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新思想 > 五位一體 > 經濟篇 > 正文

“四期并存”:新階段下的新質生產力發展

作者:杜飛進(北京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們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階段性特征。戰略機遇期、深度承壓期、塑造變革期、窗口展示期“四期并存”就是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面對的階段性特征。只有科學把握這些階段性特征,才能不斷強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斷增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信心和定力,不斷提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能力和水平。

戰略機遇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雖然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機遇和挑戰之大都前所未有,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當前一個最大機遇,就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創新驅動發展機遇。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催動下,當今世界科技正呈現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科技發展呈現多點突破、交叉匯聚的態勢,大數據科學成為新的科研范式,世界各國更加重視利用科技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大數據浪潮、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融合,以及能源、材料、生物等領域的技術突破,不斷催生新的產業,引發產業革命性變革。比如,新型信息功能材料、器件和工藝不斷創新,云計算、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技術的興起促使信息技術滲透方式、處理方法和應用模式發生變革,促進人機物融合,消費者將在更大程度上參與設計和制造過程,甚至成為生產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多點突破、交叉匯聚的科技創新,讓我們有可能瞄準發生革命性變革的重要基礎和前沿方向,凝練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在關鍵領域取得重大變革性創新,在戰略必爭領域取得先導性成果,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奠定科技基礎,讓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更為堅實的技術支撐和更為充沛的內生動能。

二是市場需求增長機遇。從歷史和現實看,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的同時,也創造了新的市場需求,并隨著技術成熟和產品成本下降,隨著產業發展從萌芽期步入成長期和成熟期,會帶來相應市場需求的躍升式增長。比如,上世紀中葉開始的信息技術革命促進了互聯網的發展,1990年—1997年,僅僅7年時間,美國家庭擁有計算機的比例就從15%快速增長到35%。又如,隨著技術進步和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市場需求不斷擴大。據國際能源署測算,未來十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將持續強勁增長,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2年的4倍多;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吉瓦(GW),是2022年的約4倍。這正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巨大市場需求增長空間。市場需求特別是國際市場需求的增長,給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帶來巨大機遇。2021年和2022年,中國可再生能源項目對外簽約額連續增長,年增長率達到13%。2023年底,中國的風電、光伏累計裝機量達到10.5億千瓦,占全球新能源總裝機量的四成。新能源產業只是這一輪產業變革中的一個縮影,而新材料、生物科技、信息技術等眾多領域也都蘊含著市場需求增長的巨大空間。

三是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機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科技對產業發展產生直接影響,比如利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新技術直接催生新興產業以及未來產業,產業數字化轉型等,這些都會帶來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二是受科技革命影響,全球產業體系和產業鏈供應鏈呈現多元化布局、區域化合作、綠色化轉型、數字化加速的態勢。當前,全球產業鏈重構同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歷史性交匯,這對我國來說,其中也蘊含著巨大機遇。這是因為,我國已經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的所有工業門類,擁有完整的制造業產業鏈,中國制造覆蓋了從原材料供應、零部件生產到產品組裝、銷售等各個環節,在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220多種產量位居全球第一。作為全球制造業的重要基地,中國始終堅持開放和共享,與世界各國形成了緊密的產業鏈合作關系。這決定了中國產能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錨,全球產業鏈重構不可能沒有中國的參與。不僅如此,中國還是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制造促進了全球產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中國在為全球產業發展提供強勁動力的同時,也必然有能力抓住并用好全球產業鏈重構的機遇,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分工,更加有效地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在推進自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四是國際合作發展機遇。與以往的科技革命不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是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發生的,世界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日益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是大勢所趨,因此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影響的廣度、深度和速度均遠大于以往,其所蘊含的國際合作發展機遇也遠大于以往。比如,當前全球氣候變化超出預期,全球綠色產品總供給嚴重不足。中國新能源產業順應綠色轉型和經濟全球化大勢,為全球綠色低碳轉型作出了重大貢獻。2022年《自然》雜志的一篇文章測算,過去15年以中國為主的全球光伏產業鏈分別為美國、德國光伏安裝節省了360億美元和70億美元。如果各國轉向國內生產,光伏組件的價格將比全球化生產高出20%—25%,這將嚴重影響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表示,中國向其他國家提供相關服務和支持,顯著提升了清潔能源技術的可及性,降低了全球使用綠色技術的成本。又如,中國制造對芯片等零部件產生大量需求,促進了集成電路等相關行業的快速迭代升級。還如,新能源汽車企業特斯拉上海工廠建成后,迅速貢獻了其近一半的全球產能,支持了其后續的產品和技術研發。這些成就,都是中國堅持開放合作,與他國分享發展機遇的結果,同時也證明,各國抓住國際合作發展機遇,推進互聯互通、加快融合發展,就能在更大程度和更廣范圍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促進共同繁榮。

深度承壓期

我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既存在諸多有利條件,也面臨巨大的壓力。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分析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時指出: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這既來源于國際政治領域,也來源于國際經濟領域,特別是美方恣意推進的對華“脫鉤斷鏈”。

毫無疑問,美國上演的“脫鉤斷鏈”戲碼,給我國技術創新造成了阻力,對我國企業進軍國際市場造成了干擾,減少我國企業出口訂單,不僅影響我國與其他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在科技和經濟領域的合作,還會限制我國企業參與某些國際標準的制定,影響我國在未來技術和產業發展中的話語權和競爭力。這給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帶來嚴峻挑戰。當然,我們不能也不會被這些挑戰所嚇倒。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分析危和機之間的辯證關系后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既帶來一系列新機遇,也帶來一系列新挑戰,是危機并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機遇更具有戰略性、可塑性,挑戰更具有復雜性、全局性,挑戰前所未有,應對好了,機遇也就前所未有。”只要我們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就能轉危為機,化挑戰為機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塑造變革期

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正處于重要的塑造變革期。對此,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和把握:

一是各地區各展所長,形成協同發展、聯動發展的生動局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進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的政策體系,推動建立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各地區立足自身比較優勢,積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經濟總量不斷攀升,發展均衡性逐步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呈現出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的區域協調發展嶄新局面。同時也要看到,東西部地區發展絕對差距仍然較大,北方部分地區經濟發展活力不足,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仍有困難,區域生產力布局調整任務艱巨,特別是部分關鍵產業、產業鏈關鍵環節分布過于集中,一些地區產業布局與資源環境的匹配性不足,地區間產業同質化發展、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仍然突出。近年來,各地區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各展所長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既積極搶位發展又善于錯位發展,有利于統籌推進四大板塊發展,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培育壯大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推動欠發達地區振興發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推動重要功能區建設,保障國家糧食生態能源安全;進一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形成高水平區域開放新格局;建立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促進生產要素有序流動和利益合理分配,從而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形成各區域協同發展、聯動發展的生動局面。

二是改革和創新良性互動,形成動力和機制雙輪驅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改革和創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都是發展的基本動力。改革中包含著創新,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創新內在要求改革,不改革就難以釋放創新活力。通過狠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增添動能,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掃除障礙,就能實現改革和創新良性互動,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形成動力和機制的雙輪驅動。

為此,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創造有利于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的獨特優勢,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產業鏈水平,維護產業鏈安全;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使企業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打造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緊密融合的創新體系;大力培養和引進國際一流人才和科研團隊,加大科研單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提高科技產出效率;堅持開放創新,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同時,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堅決破除妨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思想觀念障礙和體制機制弊端,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要堅持和發展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和推動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支持全面創新、城鄉融合發展等的體制機制,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社會活力,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相適應,不斷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三是各產業合理布局,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產業優化升級取得明顯成效,綜合競爭力持續增強,加快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基本形成了規模大、體系全、競爭力較強的產業體系。但也要看到,我國產業體系“大而不強”“全而不精”“寬而不深”的問題依然存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依然存在不少瓶頸短板,產業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要求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而這正是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適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要求,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筑牢產業體系“壓艙石”;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塑造未來競爭新優勢;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產業體系優化升級,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窗口展示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充分展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成果,有利于發揮其實踐中的示范引領作用。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出口快速增長,正是我國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的突出表現。新質生產力在實踐中的形成還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從2012年的1萬億元大幅增長到2023年的超過3.3萬億元。2023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升至2.64%,創歷史新高。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穩居世界第一,研發經費投入居世界第二,還擁有2億多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2億多技能人才所形成的人才紅利。快速增長的研發經費投入和規模龐大的科技研發人員,推動我國企業、科研機構的研發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駛入“快車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效明顯。截至2023年末,我國有效發明專利499.1萬件,較2022年末增長18.5%。截至2023年末,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累計設立36只子基金,資金總規模624億元。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達1606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達2376家。北京證券交易所2023年新增上市公司77家,公開發行融資146.28億元。新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等取得重大成果,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快速成長,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二是產業結構實現新提升。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這些傳統產業作為我國產業體系的基本盤,具有較為突出的國際競爭力。同時,新興產業優勢正在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風電等領域的技術水平全球領先。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全年合計出口突破萬億元大關,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900萬輛,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光伏領域多晶硅產量、組件產量、裝機容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風電機組產量占據全球2/3以上的市場份額。未來產業蓄勢待發,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等產業加速培育??傮w來看,我國產業正加速向高端化邁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步伐加快。我國技術密集型行業超過資源密集型行業躍居主導地位,形成了高鐵、電力裝備、船舶、工程機械、通信設備等一批優勢產業。制造業規模連續14年位居世界首位,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穩步推進,發展優勢更加鞏固。同時,我國持續促進人工智能、5G、量子計算等領域重要創新成果與先進制造技術融合,積極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不斷強化數據支持和應用場景建設,為產業智能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三是綠色低碳轉型取得新進展。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強綠色技術在生產制造領域的應用,引導和支持企業降碳減污增綠,不斷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增強工業綠色轉型動力,努力推動產業綠色化發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2023年,全國細顆粒物(PM 2.5)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5.5%,均超額完成年初目標。我國堅持全面轉型、協同轉型、創新轉型、安全轉型,以“雙碳”工作為引領,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方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綠色生產力茁壯成長,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更鮮亮。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發展實踐證明,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是在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導下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結果,是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有效應對風險挑戰、聚精會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結果,也是正確把握并運用經濟規律指導發展實踐的結果??偨Y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實踐經驗,不僅有助于我們把握生產力發展的趨勢、掌握主動,而且有助于我們增強信心、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進而為推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責任編輯:張堯]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