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開君(浙江省紹興市委黨校“楓橋經驗”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副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9月參觀楓橋經驗陳列館時強調,要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楓橋經驗”雖然誕生在農村,但其強化基層基礎、就地解決問題的基本精神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不僅適用于農村,而且適用于城市。當前,城鎮已經成為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場域。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必須自覺適應基層治理情境變遷,逐步從鄉村治理走向城鄉治理、從社會治理走向多域治理、從線下治理走向線上線下協同治理,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創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一
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楓橋經驗”,是在黨的領導下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方法,歷經不同時期,適應各種矛盾變化,體現出持續旺盛的生命力。新時代新征程,在黨的領導下,充分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解決群眾自己的事情,著力構建以“黨建引領、多方參與、條塊協同、四治融合”為主要特征的黨建引領網格共治的城市基層治理格局,方能切實做到“人到格中去、事在格中辦、難在格中解、情在格中結”。
健全網格組織體系。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健全的基層組織體系是實現黨建引領網格共治的組織基礎。首先,要優化三級網格設置。社區是城市基層治理的基本單元,網格已經成為城市基層治理的最小實踐單元。經過實踐探索,各地逐漸構建起社區網格、小區網格、微網格(或樓棟網格)三級組織體系,從而實現城市治理單元結構持續優化。其次,要深化“支部建在網格上”。充分考慮居住人口、社區形態、分布特征、復雜程度等因素,探索推廣“支部建在小區上”、“黨小組建在樓棟里”,推動“支部建在小區上”向居民網格、商圈網格、樓宇網格等全面延伸,著力構建“三縱三橫”貫通的社區組織體系(縱向貫通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和樓道黨小組,橫向融合小區黨支部、小區業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為推進社區治理提供組織保障。再次,要夯實黨建引領的共治體系。堅持分類配備力量,居民小區普遍構建網格黨支部引領,小區業委會、物業公司、社區網格員和部門派駐力量參與的協同共治體系,以夯實黨建引領網格共治的基礎力量。
優化社區服務供給。在城市基層治理中,更加需要依靠服務居民減少矛盾、依靠動員居民預防矛盾、依靠組織居民化解矛盾。首先,要打造“社區服務圈”。發揮社區黨組織牽頭功能,貫徹城市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片區化供給理念,根據居民分布結構,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等服務陣地為原點,實現教育、醫療、養老、托幼、文化、體育等基本公共服務便捷可獲。強化街道統籌,為社區網格配備法律、健康、教育、政務、金融等方面顧問,主動走訪社區,摸排居民服務需求。其次,要辦好小區民生微實事。由網格黨支部牽頭,按照“補短板、解難題、辦實事”原則,聚焦“微設施”、“微改造”、“微服務”、“微心愿”、“微治理”,建立小區民生“微實事”共性清單、個性清單和重點項目清單,高質量推進老舊小區改造、住宅樓電梯加裝、管道維修等群眾急難愁盼的“關鍵小事”。探索成立“鄰里互助會”,促進居民鄰里互助自治。再次,要深化“五社聯動”。以社區為基本單元,推動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志愿者、慈善資源深度鏈接,逐步擴大政策、資源、項目“資源池”,重點支持公益事業、矛盾化解、居民服務、平安建設等類型社會組織。
完善拓展公共空間。引導群眾在制度化軌道上滿足需求、表達訴求、維護權益、化解矛盾,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優化整合社區公共空間。高效運行黨建聯建機制,搭建由社區黨委引領、駐社區單位聯動、社會力量參與的居民服務資源共享平臺,組織社區工作者、專職網格員等摸排梳理居民訴求、共建資源、小區事項“三張清單”,有針對性建設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嬰幼兒照護中心、愛心食堂、老年大學、鄰里中心等公共空間,引導社區居民有序參與社區公共生活,在交流互動學習中逐步培養鄰里感情,增進社區團結。其次,要探索社區共享空間。深化推廣在實踐中涌現出來的“愛心食堂”等做法,探索居家養老社區共享模式,拓展“愛心菜地”、“愛心魚塘”、“愛心菜籃”、“愛心幫廚”等造血功能模塊,培育社區公共精神,增強社區居民的獲得感、歸屬感、認同感。再次,要建設社區(小區)網格議事平臺。統籌社區(小區)公共空間,就近就便建設“小區議事會”、“紅色網格議事廳”、“涼亭懇談會”等基層協商議事平臺,深化“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等議事工作法。居民經由合理程序協商議定加裝電梯、鄰里糾紛化解、“愛心基金”籌集使用等事項。
創新構建治理機制。治理機制是確保黨建引領社區共治順利推進的一整套制度設計。首先,要構建“網格協同”機制。建立“網格預報、街社吹哨、部門報到”的協同治理機制,實現事項受理、分析、流轉、督辦、反饋、考核全流程閉環管理。持續推動“楓橋經驗”與干部下基層開展信訪工作經驗貫通融合,落實領導干部“常態下沉、定期接訪”制度,建立信訪矛盾社區聽證評議制度,切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網格當中、遏制在萌芽狀態。其次,要建立“標準化+個性化”社會組織建設機制。聚焦社區居民普遍性需求,引導社區標準化發展相關社會組織,推動矛盾化解、志愿服務、文明實踐、協商議事、平安建設。關注社區老年人、嬰幼兒、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需求,引導社區培育個性化社會組織,實現專業人做專業事、志愿者做志愿事,著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網格共同體。再次,要健全“黨支部+業委會”共治制度。將黨的領導寫入小區業委會議事章程,明確小區黨支部領導業委會、參與小區重大事項決策、主導小區業委會換屆、推薦產生監委會等職能,鼓勵黨支部書記和支委參選業委會,實行交叉任職和“一肩挑”,推動小區黨支部成為黨建引領網格共治的“主心骨”。
強化共治保障體系。面對新的形勢任務,必須著力為實現黨建引領網格共治提供多維度保障。首先,要強化陣地保障。以小區網格為重點,統籌整合小區物業用房、閑置單位用房、網格黨支部活動室等存量資源,按照有標識、有陣地、有隊伍、有制度、有活動、有平臺、有監督、有考核等標準,因地制宜打造網格共治實體陣地,保障黨組織開展活動、服務居民、收集問題、調處矛盾等功能落實。其次,要強化力量下沉。以做實社區網格基本治理單元為目標,推動民政、教育、醫療、公安、消防、行政執法、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人員下沉網格。深化在職黨員進社區“亮旗”行動,實現在職黨員“兩地報到、雙崗服務”,推動在職黨員融入社區網格。再次,要強化數字賦能。開發黨建引領網格共治的數字化應用場景,設置居民自治、網格支部、網格協同、黨建聯建、社區活動、專項服務、居民共享、智能分析等功能模塊,搭建綜合性社區智治平臺。按照人口、黨員、住房等信息分類標簽,標準化歸集和運用地址信息和居民信息,做到決策有依據、治理有支撐、服務零距離,基本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矛盾不上交”。
二
城市基層治理與鄉村基層治理,既有緊密聯系,又有顯著區別。在人口數量、人口結構、人口密度、經濟發展、居住形態、交往模式等方面,城市與鄉村地區存在顯著差異性,必須充分把握和有效運用成功經驗,創新工作舉措,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黨建引領。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集中體現。黨建引領是解決城市基層治理難點、痛點、堵點問題的有力保障。城市居民之間鄰里互助的經濟、文化和情感基礎相對薄弱,不少城市社區缺乏“造血功能”,只能向外汲取資源,更加需要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統籌協調功能。通過“支部建在小區(網格)上”,依靠組織優勢整合“碎片化”的職能、政策、資源、力量,方能更好推動構建黨建引領網格共治格局。
群眾參與。動員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始終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主題主線。浙江諸暨作為“楓橋經驗”發源地,在鄉村治理中彰顯了“依靠富裕群眾減少矛盾、依靠組織群眾預防矛盾、依靠服務群眾化解矛盾”的群眾智慧,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推動實現鄉村地區的有效治理。與鄉村治理領域的“熟人社會”相比,城市社區是“陌生人社會”,社區居民可以就近獲取的“熟人支持”相對缺少。在城市基層治理領域,需要采取多樣化措施,更加有效地引導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
條塊協同。長期以來,“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生動描述了基層治理現狀。相較于鄉村治理,消防、公安、市政、行政執法、市場監管等政府部門在城市基層治理中的物理距離更近。在城市基層治理中,更加需要突出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協同好“條塊關系”,既要發揮好街道、社區的屬地治理優勢,也要發揮好職能部門的專業治理優勢,優化重塑“條塊協同”制度優勢。強化協同共治理念,推動部門政策、資源、力量下沉網格,以網格為單元吸納集聚社會資源,更好實現黨建引領網格共治的目標。
四治融合。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在當前的基層治理中具有重要價值和社會意義。自治是主線,需要綜合運用好法治、德治、智治等方式方法。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必須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同時,要讓城市更智慧化,在人流、物流、信息流更大的城市基層治理中,更加重視發揮科技賦能作用。
三
伴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持續攀升,城市作為基層治理重點場域,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城市基層治理水平直接影響著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實踐成色。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必須持續構建完善黨建引領網格共治的城市基層治理格局。
全面做優“支部建在網格上”。以健全“社區網格→小區網格→樓棟微網格”三級網格體系為目標,按照“成熟一個建設一個”和“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原則,全面深化建設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和樓道黨小組,健全城市社區三級組織架構。以“支部建在網格上”為支點,推動實現黨建網、治理網、服務網、執法網、應急網、監督網、數字網等“多網合一”,整合資源力量,推動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
全鏈推動“人民城市人民建”。以打造社區治理共同體、生活共同體、幸福共同體為目標,全面貫徹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深化推廣五社聯動機制,著力增強社區居民的主體意識、責任意識和歸屬意識。及時梳理并調整社區居民需求,動態建立“標準化需求清單”和“小眾化需求清單”。動員和組織居民廣泛參與,建立標準化社區社會組織;有針對性地動員和組織專業化居民,參與并建立個性化社區社會組織。拓展社區公共空間,完善基層協商民主議事決策機制,引導居民有序參與家園治理。
全程做實“三級網格治理單元”。以社區網格為基本治理單元,進一步推動消防、公安、市政管理、行政執法、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職能、資源和力量下沉社區,為黨建引領網格共治提供堅實的制度支撐、資源支撐和力量支撐,深化完善“網格預報、街社吹哨、部門報到”的城市基層協同治理新模式。以小區網格為基本服務單元、以樓棟微網格為最小服務單元,深化健全在職黨員“就地服務”機制,引領凝聚社區志愿資源和力量,努力把愛心送餐、助老助殘、鄰里糾紛調處、平安共建等服務延伸到群眾家門口,著力解決好群眾關心關注的關鍵小事。
全力提升社區數字化應用場景。以區縣行政區為責任主體,豐富拓展城市社區治理領域的數字化應用場景,整合原有的社區治理相關數字化平臺,優化升級黨建引領網格共治的城市基層治理格局,打造社區治理的綜合智治平臺。整合分散在相關部門的職能、資源、力量,理順“吹哨—上報—分流—處置—反饋—評價”等程序機制,持續優化提升和迭代升級“信息一檔歸集、處置一網協同、服務一屏掌控、預警一圖呈現、評價一體聯動”的線上線下同步治理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