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中文大會致賀信并祝賀孔子學院成立2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的工具、傳承文明的載體、增進理解的橋梁”,強調“支持服務國際社會開展好中文教育是中國作為母語國的責任”,凸顯了中文教育在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增進中外理解互鑒方面的重要作用。作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交流的重要平臺,孔子學院不僅是中文國際教育的橋梁載體,更是增進中外國家理解與互通的重要紐帶。進一步發揮孔子學院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獨特作用,搭建民心相通之橋,是有效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課題。
一、探索中外文化“交集”地帶,凝聚廣泛價值共識
中外文化交流的基點不僅僅在于語言文字的互相傳遞,更在于不同文化間的情感與價值共鳴。作為中外交流的重要平臺,孔子學院需積極探索中外文化的“交集”地帶,發掘情感價值共識,以文化認同理解為紐帶,促進中外文明深層融合融通。
第一,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指引,凝聚廣泛價值共識。孔子學院在中外文化交流活動中要圍繞全人類共同價值這一核心理念,在交流互鑒中發掘文化“交集”地帶,尋找情感價值的共識與共通所在。要善于在中文教學和交流中挖掘中西方普遍認同的文化價值要素,弘揚中華文化所蘊含的全球普適性價值理念,使海外民眾能夠在感知和體驗中華文化的過程中也能夠理解和領會“天下大同”“厚德載物”“天人合一”等傳統理念所蘊含的真善美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從而在把握中外文化契合點中實現文化情感的“同頻共振”。
第二,理性看待多元文化特質,求同存異弘揚共性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的關鍵在于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即要在堅守本土文化立場、尊重多元文化價值的基礎之上充分理解中外文化的共同性和獨特性,做到既“求同”、又“存異”,開放包容地開展文明交流對話。一方面,孔子學院在語言教學和文化傳播中要始終秉持“求同”原則,以“仁愛”“正義”“誠信”等具有廣泛認同基礎的普適理念為切入點,強化中外文化間的情感聯結與價值融合;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存異”,以客觀理性、開放包容的心態看待外部文化特質和文化差異,針對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等方面的不同看法,需要始終保持尊重差異和理性對話,處理好“共性”和“個性”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傳播和弘揚符合不同國家人民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和共同追求的共性文化,努力將孔子學院建設成為有效推動中外人民情感共融、價值共通的重要紐帶。
二、強化“文”“教”有機結合,展示鮮明文化特色
在孔子學院的教學實踐中,傳統文化和通識教育的有機結合是彰顯中華鮮明文化特色、深化文化交流互鑒的關鍵環節。孔子學院應充分依托于獨具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資源,強化“文”“教”結合的基本定位,以文化共情共融促進文明互通互鑒。
第一,在發掘本土文化特色中提煉核心價值符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智慧,鮮明展現著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是中國為世界文化交往和人類文明發展所貢獻的重要精神財富。孔子學院的文化教育活動應發掘體現鮮明民族特色和當代世界意義的優秀文化資源,從中提煉出適合文化交流和課堂傳授的民族文化精神標識。例如在孔子學院文化交流和實踐教學中融入節日時令等民俗文化、《論語》《詩經》等文學文化以及傳統戲劇音樂等藝術文化,將這些民族文化特色加以創新性包裝,使之兼具實際教學性和普遍審美性,不僅能夠有效傳遞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觀念,也能夠在世界范圍內打造具備人類文明共同價值的特色教學資源,有力帶動中外文化互鑒和文明共情共融。
第二,在踐行文化交流活動中促進人文價值互通。本土文明與外來文明的交流互鑒不能局限于書面表達和語言傳述,而應通過深切的交流實踐強化感知體驗和人文認同。一方面孔子學院應聚焦藝術文化交流活動的實踐參與性,開展文物遺址參觀、傳統藝術表演和赴華交換訪問等教育實踐項目,同時充分利用VR、AR等現代數字技術,通過實景領略和實況呈現來傳遞中華文化的價值感召與人文關懷,確保海外受眾能夠親身融入和感知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傳統實用文化和思想精神價值的并行性,在實踐中以中華飲食、醫藥和武術等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實用文化符號作為興趣切入點,以實用文化為載體、以思想文化為核心,使“民以食為天”“致中和”“養正修心”等精神文化資源在實踐中得到全方位感知和理解,促進跨文化理解認同。
三、開展中外交流對話,增進文明互信互鑒
隨著全球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文化交流的形式、手段和平臺不斷革新。在這一背景下,孔子學院應有效利用多元化媒體平臺,推動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對話,通過微觀情感互動和深層次話語敘事來拉近中外心靈距離、增進彼此互信互通,共同構建“天涯若比鄰”的文化交流互鑒新格局。
第一,在宏觀文化對話中融入微觀情感互動。宏觀層面的文化交流對話往往聚焦于國家、民族間的整體性敘事,而要真正觸動人心、激發互信共鳴,則是個體的微觀情感互動細節。因此在中外文明對話中,既要注重宏觀文化敘事構建,也要通過微觀性情感價值互動來增強文化交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親和力。這就要求孔子學院在推動全球文化互通互鑒中必須兼顧國際視野和他者意識,充分考慮海外受眾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和審美習慣,以國際普遍認可和接受的文化思想表達“講好中國故事”。不但要掌握促進文化互鑒共融的宏大敘事話語,也要通過微觀個體對話,如海外師生經驗交流和視覺化分享等形式來引發受眾情感共鳴。這種基于微觀層面的情感價值互動能夠有效增進孔子學院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中的興趣吸引力和正向傳播張力,在雙向情感、雙維對話的有效聯動中促進中外交流對話的可知、可感、可信和可及。
第二,在新興數字文化平臺交流中構建深層話語敘事。社媒平臺、短視頻平臺等新興互聯網媒介的發展普及,使信息化時代的文化傳播從傳統的單向講述模式發展為雙向多維的交流對話形態,為中外文明交流對話提供了更多可能。在此過程中,孔子學院應當積極構建中外文明對話的深層敘事,將中華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融入全球語境,形成更有溫度和深度的中西融合話語。一方面要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化、創新化表達,圍繞和平發展、生態保護和公共衛生等全球性議題開展多語種、多形式的創意性話語敘事,回應全球關切、凝聚全球共識,構建起符合國際慣例和國別特征、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傳播話語體系;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交往敘事的價值取向和正向反饋,確保孔子學院文化交流信息的公開透明性和成果真實性,增強其國際公信力和吸引力,進一步拉近同海外受眾的心理距離,使孔子學院在跨符號、跨身份和跨國別的話語敘事中成為中外國家真情交往、中外文明互信互鑒的友好使者。
(作者:任成金,天津師范大學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教授,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山東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兼職碩士生導師;李彤,山東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
【基金:山東省社科規劃高校思政專項重點項目“現代傳媒視域下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問題研究”(16BSZJ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項目“民族復興圖景下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確立及其鞏固”(22CZTJ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