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黨政干部談治理> 正文

專訪丨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振林:以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氣象篇章

受氣候特征、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因素影響,我國氣象災害種類多、分布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一部中華文明史,也是一部中華民族與自然災害不斷抗爭的歷史。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氣象工作。2019年12月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戰略定位,發出開啟氣象強國建設的號令,為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最近,針對氣象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的政策措施和顯著成效等,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振林。

▲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振林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之際關于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為全面建設氣象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民生周刊:習近平總書記在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之際,對氣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戰略定位,發出開啟氣象強國建設的號令,為氣象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請您談談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理解認識。

陳振林:習近平總書記在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之際關于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回答了事關我國氣象事業發展全局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問題,是引領我們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為全面建設氣象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重要指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氣象領域生動實踐的高度總結和概括,充分體現了鮮明的政治性、人民性、科學性、創新性、系統性、實踐性的理論特質和時代特征。

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凝心聚力砥礪前行。一方面,準確把握自身戰略定位,把氣象工作放在中國式現代化大局中思考,錨定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這一目標,不斷提升氣象服務保障能力。另一方面,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以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為重要抓手,譜寫好中國式現代化氣象篇章。

民生周刊:在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重發的情況下,應怎樣認識氣象工作的重要意義?

陳振林:當前,全球氣候形勢變得愈加復雜,極端氣候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均有所增加,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造成嚴重威脅。

11月12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了關于2024年全球氣候狀況的臨時聲明,指出2024年前9個月的全球地表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54攝氏度,再創歷史新高。中國氣象局今年8月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4)》顯示,1961—2023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升溫速率達每10年0.30攝氏度。

同時,氣候變化問題與糧食、能源、環境、健康、經濟和發展等問題交織疊加,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的聚集、連鎖、放大效應明顯,全球面臨的氣候變化風險挑戰愈發嚴峻。人民幸福安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提出了越來越高的需求,做好氣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近年來,中國氣象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實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落實,從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出發,從護佑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出發,統籌謀劃、大力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加快實現“三個高水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高水平人才隊伍支撐、高水平基礎業務能力;同時,全力推進氣象社會服務現代化,加快實現“三個高質效”—高質效保安全、高質效助發展、高質效促治理。

▲江西省吉安市氣象部門加強和農業農村部門的會商研判,做好直通式農業氣象服務。圖為萬安縣枧頭鎮蕉源村村民利用晴朗天氣收獲秋糧。(圖/龔聲偉)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不斷提升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水平,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民生周刊:在“發揚優良傳統,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等方面,氣象工作取得了哪些顯著進展?

陳振林:氣象部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托,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不斷提升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水平,擔起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使命責任,在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和成效。

一是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本領不斷提升。

錨定“監測精密”,建成并不斷完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地空天綜合氣象觀測系統,近5年來新發射4顆風云衛星,目前共有9顆風云氣象衛星、546部天氣雷達、7萬余個地面氣象觀測站。我國成為唯一同時擁有黎明、上午、下午、降水測量衛星的國家。天氣雷達全國監測國土覆蓋率由2019年的29%提升至44%。

錨定“預報精準”,推動被稱為氣象“芯片”的數值預報模式實現從引進吸收到自主研發的重大轉變,自主研發的“風雷”“風清”“風順”3個人工智能氣象預報大模型部分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智能網格天氣預報系統空間分辨率精確至全國5公里,至少提前3天較準確預報區域性暴雨、高溫、寒潮。暴雨預報準確率比過去5年同期平均提高12%,達歷史最高水平。強對流預警提前量達43分鐘。

錨定“服務精細”,緊跟需求促進氣象預報從傳統的“預報天氣”向“預知風險”拓展,面向農業、交通、旅游等多行業和山洪地質災害、中小河流洪水、森林火險、城市暴雨積澇等多場景開展氣象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推進災害防范應對關口前移。多部門共享共用的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實現更新迭代,匯聚共享、快速發布的預警信息已達82種,1分鐘內可送達政府、部門、行業相關責任人。

二是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越來越牢固。2019年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天氣氣候形勢,氣象部門不斷健全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積極發揮先導性作用,聯合相關部門全力做好災害防御,2019年—2023年,我國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比2014年—2018年平均下降48.5%,經濟損失占GDP比例平均下降0.15%。

因地制宜建立遞進式氣象服務機制,及時提供時效逐步縮短、空間不斷精準、內容更具針對性的無縫隙預報、精細化預警,分級別、分區域精準聯動相關力量,不斷縮小災害防御“包圍圈”。例如,福建建立“1262”機制,根據預報預警提前12小時劃定防范重點區、提前6小時預置救援力量、提前2小時轉移高風險區人員,今年7月臺風“格美”影響期間,“1262”機制精準支撐30.4萬人轉移,實現人員零傷亡。

創新并優化高級別預警“叫應”機制,在高影響天氣來臨前加強提醒、“叫應”各級應急責任人的頻次與效率,構建縱向逐級提醒、橫向部門協同的“叫應”聯動機制,助力縮短從“預警”到“行動”的時間。湖南、江蘇、陜西、江西等地氣象部門大力推進強制提醒新技術應用,提升自動化、智能化“叫應”能力。今年6月16日至7月2日,湖南遭遇區域性暴雨天氣,氣象部門利用“閃信”發布高級別預警信息190期,覆蓋省內防汛主要責任人14.1萬人次,為防災減災部署和群眾避災贏得先機。

持之以恒保障國計民生重點領域安全。聚焦糧食保豐,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涵蓋糧食生產全鏈條,12類農業氣象風險預警從無到有、成效顯著,干熱風預警助力今年冬小麥減災增收約30億斤。聚焦交通保暢,打造現代綜合交通氣象服務保障體系,與公安、交通運輸部門聯合創建“一路三方”聯動管控新模式,優化提升路段的交通事故數量同比下降50%。聚焦能源保供,發展覆蓋源網荷儲全鏈條的能源氣象服務,支撐全國新能源發電利用率達97%,助力81家行業用戶迎峰度夏(冬)。現代化人工影響天氣成為防災減災和生態修復的重要力量,5年來年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影響面積超510萬平方公里,共增加降水近2000億噸,防雹減損經濟效益超600億元。

▲在精細氣象服務幫助下,浙江省臺州市三門縣健跳漁港大批漁船奔赴漁場,開啟捕撈作業。(圖/林利軍)

進一步完善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的防災減災聯動機制,切實增強氣象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實效

民生周刊:及時準確的氣象預警信息快速高效轉化為防災減災行動力,才能在災害來臨前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在災害防御應對中,氣象部門是怎樣推進將氣象預警信息從“消息樹”轉變為“發令槍”的?

陳振林:氣象預警信息從“消息樹”轉變為“發令槍”,要求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必須在“機制”上下功夫,充分發揮氣象預警先導作用。氣象部門積極融入國家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不斷強化部門合作,進一步完善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的防災減災聯動機制,切實增強氣象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實效。

縱向上,推動31個省(區、市)人民政府全部出臺條例、辦法和規范性文件等,明確氣象災害預警成為應急啟動先決條件之一,逐步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政府部門快速響應,相關行業依規停工停產停課,社會公眾主動防災避災的機制。

橫向上,牽頭建立由氣象和應急管理、自然資源、水利、農業農村、交通運輸等33個部門組成的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際聯絡員制度,優化聯合會商、聯合發文、聯合預警機制,開展山洪災害、地質災害、森林草原火險、農業災害以及公路交通等氣象風險預警。今年以來,共聯合發布氣象風險預警7800余條,比去年同期提升60%。

民生周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強化基層應急基礎和力量,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中國氣象局在這方面采取了哪些舉措?

陳振林:中國氣象局對標對表《決定》有關部署要求,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以深化改革進一步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努力筑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一是練好“內功”,著力提升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能力。統一規劃布局,統籌行業社會資源共同建設國家氣象觀測網,形成陸海空天一體化、協同高效的精密氣象監測系統。健全智能數字氣象預報預測體系,不斷強化氣象預警與災害預報聯動,持續推動氣象要素預報向應用場景、影響預報、風險預警方向發展。加密建設X波段天氣雷達等監測設備,升級數值預報和人工智能大模型業務系統,積極推動極端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警能力提升。

二是完善“體系”,不斷優化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的防災減災聯動機制。全面融入國家大應急和地方綜合防災減災指揮調度工作體系,健全高影響天氣預警預通報決策支持機制,強化遞進式氣象服務,推動地方政府完善高級別氣象預警“叫應”機制、重大氣象災害停工停課停業等避險制度。建立跨區域防災減災協同機制,構建區域(流域)共建、上下游左右岸共商、信息共享的氣象防災減災協同治理模式。通過實施“網格+氣象”行動,深度融入基層網格化管理體系,同時建立面向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的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培訓機制,推進氣象科普教育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

三是緊盯“風險”, 強化全過程管理,不斷提升氣象災害主動防御能力。對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區劃進行滾動修訂,推動建立基于氣象災害風險的基礎設施標準修訂機制。開展氣象災害風險預警能力提升行動,推進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客觀化、定量化、場景化發展,強化氣象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體系建設,助力重點行業領域應對氣象災害風險。推動地方政府建立氣象災害防御水平評估機制、發布氣候可行性論證強制性評估目錄清單,完善氣象災害風險轉移和鑒定評估制度。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汛期及時發布預報預警信息,為當地防汛指揮部門部署安排、精準調度贏得時間。(圖/李斌喜)

把氣象高質量發展放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大局中思考謀劃推進,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

民生周刊:近年來,氣象部門在服務低空經濟,挖掘氣象數據在金融等領域的數據價值及行業應用等方面作出了許多探索。請您介紹一下氣象部門服務保障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方面的成就,以及下一步的目標和計劃。

陳振林:氣象部門緊緊圍繞國家發展新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充分釋放氣象要素價值,拓展氣象服務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賽道”,取得積極進展。

一是積極探索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路徑。開展氣候生態資源普查和評估,挖掘資源潛力和價值,為拓展資源開發應用場景、助力地方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在旅游方面,發布景區氣象災害風險預報預警和旅游安全預報等產品,精細化預報覆蓋全國3058個3A級以上景區和5萬多個普通景點。推出云海、彩虹、霧凇、雪凇等氣象景觀預報服務產品,打造賞花、觀星、觀云等旅游氣象服務新業態,讓公眾出游賞景從“碰運氣”變為“可預見”。

在健康方面,面向公眾發布氣候舒適度、流感、高溫中暑、紫外線強度等16類健康氣象預報預警服務產品,各地因地制宜,結合健康服務需求積極開展腦卒中、花粉過敏、哮喘等疾病的氣象風險預報預警服務。例如,天津在全國首發腦卒中氣象風險預警,累計覆蓋7200萬人次,精準觸達高危人群達11萬人次,腦卒中入院率下降5.2—11.9個百分點。

二是加快探索“氣象×金融”服務模式。聯合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加強政策指導和協同聯動,深入挖掘氣象與金融行業協作潛力,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全面拓展保險業、銀行業、證券期貨業氣象服務體系。初步構建中國金融氣象指數與服務平臺,發布首批69種金融氣象指數,作為客觀“標尺”衡量農業、能源、交通等實體經濟領域氣象風險。

三是不斷拓寬新質生產力氣象服務場景。因地制宜聚焦“低空+”物流、應急、護林、農業、電力、醫療等應用場景加快探索氣象服務,為低空經濟各類主體提供170多項氣象服務支持。拓展“數據要素×氣象服務”場景,在數據交易所上線首批氣象高價值數據產品,持續釋放氣象數據要素價值。助力綠色經濟,支持全國近2000個風電光伏場站開展選址和布局設計。風電場發電功率預測準確率達85%,實現新能源發電并網“場站級”逐15分鐘預報。

下一步,我們將緊跟新質生產力發展形勢與需求,持續激發氣象作為生產要素的前瞻性作用。一是盤活數據資源,推進氣象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建立該領域基礎制度及產權保護、運營和交易、審查監管等配套制度。二是聚焦重點領域,建立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打造氣候生態品牌,推動將氣候因子貢獻率納入地方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體系。三是持續構建金融氣象服務體系,推進金融氣象指數創新應用,完善巨災保險、農業保險、投融資評估、風險減量等氣象服務機制。四是融入國家低空經濟基礎設施、低空服務保障體系、低空綜合監管平臺等建設,構建空地一體的低空氣象監測網、數據網和服務網。五是強化技術賦能,推動量子科技在氣象領域深度融合應用。搭建氣象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培育布局氣象信息、裝備、工程技術等領域新興和未來產業。

▲黃河壺口瀑布位于山西省吉縣和陜西省宜川縣交界處。吉縣氣象局加強景區監測預報預警工作,與景區管理部門積極聯動,全力做好旅游氣象服務。(圖/劉貴明)

民生周刊:面對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安全、高品質生活對氣象服務保障能力的更高要求,新征程上,怎樣進一步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陳振林:中國氣象局把氣象高質量發展放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大局中思考謀劃推進,作出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的工作部署,提出加快實現“三個高水平”的主要任務和“三個高質效”的關鍵目標,就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作出了系統部署、明確了任務舉措:

——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統籌創新資源,全鏈條優化布局各類創新主體功能定位,著眼引領未來發展的基礎前沿技術和戰略急需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高效組織協同攻關,推進高水平氣象科技自立自強不斷邁出新步伐。

——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進一步強化科教融合協同的局校合作機制,厚植新時代氣象科技創新文化土壤,加快培育建設一支由氣象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人才組成的高水平氣象人才隊伍,為氣象事業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扎實推進科技和業務深度融合,圍繞“精密監測、精準預報、精細服務”,持續夯實氣象衛星、雷達、數值預報、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四大支柱”,推進各業務鏈條“咬合式”協同發展,圍繞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興技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推進氣象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基礎業務能力。

——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持續完善氣象科技評價制度,全面推進氣象科研院所改革發展,統籌提升創新平臺建設質效,規范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協調推進區域氣象科技合作發展,促進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協同增效,構建強有力的氣象科技治理體系。

——深入推進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積極推動國際氣象早期預警業務平臺建設和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深度參與全球氣候治理,謀劃推動亞澳非季風等國際大科學計劃,提升氣象國際影響力和引領力。

在加快推進氣象社會服務現代化方面,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需求牽引、創新驅動,多方協同、統籌集約,法治保障、標準先行。

——緊扣高質效保安全,進一步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推動氣象工作更好融入國家大安全、大應急框架,統籌各方力量和資源,發揮各相關部門優勢,通過完善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響應機制、遞進式氣象服務機制、高級別預警“叫應”機制等一系列制度,充分銜接好“防”和“救”的責任鏈條,成為綜合防災減災救災指揮調度工作體系不可或缺的“齒輪”。深入發展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分場景建構單災種、多災種、災害鏈的風險預估業務,為“遇見”災害變“預見”災害提供科技支撐。推動氣象科普教育納入國民素質教育,以宣傳科普教育為抓手,增強公眾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緊扣高質效助發展,持續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立足保障糧食安全、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聚焦交通、能源等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重點行業,面向衣食住行游購娛學康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推動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在服務數字經濟建設方面,不斷豐富“數據要素×氣象服務”場景;在服務綠色經濟發展方面,繼續探索建立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在強化金融氣象協同發展方面,在推進與金融行業深入合作的同時,探索為相關行業氣候轉型風險和物理風險提供評估,支持氣候融資和可持續發展;面向低空經濟、商業航天、智能互聯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拓展新的服務增長點。

——緊扣高質效促治理,持續優化氣象社會服務發展環境。構建氣象行政管理和服務保障相輔相成的氣象治理體系。一方面,加強以服務為目的的管理,深度融入國家治理體系,不斷提升行業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加強以管理為手段的服務,立足既有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標準,全面履行主管機構職責。(原文刊載于2024年第24期、11月25日出版的《民生周刊》雜志)

責任編輯:潘旺旺
  • <dfn id="3kwm1"></dfn>
    <dfn id="3kwm1"><div id="3kwm1"><label id="3kwm1"></label></div></dfn>

      <abbr id="3kwm1"></abbr>

      1. <menu id="3kwm1"><nobr id="3kwm1"></nobr></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