應然”的轉變。在教學活動上,它以立德樹人為宗旨,以專業發展為原則,以提升自身綜合素養為目的。中國教育家精神的內涵,囊括理想信念、學養品性、道德情感、思想境界等方面,展示了教育家的思想觀念、立場態度、行為操守和價值選擇。它本質上是對教師“是何”“為何”“如何”等根本性問題的解答,蘊含了“至誠報國”的價值要求,反映了“智慧躬耕”“仁愛垂范”“弘道化人”等精神特質,為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二、高校思政課教師“六要”的核心要義符合教育家精神的要求
教師是辦好思政課的關鍵所在,其職業素養對高校思政課建設實效產生深遠影響。“六要”指“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這既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大舉措。高校思政課教師“六要”要義與教育家精神,共同囊括了理想信念、方法創新、道德準則等方面的要求,共同構成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崇高追求和行動指南。
在理想信念上,思政課教師“政治要強”與教育家“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要求高度一致。“政治要強”是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的基石。政治要強的內核在于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思政課教師作為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領路人,承擔著政治引領、價值引導的重要責任,只有對馬克思主義具有“真理想”“真信念”,才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在方法創新上,思政課教師“思維要新”與教育家“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的要求高度契合。“思維要新”強調以創新思維賦能思政課教學,通過別開生面的話語體系和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呈現思想政治理論的真理之美、崇高之美、力量之美,從而達到入心入腦、修心明智的育人成效。
在道德準則上,思政課教師“自律要嚴”“人格要正”與教育家“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的要求高度吻合。“人格要正”作為一種道德要求,是嚴以律己與道德外化的統一、教書與育人的統一。思政課教師對內要修心養性、以身作則,對外以高尚道德感染人、以純真情感打動人,把人格力量化為學生自我發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精神激勵。
在情懷視野上,思政課教師“情懷要深”“視野要廣”的要求與教育家“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相適應。“情懷要深”意味著思政課教師厚植家國情懷,心系家國,用真情感染學生;“視野要廣”要求思政課教師具備歷史視野、人文視野、國際視野,引導學生辯證看待當代中國、客觀認識外部世界。
基于教育家精神的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的重要構成
教育家精神作為教育領域的思想理念和行為規范,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職業信仰、職業方法、職業道德、職業理想等方面規定了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的構成。這些構成體現了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的倫理內涵,體現了思政課教師職業的價值取向。
一、“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職業信仰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闡釋了“心懷國之大者”的具體內涵,表征了教育家的理想信仰,彰顯了教育家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它回答了“師之為何”的根本問題,體現了中國式教育的根本指向,是教育家精神的靈魂所在。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職業屬性非常突出,要求對民族、國家乃至世界富有同情心和人文主義關懷。“至誠報國”的家國精神不僅是思政課教師的職業信念,也是思政課教師擔當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的行為自覺。這種自覺精神和行為的旨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提供了發展方向,是思政課教師涵養大學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指引。在這種目標指引下,思政課教師銳意將職業信仰轉化為教育行動,并付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實踐中引導學生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厚植家國情懷、確立民族復興的偉大志向。
二、“啟智潤心、因材施教”“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職業方法
“啟智潤心、因材施教”作為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統合智育和德育的重要方法論,也是教育家精神的實施策略和基本要求。“勤學篤行、求是創新”作為躬耕態度,是教育家言行一致的體現,也是教育家精神落到實處的重要方略。育人智慧和躬耕態度的統一,呈現了教育家精神的方法論內涵,為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提供方法指引。
“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發展的方略,也是教師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育人理念。“啟智”屬于“智育”的范疇,不僅蘊含了思政課教師傳道解惑之意,而且意味著啟發學生的創新創業觀念;“潤心”屬于“德育”的范疇,對思政課教師提出滋潤學生心靈、涵養學生情操、培育學生境界的高要求。“啟智潤心”是“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深化,從心智、心靈的角度拓展“全面發展”的意蘊。“因材施教”是中國優秀傳統教育方法之一,強調教育對象的差異性、多樣性,注重教育方法的靈活性、藝術性,是思政課教師提升學生獲得感的重要法寶。
“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是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發展的期待,也是教師與學生實現雙向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勤學”是培養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的基本方法,孜孜以求、潛心求學、精進不已是為人師表的根本要求;“篤行”是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的實踐指向,其內涵是把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把“講道理”與“接地氣”融合起來,力求“知行合一”。“求是創新”則強調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守正創新。上述的“躬耕態度”既有知識結構的要求,也有實踐能力的訴求,是新時代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發展的必然需求。
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職業道德
“言為士則、行為世范”作為道德情操,是教育家德行雙修的重要表征。正是因為言行一致、以身作則,教育家樹立了人格的典范,確立了職業道德的豐碑。“樂教愛生、甘于奉獻”作為道德情感,反映了教育家在教書育人上的情感投入和奉獻精神。其中,“樂教”意涵了教師對教育工作的熱愛之情,“愛生”則內含了師生交往的民主平等的倫理。“愛生”與“樂教”相得益彰,是教育家甘于奉獻的內驅力以及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源泉。教育家“垂范”社會的道德情操、“仁愛”學生的倫理特質,深刻解答了教師倫理的時代之問,為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發展提供了倫理導向。
“言為士則、行為世范”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發展的職業操守,是衡量思政課教師專業本色的標準,要求思政課教師在言行舉止上起到表率作用。一是從培育踐行核心價值觀而言,思政課教師只有真信真學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在品性言行上鑄就典范,才能增強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實現思政課入腦入心的目標。二是從教師倫理而言,思政課教師只有以生為本,才會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以責任倫理為核心,才能構建公平公正的師生關系;以公信公心為核心,才能獲取學生的信任尊重。三是從個體倫理而言,作為“經師”和“人師”相統一的“大先生”是思政課教師的倫理目標,思政課教師只有行“不言之教”,在個人品行和職業操守上嚴于自律,才能感召和引領學生。
“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是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發展的倫理品格,是思政課師德師風建設的道德準則。愛為師魂,“樂教愛生”囊括對國家之愛、對教育事業之愛、對學生之愛,是思政課教師“人格正”的生動寫照。正是由于教師對學生的傾情付出與無限關愛,思政課才發揮出“鑄魂育人”的重要功能,筑牢了思政課教師職業倫理的厚重基礎。
四、“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職業理想
“胸懷天下、以文化人”作為教育家的思想格局,反映了教育家精神在境界上的崇高追求。“胸懷天下”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依托,“以文化人”則是教育家精神的價值歸宿,這兩者作為“弘道”的主要構成,體現了教育家對教育事業價值的自覺追求以及對人生價值的最高期待。
“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發展的理想境界,也是他們培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應然選擇。無論是家國天下的價值追求,還是胸懷天下的高遠境界,是思政課教師“化人”“弘道”思想的邏輯延伸。職業理想對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產生深遠影響,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則是中國教育家初心使命的重要支柱。堅定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培育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的理想抱負,是他們教書育人的精神力量,更是他們涵養學生理想信仰的精神資源。
基于教育家精神的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培育的實踐進路
發揮教育家精神對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的引領作用,要遵循“信仰、素養、能力”三位一體的實踐進路。
一、堅守明道信道的職業信仰
要弘揚“大先生”之道,成為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典范,思政課教師應厚植家國情懷、拓展國際視野,深化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的信仰的廣度和深度。
一是具有深厚的家國情懷。“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政治素養是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的構成部分。教師對祖國的深厚情感和熾熱情懷,會引發學生對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責任感、使命感。為此,思政課教師要處理好“小我”和“大我”的關系,強化家國意識,關心國家民族的福祉。既要努力實現“小我”的人生價值,又要把“小我”統一到“大我”的理想層面上,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以及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
二是具備宏闊的國際視野。從人類文明的高度和國際的視野,闡述中國式現代化以及人類文明發展方向問題。一是基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現代視野,教師堅持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通過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引導學生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激發學生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成為人類文明進步和發展的重要推力。二是基于全人類共同價值,構建學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的價值理念,彰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天下情懷,闡述中國共產黨為世界謀大同的重大貢獻,培育學生“天下一家”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二、涵養職業核心素養
掌握全面的知識與技能。全面綜合的知識技能是思政課教師培育職業素養的基本前提。思政課教師要形成比較完善的知識結構,建構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知識,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等途徑呈現教師的學識和涵養。同時,要提升教學技能。為了提高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教師應以“八個統一”為指導思想,把理想信仰與專業知識貫通起來,強調教學觀念、教學手段、教學策略的創新,力圖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把深刻的道理講深、講透、講活。
形成良好的“師生共同體”。形成合情合理的“師生共同體”是思政課教師培育職業素養的重要抓手。合理的“師生共同體”意味著師生交流要符合邏輯和規律,合情的“師生共同體”則指師生交流契合人的情感和需求。一是和諧的師生關系首先體現在語言交流的層面。語言媒介是思政課教師“講道理”的必然要求,通過真實真誠的語言交流互動,思政課教師既尊重學生的語言個性以及語詞使用的時代性,又要對學生規范用語進行合理引導,以有效的語言傳道授業解惑,促進雙方高質量的溝通。二是有效的師生關系表現在精神共鳴上。精神共鳴的關鍵在于,形成一種平等相處、積極互動、教學相長、共同進步的師生關系。這需要思政課教師既要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又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全。
三、提升職業發展能力
在數字經濟時代,需要多渠道提升思政課教師的職業發展能力,實現從平面化到立體化的升級。一是解決“專業不對口”的專業知識結構問題。通過優化思政課教師的教與研機制體制,促進科研與教學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以科研來反哺教學、以教學來落實科研,幫助思政課教師從“教書匠”升級到“教育家型教師”軌道上來。二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改革課堂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賦能思政課課堂教學改革,涌現了諸如“思政微課”“移動的思政課堂”“互聯網+課堂” 等新樣態,為思政課教師重構職業能力提供重要的機遇。為此,教師要提高信息素養能力,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思政課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和學生獲得感,塑造“全能教師”的良好形象。三是探索師生互動的新方法。思政課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教書和育人的統一、言傳和身教的統一,其關鍵點在于構建“師言”“師德”“師功”合一的教育力量,為此,思政課教師建設網絡私人空間,在師生互動中發揮正向的引導作用。以微信微博、小紅書抖音、B站快手等個人社交平臺為主要載體,賦予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價值,從虛擬環境中構建思政課教師的導向力量。把課堂陣地與網絡陣地結合起來,彰顯教師的職業初心和職責使命,突顯教師言傳真理、身教高尚的道德風貌,以達到身教鑄魂的目的。
(作者:陳洪源、陳煥紅,分別為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校級科研項目(博士啟動類)(項目編號:2024bsqd2029)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