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社會經歷了學習起步和大規模擴展兩大發展階段。在學習起步階段,中國網絡社會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對西方網絡技術和網絡行為的學習、引進和模仿;在大規模擴展階段,中國網絡社會走出了自己的發展道路,呈現出與西方網絡社會發展不同的明顯特點和發展邏輯。近年來,種種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網絡化現象,充分顯示了中國網絡社會有了較高程度的發展,并開始同本國的經濟政治體制、人口大國體量、民族文化傳統以及日常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發生了深入的融合,并由此而呈現了在西方社會難以見到的網絡群體、網絡交易、網絡治理和網絡社會矛盾等網絡社會現象。因此,在學習起步階段對中國網絡社會發展變化有較強解釋力的西方網絡社會學理論,面對大規模擴展階段中的網絡社會新現象和新問題,其解釋力明顯弱化了。
劉秀秀博士的《向善而行——互聯網時代的技術與社會》一書,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搜集了關于互聯網公益、分享經濟、網絡組織等多方面的一手資料,多層面、多角度地描繪了互聯網技術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尤其是網絡組織的互聯網實驗,展現了去中心化、扁平化和透明化等互聯網特質的復雜性,比如,“去中心”的網絡社會并非“散點式社會”,而是“散團式社會”,這些現實不是西方理論的經驗注腳,而是本土實踐的生動演繹。作者由此提出“多面技術”的概念,用以突破技術認知的“臉譜化”理解,強調技術的復雜性、不可預見性和流動性,是對中國網絡社會特有路徑和民族特色的有益探索。
同時,與學習起步階段的網絡社會學研究相比,大規模擴展階段的研究出現了偏重技術化的傾向,主要表現是強調了大數據、數字化和智能化的作用,淡化了人在網絡社會發展變遷中的主體地位。劉秀秀博士在書中對“善”的強調,試圖對人的主體地位進行探索,著重于人民群眾為主體的網絡交往實踐。比如,互聯網公益的田野經驗表明,技術的愈加精巧不能取代向善的初心,“技術太快而人太慢”的異步困境需要引起重視,對“善”這一價值要素的強調正當其時。
重視人民群眾為主體的網絡交往實踐,并以之為基礎去認識中國網絡社會的發展歷程、演化趨勢和進一步發展面臨的問題與任務,這是根據馬克思闡述的交往實踐觀點形成的基本立場。只有明確地承認由10億多人口構成的中國網民隊伍的主體地位,肯定他們通過內容無限豐富、形式不斷創新的網絡信息交流、網絡群體活動、網絡交易行為等網絡交往實踐,尊重他們在網絡交往實踐中的自主選擇、靈活創新和價值取向,才能積極引導中國網絡社會永葆活力地向善而行。
希望劉秀秀的這本著作不僅能給致力于網絡社會、數字社會乃至元宇宙研究的學者帶來一些思想觀點上的借鑒,而且更重要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交往實踐觀點,把網絡交往實踐看成是中國網絡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存在基礎和基本動力,以嶄新的理論視野面對快速創新的網絡社會發展的第三次浪潮。
(作者:劉少杰,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