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國奮斗精神既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與對時代發展趨勢的前瞻引領,更是對中國精神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挖掘與拓展。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歷經挑戰與挫折而不改其志、堅韌不拔,其根本原因在于始終秉持著崇高的理想信念與大無畏的愛國奮斗精神。深刻把握愛國奮斗精神的源流,是理解中國共產黨歷史使命與時代擔當的必然要求,也是激發全民族愛國熱情、凝聚社會共識、推動國家發展進步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愛國奮斗精神 馬克思主義 源流
【中圖分類號】D647 【文獻標識碼】A
愛國奮斗精神既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與對時代發展趨勢的前瞻引領,更是對中國精神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挖掘與拓展。深刻把握愛國奮斗精神的源流,是理解中國共產黨歷史使命與時代擔當的必然要求,也是激發全民族愛國熱情、凝聚社會共識、推動國家發展進步的關鍵所在。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愛國奮斗精神之觀點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科學體系深刻貫穿于黨的歷史脈絡與發展進程之中,可以說,黨的歷史上的每一次理論創新,都源于對馬克思主義精髓的深刻領悟與創造性發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愛國主義精神和奮斗精神有著深刻認識與廣泛探討,這些構成了當代愛國奮斗精神的堅實基礎和豐富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的思想理論源于那個時代又超越了那個時代,既是那個時代精神的精華又是整個人類精神的精華。”
在闡述愛國主義精神時,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國家獨立與民族解放構成了愛國主義的先決條件,強調真正的愛國情感與行動,首先必須致力于消除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與外來侵略,確保國家的主權完整與民族的自由尊嚴。他們認為,國家的平等自由與民族解放是“一切健康和自由的發展的基本條件”,即“無產階級的國際運動,無論如何只有在獨立民族的范圍內才有可能”。①列寧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愛國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對帝國戰爭中的狹隘民族主義與錯誤愛國觀進行批判,形成了具有獨特歷史價值的無產階級愛國主義思想。列寧認為,無產階級只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才有祖國,因而愛國主義本質上就是愛社會主義祖國,就是要堅持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人類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構成了奮斗的原動力。馬克思主義政黨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是無產階級的代表,“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②,經由奮斗實現全人類的解放,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精神源泉和實踐動力。
馬克思強調哲學的關鍵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而非解釋世界,改變世界的根本途徑在于實踐主體通過不斷奮斗來推動社會變革。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通過揭示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和歷史發展的規律,指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③。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④對“兩個必然”論斷的深刻洞察,表明資本主義內部存在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并且伴隨著矛盾的激化,無產階級革命將使資本主義社會最終滅亡。“兩個絕不會”指出社會主義的勝利亦非一蹴而就,這要求共產黨人必須秉持長期奮斗的精神,致力于推動人類社會的全面進步與自由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中蘊含的愛國奮斗精神
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獨一無二、延續至今的文明體系,承載著深厚的思想精髓與哲學智慧,不僅構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也是全人類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在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愛國情感承載著最深切的民族精神而薪火相傳。從孔子的“天下為公”、荀子的“天下為一,諸侯為臣”,到董仲舒所倡導的“大一統”理念,都深刻體現了維護國家和民族統一的思想,成為激勵無數仁人志士投身愛國行動、追求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奮斗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其歷久彌新的特性彰顯了跨越時代的生命力與價值,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在追求進步與發展過程中的智慧與追求。
奮斗精神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不懈追求與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孟子云:“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鼓勵人們在面對困境時,應保持堅定的信念與高昂的斗志,通過不懈努力實現自我超越。二是崇尚儉樸與勤勉并重的精神。“克勤于邦,克儉于家”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歷史和現實均表明,只有那些堅持艱苦奮斗、厲行節約的民族,才能在逆境中不斷前行。三是永不言棄的奮斗精神。正如荀子所云:“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要求人們在面對困境與挫折時,不僅要有敢于正視問題的勇氣,更要有持之以恒、不畏艱難的決心。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艱苦奮斗精神作為一股不竭的動力源泉,深刻塑造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文明與強大凝聚力。眾多先賢志士正是憑借這股積極進取、勇往直前的精神,在各個領域不懈探索創造,共同鑄就了輝煌的中華文明。
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孕育并發展了獨具特色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在革命斗爭的洗禮中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表現為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仰、對人民利益的深切關懷、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以及對艱苦奮斗精神的崇高頌揚。“革命精神集中體現了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良作風,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深深融入我們黨、國家、民族、人民的血脈之中,為我們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滋養。”⑤革命文化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懷與奮斗精神,與中國共產黨人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了愛國奮斗精神的重要源泉。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中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等,充分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堅定的革命意志。這些精神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愛國情懷,并與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形成的革命精神與奮斗理念深度融合。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程中,大慶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時代精神,共同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以載人航天精神為例,其深刻體現了在新時代科技探索領域,中國航天人不畏艱難、勇于攀登的愛國奮斗情懷。一代代航天人所展現出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正是愛國奮斗精神的生動體現。
作為中國共產黨獨特的精神標識,革命文化深刻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崇高理想信念的堅定與忠誠,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深厚的愛國情懷,為黨的歷史進程與未來發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激勵著中華兒女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共同努力,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體現。在新時代,革命文化促使黨員與人民群眾在遭遇困境與挑戰時,能夠汲取歷史智慧,堅定信心,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步伐,投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之中。
愛國奮斗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成就偉業的重要“密碼”
中國共產黨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創立并發展,回首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歷史長卷,不難發現,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歷經挑戰與挫折而不改其志、堅韌不拔,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們黨始終秉持著崇高的理想信念與愛國奮斗精神。
毛澤東同志向全黨發出的“永久奮斗”的時代強音,既是對革命時期不懈努力的鞭策,更是對未來持續奮斗的期許;毛澤東同志在即將迎來勝利的前夕,告誡全黨牢記“兩個務必”,即“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⑥,為即將執掌國家政權的中國共產黨人樹立了新的行為準則。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強調了長期奮斗與艱苦創業的必要性,指出:“必須下長期奮斗的決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不能不提倡和實行艱苦創業。”⑦這一論述為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指明了方向,即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決心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排除任何干擾,克服一切困難,以百倍的努力進行工作。”⑧胡錦濤同志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⑩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家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機遇與新挑戰,唯有堅守奮斗精神,以實干興邦的態度,扎實推動各項政策與措施的落地生根,方能在新時代新征程中開創出更加輝煌的未來。只有當我們每一個人都積極投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事業中,以實際行動踐行奮斗精神,才能匯聚成實現中國夢的磅礴力量,并推動社會向著更加繁榮、更加文明、更加美好的明天邁進。
當前,我們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我們正在進行的每一項工作、每一段歷程,都蘊含著對共產主義社會的深刻追求與堅定信念,標志著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日益臨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指引下,黨和人民不僅要為奮斗永葆底色,更要為奮斗努力增色,讓新時代的奮斗精神永不褪色,并煥發新的光彩。
(作者為南京師范大學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頁。
②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頁、第3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3頁。
⑤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9頁。
⑥《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第257頁。
⑦《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0頁。
⑧《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3頁。
⑨《胡錦濤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頁。
⑩《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2頁。
責編/靳佳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