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6公里。這是環繞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一周的長度。近日,一片歡呼聲中,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綠色防護帶完成合龍,這條世界最長的“綠色圍脖”終于織完。
超過25%。這是截至2023年底我國森林覆蓋率的最新數據。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中國成為全球增綠最多的國家。
兩個數字,標注兩項“世界之最”。把沙漠圍起來,讓國土綠起來,從中看出中國人治沙有多拼、中國人植綠有多行。
拼的背后是決心。從空中俯瞰,“綠進沙退”的奇跡正在上演。奇跡不會從天降,靠的是人努力,百折不撓、久久為功的韌勁和干勁。
從茫茫荒原“一棵松”到百萬畝人工林海,背后是塞罕壩人吃黑莜面、喝冰雪水、睡地窨子,“一日三餐有味無味無所謂,爬冰臥雪冷乎凍乎不在乎”的付出。八步沙林場管護區內林草植被覆蓋率由不足3%提高到70%以上,背后是柴草搭個地窩鋪就睡、支口鍋燒水泡饃當飯吃,“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堅守。
廣袤大地上,人與沙的較量從未停歇。綠與黃的抗衡,也是精神的對壘。一代接著一代干,創造了綠色奇跡,也構筑了精神高地。
行的背后是智慧。荒漠化治理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解決這一“世界性難題”,需要中國智慧。
給“死亡之海”“鎖邊”,本身就是一項創舉,實現起來更是難上加難,唯有科學治沙。水資源條件好的地方就恢復植被、涵養水源;遠些的地方則“種太陽”,以光伏治沙;再遠的地方,中國治沙“魔方”草方格派上了用場……苦苦探索規律,結合實際創造,才有了綠意的延伸、希望的升騰。
放眼神州大地,種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這是因地制宜換來的“效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這是系統觀念帶來的“協調”;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這是久久為功得到的“成果”……有科學理論指引,有科學方法保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步履鏗鏘。
時任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索爾海姆,被“中國人上下一心治理環境的奉獻精神”所打動,他說,“中國有太多像塞罕壩一樣的故事”。
何止是塞罕壩,又何止是生態環保。
從打贏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實現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到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再到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當驚世界殊的發展奇跡,無不凝結著“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創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要是我們看準了的、認定了的事情,堅定信心、下決心干,就沒有干不成的。”
定力和底氣,來自對時與勢的深刻把握;力量和信心,來自人民這一最堅實依托。
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新的歷史偉業,“新征程上,我們的前途一片光明”。
《人民日報》(2024年12月06日 第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