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大國基理 > 正文

【大國基理】云南蒙自:家門口掙錢日子甜

幻燈片-大國基理

隨著冬季的來臨,一些地區已進入農閑時期。但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眾多小微企業和特色種植產業基地卻呈現繁忙景象。當地群眾通過迅速且有針對性的崗前培訓,就能就近找到適合的工作崗位,傳統的“冬閑”時光儼然成了“冬忙”季節。

蒙自市草壩鎮“622”藍莓聯農帶農模式助農就業 白麗達 攝

蒙自市草壩鎮“622”藍莓聯農帶農模式助農就業 白麗達 攝

“藍精靈”孕育“新農人”

“工資3000多塊,主要工作是在基地采摘藍莓,這里用工量很大,收入也穩定,重要的是務工顧家兩不誤”。三個月前,蒙自市草壩鎮馬街村的楊燕打算返回浙江繼續打工。啟程前,她得知鎮上的“和美家園”服務中心能找到就近的工作,便抱著嘗試的心態前往應聘。當天,她就與當地一家農業龍頭企業簽訂了用工合同,決定不再背井離鄉。

為增加家門口的就業機會,草壩鎮盤活原小龍潭煤礦草壩搬遷農場的閑置資產,建立“和美家園”服務中心,吸引了27家企業入駐創業平臺,當地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1.13萬人。通過紅河州“南工北送”平臺,與南部縣市的勞務經紀人、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合作,吸引5000余名勞動者至草壩就業。與6個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合作建立實訓基地,開設8項培訓課程培訓3612人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520余名。此外,通過“622”聯農帶農模式(銷售收入按照農戶占60%、村集體企業占20%、龍頭企業占20%的比例進行分配),推動430戶“家庭農場”創建,形成農戶、村集體經濟與龍頭企業三方共贏的模式。2023年,全鎮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588.6萬元。

“玫瑰花”引來“金鳳凰”

位于市區28公里外的期路白苗族鄉白猛孔村,曾因產業結構單一而發展受限。鄉黨委政府通過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帶領群眾發展多元化經濟闖出新路子。提起白猛孔村委會副主任黃帥,村民們都豎起大拇指。從返鄉人到村干部,從村干部到“領頭雁”,黃帥的經歷與村里的蛻變正是當地鄉村振興的生動寫照。

期路白苗族鄉白猛孔村的金邊玫瑰烘焙車間已初具規模 蒙自融媒 攝

期路白苗族鄉白猛孔村的金邊玫瑰烘焙車間已初具規模 蒙自融媒 攝

黃帥2011年返鄉,2013年至2021年任簸咪底村小組長,2021年起任村委會副主任。2022年,在市級舉辦的一次高素質農民培訓班上,黃帥了解到金邊玫瑰價值和發展前景,便與朋友成立公司,試種植金邊玫瑰40畝獲利。在村黨總支支持下,他與82戶農戶簽訂400多畝種植協議,帶動320多人就業,增收120余萬元。曾靠低保金維持生計的村民熊平,今年1月開始嘗試9畝金邊玫瑰試種后收成滿滿,6萬余元的純收入給他帶來家門口產業的無限生機。嘗到甜頭的熊平,現在又擴種11畝,他說:“20畝小玫瑰成就‘大產業’,心頭‘甜’吶!”目前,全鄉種植面積超1000畝,周邊鄉鎮新增1100畝。

“花樣經濟”推動下,全市玫瑰花種植連片發展。海拔1800米的冷泉鎮奪底村的400余畝滇紅玫瑰園碩果累累,該鎮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利用閑置廠房建廠,生產玫瑰醋、糖漿等高附加值產品,年產量5萬余噸,帶動20余戶農戶實現畝增收6000余元。

“土山貨”鋪開“就業路”

利用高原氣候和優質土壤優勢,老寨苗族鄉招引龍頭企業實施艾草種植,爭取中央銜接資金250萬余元建設艾草初加工廠,探索“811”聯農帶農模式(艾草銷售收入按農戶80%,村集體10%,公司10%的比例進行分配),推廣艾草種植、加工。目前,全鄉種植面積2000余畝,務工崗位分為艾草種植、收割等,工廠提供本地長期務工崗位6個、月均工資4000元,使用本地勞動力3400余人次、日工資120元/人,助力當地群眾增收40余萬元。

水田鄉黨委政府通過引進農業加工企業,在山區建起芭蕉芋加工廠,采取“黨支部+村集體+社會資本”模式,整合村集體資源和社會資本,打造“種、產、銷”為一體的芭蕉芋、紅薯、木薯等農產品產業鏈,為群眾提供就業崗位30余個,帶動群眾種植芭蕉芋300余畝,畝產值增收約4000元。

提起蒙自的特色水果,不得不說芷村鎮冬季里的“一口甜”——枇杷。芷村鎮引進培育龍頭企業,鼓勵致富帶頭人帶領群眾發展枇杷種植,實現聯農帶農、助農增收。其中,雙利合作社通過延伸枇杷種植產業鏈,將鮮果枇杷深加工成枇杷酒、枇杷膏、枇杷茶等產品,實現“一季枇杷,一年產業”的目標。目前,全鎮枇杷種植面積4.7萬畝,掛果面積3.7萬畝,產量29600噸,產值53280萬元,帶動3100余戶群眾增收。

“小工坊”烘焙“香餑餑”

米線小鎮C區的面包工坊直播間,“主播”楊東敏正在進行零碳石榴餅直播銷售 王潔 攝

米線小鎮C區的面包工坊直播間,“主播”楊東敏正在進行零碳石榴餅直播銷售 王潔 攝

12月的蒙自,寒風漸起,心向暖陽。走進米線小鎮C區,通過整合閑置商業用房改建成的一座面包工坊,其生產線如火如荼,面點師們正熟練地制作著面包、蛋糕等烘焙產品。二樓直播間里,流利且有親和力的普通話格外引人注意,“主播”楊東敏女士正在介紹公司新研發的零碳石榴餅。楊東敏說,她雖然是外地人,但在這里有7年了,這里如同“娘家”一樣親切。據悉,公司在蒙自經營10多年了,長期為群眾提供就業崗位,目前,工坊里八成以上的員工來自附近的新安所街道,面點師張石麗就是其中一位。張石麗需要在照顧孩子的同時維持家庭生計,這里每月5000多元的工資已經讓她很滿足,公司每年發放價值600元的蛋糕卡給員工,每月為員工舉辦集體生日會,這些都讓她們感到“香餑餑”的溫暖。

草壩鎮群眾在“和美家園”了解企業勞務用工情況 王潔 攝

草壩鎮群眾在“和美家園”了解企業勞務用工情況 王潔 攝

幸福在哪里?就在群眾的“口碑”里。今年以來,蒙自市積極探索就業新模式,聚沙成塔、積少成多,盤活閑置資產12處,扶持發展小微企業23家,打造就業幫扶車間7個,回引外出務工返鄉就近就便就業農村勞動力5486名,開展職業技能培訓5288人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20人,以“小切口”撬動家門口就業“大民生”。(作者:王潔)

[責任編輯:王卓怡]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