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國之重策;中線通水,十年有成。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以來,一泓清水從渠首南陽出發,穿越千里,奔騰北上,潤澤京津冀豫大地,為沿線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
源頭活水潤民心。為了確保一渠清水向北流,服務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南陽在建設丹江口水庫和大壩加高過程中,先后移民數十萬人,他們舍小家、為大家,搬遷移民,保護生態,治理污染,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順利通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南陽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加強水源地保護,通過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等一系列措施,有效保護了水源地的生態環境。同時,南陽還加強對工業企業的污染治理,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確保了水質的安全和穩定。2014年正式通水以來,丹江口水庫水質總體優良,長期穩定在地表水Ⅱ類及以上標準,清澈的江水成為了沿線人民的生命之源、幸福之源。南陽人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持續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注入“源頭活水”。
創新驅動譜新篇。十年間,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科技創新方面不斷取得突破。從工程設計到施工建設,從水質監測到運行管理,處處閃耀著創新的光芒。南水北調工程規模大、戰線長、涉及領域多,且是涵蓋大壩、水庫、渠道、大型渡槽、隧洞等工程的超大型項目集群。例如,南水北調中線湍河渡槽為三向預應力U形渡槽,其渡槽內徑、單跨跨度、最大流量屬世界首例;針對南水北調工程長距離輸水、地形地質條件復雜等特點,創新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成套設備,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一系列技術難題的攻克,展現了中國工程建設的強大實力。在水質監測方面,運用了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實現了對水質的實時監測和預警。在運行管理上,建立了智能化的調度平臺,實現了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這些創新實踐不僅保障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安全穩定運行,也為我國水利工程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充分展示了中國在水利領域的創新能力和科技實力。
京宛協作共發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不僅是一項水利工程,更是一條連接京宛兩地的情感紐帶。通水十年來,京宛協作不斷深化,實現了高質量發展。北京充分發揮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支持南陽的產業發展、生態保護和人才交流。在產業合作方面,北京的高科技產業與南陽的傳統產業相互融合,為南陽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推動了南陽的產業升級和轉型發展。在生態保護方面,京宛兩地共同開展的生態治理項目,幫助南陽加強水源地的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讓南陽的山更綠、水更清。在人文交流方面,京宛兩地區縣結成幫扶對子,累計互派9批次150余名干部雙向掛職交流。兩地在相互協作中實現了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譜寫了協同發展的新篇章。京宛協作讓兩地人民心手相連,共同邁向美好的未來。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十周年,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更是一個新的起點。未來,我們要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務實的舉措,守護好這一渠清水,讓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作者: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