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陽師范學院南陽發展戰略研究院 王鐵紅
南水北調工程是國之重器。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開工建設,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工程干線全長1432公里,年均調水量95億立方米,沿線20個大中城市及100多個縣(市)受益。2024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10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發揮了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等巨大綜合效益。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南水北調走好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之路顯得尤為重要。
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21年5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水北調工程移民村淅川縣鄒莊村,了解移民群眾生產生活情況。自南水北調戰略構想提出以來,黨中央順應億萬群眾期盼和呼聲,堅持順民意,解民憂,決定實施南水北調工程,通過均衡分配水資源,實現水資源的無差別供給,同時通過普惠性政策,解決北方億萬群眾生活用水問題,充分體現了我們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通水10年來,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累計向河南省供水超23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3100萬人。河北省累計引江調水216.2億立方米,受益人口近5200萬人。進京“南水”100多億立方米,其中七成直接用于城市生活用水,已成為北京的主力供水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超1600萬。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向天津市調水超100億立方米,天津市16個行政區中,15個行政區用上了南水北調水,1300多萬人受益。南水北調工程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南水北調工程昭示我們,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厚植為民情懷、恪守為民之責、辦好民生實事,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
數據顯示,近年來丹江口水庫Ⅰ類水質天數均在200天以上。南水北調工程不僅是一項重大水利工程,也是一項生態工程。從2003年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南陽淅川縣不僅停批制藥、印染、電鍍等排污量大的企業項目,而且還對現有污染企業進行拆除。水源地周邊各縣以及工程沿線市縣,為守護一渠清水,堅持守住山頭、管好斧頭、護好源頭,堅持生態建設與發展經濟一體推進,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水源區生態保護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可喜局面,走出了一條具有水源區特色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必須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充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加強水源區和沿線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積極探索治污新模式,強化水源區和工程沿線水資源保護,開展好后續工程環境影響評價,處理好發展和保護、利用和修復的關系;合理確定調水規模、精準把握調水時序,促進生態環境改善;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發展綠色經濟,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我們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沒有創新,就不會有南水北調。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現全線自流,顯示出設計和建設的超高精度和技術水平,有效破解了膨脹土問題、世界規模最大的U型輸水渡槽主體搭建、高填方工程落地等多項世界性技術難題,創下了多項國內外紀錄。一系列重大技術難題需要創新攻破,工程規模及難度史無前例。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工程建設者始終堅持向科技要生產力,向科技要質量,向科技要效益,組織開展科技研發、技術攻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在南水北調后續工程建設中,必須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全面加強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加大核心關鍵技術研發,推進數字化管理,確保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切實守護好千里水脈,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落實節水優先方針
實施南水北調是由我國水資源的基本狀況決定的。南水北調工程是一項重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通過將南方豐富的水資源調往北方缺水地區,大大改善了北方地區的水資源狀況。同時,我們要正確認識我國水資源的現狀,加快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嚴格用水總量控制。在農業生產中,推廣滴灌、噴灌等高效灌溉技術,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同時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在工業領域,通過改進生產工藝和設備,減少廢水排放,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在城市生活中,加強供水管網的維護和改造,減少漏水損失,同時推廣節水器具的使用,提高居民的節水意識。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南水北調工程的建設過程中,移民群眾舍小家為大家,工程技術人員和建設者們克服復雜的地質條件、惡劣的自然環境,憑借著堅定的信念、高超的技術和無私的奉獻精神,順利完成了工程建設任務。我們要弘揚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國之大者”,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