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黨政干部談治理> 正文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黨組書記、部長王曉萍:深入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社會保障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并圍繞“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出一系列部署。深入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是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不斷引向深入,堅定改革信心,更好凝心聚力推動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行穩致遠。

充分認識新時代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巨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作出一系列重大改革部署,不斷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推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成功建設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這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支撐,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有利條件。

民生保障安全網織密扎牢。制度體系不斷健全。加強養老保險頂層設計,制定實施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總體方案。統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并軌,實施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兩大基本制度。建立適用于職業群體的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和適用于所有參保者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加快發展。堅持更為積極的政策導向,失業保險保生活、防失業、促就業功能進一步凸顯,工傷保險預防、補償、康復“三位一體”制度建設不斷加強,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扎實開展。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將更多的人群納入社會保障范圍。2012年至2023年,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從7.88億人增加到10.66億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從1.52億人增加到2.44億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從1.9億人增加到3.02億人。推動6098萬原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實現應保盡保。我國社會保障范圍不斷擴大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國際社會保障協會授予中國政府“社會保障杰出成就獎”。圍繞記錄一生、保障一生、服務一生,從中央到省、市、縣、鄉鎮(街道)的五級社會保障管理體系和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并延伸到城市社區和廣大農村。建立完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方便群眾社會保障事務的跨地域通辦、一網通辦。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13.8億人,超過9.6億人同時持有電子社保卡,在辦理就業服務、領取養老金、就醫購藥等100多項業務基礎上,逐步向金融服務、交通、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居民服務一卡通拓展。通過深化改革,人民群眾不分城鄉、地域、職業,在面對年老、失業、工傷等風險時都有了相應的制度保障。

收入分配調節器功能顯著增強。社會保險統籌層次不斷提高。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養老保險基金在全國范圍余缺調劑、互助共濟。中央財政養老保險轉移支付加大力度,各級財政社會保障投入穩步增加。實現失業保險省級統籌和工傷保險省級統籌。社會保障待遇水平穩步提高。建立健全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工傷保險待遇調整和確定機制,規范失業保險待遇調整。2012年至2023年,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由1686元提高到3162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從無到有,5次統一調整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全國最低標準。失業保險金由707元提高到1814元,工傷保險月人均傷殘津貼由1864元提高到4051元。基金保障能力增強,開展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市場化投資運營,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基金規模進一步擴大。2012年底,養老保險領域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業年金、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三項累計4.16萬億元,2023年底,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業(職業)年金、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四項累計18.1萬億元。同時,失業、工傷保險基金累計結余4628億元,比2012年底增加837億元。通過深化改革,社會保障“大數法則”在社會成員之間分散風險,有效改善了低收入群體生活,讓參保群眾更好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經濟運行減震器作用有效發揮。社會保障能夠改善消費預期和消費結構,刺激消費需求。各類社保基金形成的龐大中長期資金,也可以為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注入新動力。在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特別是應對疫情帶來的嚴重沖擊,我國創新社會保障運行機制,充分發揮逆周期調節功能,為經濟平穩運行創造了良好環境。2015年以來,先后7次降低社保費率,5項社保總費率從41%降到33.95%,單位費率由30%降至23.45%,有力促進了實體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2020年實施力度空前的“減免緩降返補”政策,全年養老、失業、工傷3項社會保險為企業減負1.54萬億元,占整個減稅降費的2/3,失業保險穩崗返還1042億元。通過深化改革,推動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為紓困中小企業、穩定和擴大就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新時代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力度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群眾獲益最多的時期,為新征程上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寶貴經驗。我們要堅定信心,乘勢而上,奮力書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實踐續篇和時代新篇。

深刻把握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

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邁上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社會保障肩負著重要職責使命。現代社會保障伴隨著工業化而發端,伴隨著人類現代化而興起,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其現代化進程中都在不斷建設和健全自己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已經成為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重要支柱。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等重要特征,對建設與之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們要積極應對人口結構變化等新形勢新挑戰,針對社會保障體系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不斷提高工作的預見性和主動性,努力使人民群眾更好分享現代化建設成果。

深刻把握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長期挑戰。2023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2.97億人,占總人口比重21.1%;65歲以上人口超過2.17億人,占比15.4%。與此同時,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從2012年起持續下降,未來占總人口比重還將進一步降低。相比發達國家,我國老齡人口總量大、增速快、老齡化高峰期持續時間長,地區城鄉之間老齡化程度不均衡。這些對社會保障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養老保險制度撫養比下降,制度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我們要深入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統籌社會保障與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探索實施有效路徑和舉措。

深刻把握新型城鎮化加速帶來的結構性問題。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66.2%,但流動人口市民化相對滯后,農民工總量2.98億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既需要社會保障制度更好地適應勞動力流動,統籌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發展和銜接,也需要均衡不同地區之間社會保險基金收支。同時,對實現常住人口社保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我們要統籌好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和銜接,疏堵點、破難點,著力擴大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障覆蓋面,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

深刻把握就業方式多樣化形成的突出難題。數字化轉型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和生活方式,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不斷涌現,靈活就業人員規模已經達到2億人左右。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具有勞動關系不明確、工作方式靈活、收入不穩定等特點,給傳統的以勞動關系為基礎的社會保障制度帶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部分人群還沒有納入保障范圍或保障不足。我們要順應數字化發展趨勢,堅持改革創新,積極探索實踐,增強社會保障制度的靈活性、包容性、適應性,創新社保服務方式,不斷提高管理精細化程度和服務水平。

深刻把握滿足人民群眾新期盼提出的時代任務。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反映在社會保障領域,就是群眾既關注“有沒有”社會保障,更在意社會保障“好不好”“到不到位”。我們要在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的基礎上,著力解決社會保障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不斷提高群眾參保質量,穩步提高社會保障待遇水平。

不斷推動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向縱深掘進向廣度拓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這明確了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鮮明主題,明確了深入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主攻方向。高質量發展,體現的是人民群眾需要的時代特征。可持續發展,是針對面臨的發展環境和形勢要求作出的重要判斷,體現的是社會保障代際平衡和制度成熟的發展規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目標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就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明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我們要堅持新時代社會保障工作的寶貴經驗,不斷增強社會保障的可持續性、可及性、安全性、便捷性、規范性,使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增強可持續性,夯實穩健運行的制度基礎。增強可持續性,是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健全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方面,也關乎群眾民生保障的信心和預期。按照自愿、彈性原則,穩妥有序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健全統籌資金調劑機制。健全基本養老保險籌資和待遇合理調整機制,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擴大年金制度覆蓋范圍,推行個人養老金制度。繼續鞏固完善失業保險省級統籌和工傷保險省級統籌。擴大基金市場化投資運營規模,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制度體系。

增強可及性,將更多的人群納入覆蓋范圍。增強可及性,既是促進社會公平的必然要求,也體現了社會保險“大數法則”的內在規律。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完善參保政策措施,積極推動高質量參保。擴大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完善費率等政策,健全更加科學合理的籌資機制。實施“數據找人”,加強部門間數據共享比對,精準定位不同群體,分類施策,提升參保便利度。

增強安全性,健全基金安全監管體系。增強安全性,關系到參保群眾的每一分“養老錢”“救急款”,關系到社會保障制度的可靠運行。持續筑牢政策、經辦、信息、監督“四位一體”防控體系,強化人防、制防、技防、群防“四防”協同,提升監管效能,守牢基金安全底線。加強對基金運行的全鏈條監管,完善要情報送、監督約談、問責追責、舉報管理、警示教育等制度,強化跨部門協作,注重發揮外部監督作用,扎牢風險防控的籠子。

增強便捷性,持續優化經辦管理服務體系。增強便捷性,是滿足群眾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需求的基本目標和必然要求。加快完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全面落實“高效辦成一件事”要求,推動更多高頻事項一網通辦、跨省通辦。充分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手段,依托智慧終端,優化服務資源配置,聚焦“網辦、掌辦、快辦”不斷拓展服務鏈條。針對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特點,提供更加貼心暖心的社保服務。完善社保關系轉移接續政策。全面推行以社保卡為載體的“一卡通”管理服務新模式。

增強規范性,加強法治建設。增強規范性,是鞏固社會保障重大改革成果、促進制度成熟定型的重要保障。根據新形勢和重大改革要求,推動加強“廢改立”工作,修訂社會保險法、失業保險條例和工傷保險條例,研究制定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條例,研究起草基本養老保險法,加快構建以法律法規和若干規章及規范性文件為基本框架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使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做到于法有據,為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牢牢把握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則要求

當前,社會保障正面臨著全新的職責使命和發展環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務艱巨繁重。我們要堅持把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堅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增強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科學性實效性,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進入深水區,涉及深層次、多元化重大利益格局調整。深入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這是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則,是我國民生建設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深入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必須充分體現黨和政府的責任擔當和主動作為,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統籌當前和長遠、需要和可能,既讓人民群眾更多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又引導群眾形成對社會保障的合理預期。

堅持廣泛凝聚共識。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才能順利推進改革。現在的改革已經越過了之前的“帕累托改進”階段,越來越多地觸及深層次利益關系,留下來的大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達成共識難度加大。深入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必須切實做好改革輿論引導工作,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引導干部、群眾正確對待改革中的利益關系調整和個人利害得失,最大限度集中改革智慧,最大限度調動積極因素。

堅持系統集成、協同高效。這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越向縱深推進,越需要加強系統謀劃、整體布局。深入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必須準確把握社會保障各個方面之間、社會保障領域和其他相關領域之間改革的聯系,提高統籌謀劃和協調推進能力,更加注重各項制度之間的相互協調,確保各項改革形成整體合力。

堅持發揚釘釘子精神。把改革方案轉化為民生福祉,關鍵在于持之以恒抓落實。深入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必須充分發揮領導干部示范帶頭作用,增強政治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切實扛起責任,把改革抓在手上,做改革的促進派、實干家,健全責任明晰、鏈條完整、環環相扣的工作機制,強化跟蹤問效,防止重文件制定、輕督促落實等現象,推動改革舉措落實落細落到位。

責任編輯:潘旺旺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