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10月,黨中央召開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并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新征程上高舉起我們黨的文化旗幟。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七個著力”的重大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就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思想 中華文化 “走出去” 中國故事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講好一個故事勝過萬千大道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要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講好中國夢的故事,講好中國人的故事,講好中華優秀文化的故事,講好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積淀了無比豐富生動的歷史故事,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
綜合運用好各種現代傳播手段,借助國際國內各種有影響力的平臺載體,有針對性地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
講好中華文化同外來文化交流交融的故事。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指出:“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習近平主席以佛教中國化為例,說明佛教從古代印度傳入中國之后,與中國固有的文化并沒有發生“文明的沖突”,而是經過長期演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并最終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產生了深刻影響,展現出中華文明的包容性。
講好中華民族對外友好交往的故事。基于“天下無外”的理想,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和理念出發,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禮記·禮運》曰:“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論語·顏淵》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荀子·議兵》云:“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2017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中指出:“我們認為,世界各國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產生這樣那樣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國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擁有同一個家園,應該是一家人。世界各國人民應該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張開懷抱,彼此理解,求同存異,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自信而又大度地同域外民族進行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經譜寫了萬里駝鈴萬里波的浩浩絲路長歌,也曾經創造了萬國衣冠會長安的盛唐氣象。2023年5月,習近平主席復信孟加拉國兒童阿里法·沁,鼓勵她努力學習、追求夢想,傳承好中孟傳統友誼,并在復信中指出:“600多年前,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的‘寶船’兩度到訪孟加拉,在兩國人民中間播撒下友誼的種子。”2024年7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2000多年前,張騫持節出使西域,叩開了中國同中亞友好交往的大門。古絲綢之路推動了我們兩個偉大民族的友好交往和交流互鑒。”2024年11月,“中國·唐——一個多元開放的朝代(7至10世紀)”展覽在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開幕,習近平主席在為展覽題寫的序言中指出:“唐代的文化影響輻射亞洲,并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歐洲。唐代的詩歌、繪畫、金銀器等藝術成就至今仍被人們稱頌。”
講好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故事。與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中華民族較早實現了從神本到人本的轉變,展現出文化自主性。孔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孟子云:“行由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同唯物辯證法相結合之后展現得更加徹底。在對外交往中講好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伏羲畫卦、神農嘗草、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話故事,講好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漢代蘇武臥雪吞氈、南宋岳飛精忠報國等歷史故事,既具有趣味性,也能夠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這主要是基于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這一事實判斷而非價值判斷。
除了要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還要講好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故事。向世界傳播中國革命文化蘊含的價值理念,展示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創造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介紹積累的寶貴經驗,這對于引導國際社會深刻認識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和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7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中指出:“將近100年前,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的劇烈動蕩中誕生,成立時的任務之一就是結束中國從19世紀中葉起陷入的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悲慘境地。從1921年到1949年,為實現中國和平穩定、中國人民安居樂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長達28年的武裝斗爭,付出了巨大犧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要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尤其要把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貫穿于國際交流和傳播方方面面,共同服務于營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數字文化浪潮下,短視頻等社交媒體進一步增強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當前文化生態域下受眾群體不僅注重個性化的自我表達,而且情感共鳴需求日益增長。人類共同議題的敘事往往能夠在海內外受眾之間產生情感鏈接,從人類的共通性彰顯文明的共通性,是民間力量進行對外文化交流的實踐邏輯。例如,2024年11月12日,短視頻創作者李子柒“回歸”,發布了“紫氣東來”“森林衣帽間”“蜀錦絨花”三條視頻,截至2024年12月2日,三條視頻在海外Youtube平臺收獲了超3000萬的播放量,超15萬條的評論,擁有超2000萬粉絲訂閱。李子柒的作品不僅為全球受眾提供了直觀的文化體驗,而且能夠跨越語言和文化的界限,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發揮了自媒體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獨特優勢。
短視頻的傳播方式和商業模式,也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可以借助個人品牌影響力發展鄉村旅游、推廣特色農產品等,實現以文化傳播助力鄉村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通過短視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溫良恭儉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溫暖質樸的親情與孝道,以及傳統美食制作、手工藝打造等,無不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質樸、堅持不懈、內斂含蓄的美好品質。
數字文化浪潮孕育了廣泛的微觀傳播現象,通過自主創造、自由發揮,在場景化、體驗式等豐富多樣的情景下,將中華文化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盡可能保證其傳達意義的完整性,幫助不同語境國家的受眾實現更通暢的交流。尤其是像短視頻這類軟傳播、輕量化的媒介是以內容更新和社交互動為紐帶,其主要優勢在于強調受眾反饋,避免了單向對外輸出而導致的同受眾反饋產生“脫節”的問題,能夠進行實時調整、促進內容優化,聚焦于展示中華文化精華。
著力打造文化品牌,增強文化吸引力
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載體和表現形式是文化產品,不同于一般類別的產品由需求帶動供給,文化產品更傾向于以供給刺激需求,因此,優質文化產品供給顯得尤為重要且迫切。打造文化品牌不僅能夠創造經濟效益,而且能推動文化進行國際傳播,進而達到增強本國文化吸引力和競爭力的重要目標。
培育優質的文化產品,不僅要不斷創新表達形式,更要不斷更新敘事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這就要求文化企業在打造文化產品時,需要全面考慮不同區域、國家和受眾群體的文化傳統、價值取向、思維習慣,緊扣不同人群的關注點、興趣點和共鳴點,切實做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開發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文化產品,用外國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讓他們更好了解和體驗中華文化。這一過程是深刻理解中華文化,并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有利于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因此,我們需要統籌文化資源,強化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更好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引導頭部文化企業做大做強,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強大支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資源。文化遺產是先人創造并遺留下來的文化成就、寶貴財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延續、生生不息的內在脈絡與創新創造的動力源泉。尤其是大量散落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像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口頭文學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以及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等,是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文化資源。例如,《黑神話:悟空》以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為背景展開了另類解讀和故事重構。自2024年8月20日面世以來,《黑神話:悟空》已創下國產游戲多項全球紀錄,還拉動了配套數碼產品、周邊聯名產品以及取景地旅游等一系列消費熱潮。其品牌影響力也將隨著海外玩家的口碑傳播、中華文化的深入闡釋、游戲周邊市場潛力的持續開拓,形成經濟增長和傳播提效的長尾效應。
深化文化“走出去”的平臺建設。2023年,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圍繞全球文明倡議的有效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2023年12月舉辦的首屆“良渚論壇”是中國深化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文明對話的重要舉措,也是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的重要體現。在首屆“良渚論壇”上,中國與阿拉伯國家聯盟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與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處關于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聯合聲明》,推動雙方搭建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國際博物館聯盟、國際藝術節聯盟、國際圖書館聯盟等協作平臺。這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有效平臺載體。此外,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中國國際友好文化節、北京國際旅游節、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等諸多機制也從不同方向促進了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隨著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建設的不斷深化,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平臺載體也會更加多樣,進而取得更加積極的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應該堅持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樣的理念,讓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交相輝映,編織出斑斕絢麗的圖畫,共同消除現實生活中的文化壁壘,共同抵制妨礙人類心靈互動的觀念紕繆,共同打破阻礙人類交往的精神隔閡,讓各種文明和諧共存,讓人人享有文化滋養。”2024年5月,習近平主席同法國總統馬克龍在上比利牛斯省舉行中法元首小范圍會晤時指出:“雙方可以和而不同,通過對話合作,為世界的和平和發展以及人類的進步作出新的貢獻。”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的目的在于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要把“道”貫穿于故事之中,通過引人入勝的方式引人入“道”,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啟人入“道”,以文化之間的共同點、契合點不斷加深共同情感,共同打破阻礙人類交往的精神隔閡,讓不同文明和諧共生。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行政學院)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研究”(項目編號:23AZD004)階段性成果】
責編/謝帥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