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能源轉型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十分重要的措施。我國城市快速增長,工業服務業能源消費巨大,實現城市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對實現我國能源轉型具有重要意義。城市是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的發源地,也是綠色低碳技術運用場景創建的主戰場。城市可讓生活更美好、能源更綠色、人與自然更和諧。同時城市能源需求總量大、對外依賴程度高、能源斷供造成的損失巨大,對能源治理的安全性、穩定性、韌性、靈活性要求極高。
城市能源綠色低碳治理面臨的挑戰
城市能源安全仍然需要改善。我國能源安全重心是城市能源安全。我國工業、服務業和城市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區,尤其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相對而言這些地區又是能源貧瘠的地區。風能、光能、潮汐能新能源開發程度高,且進一步開發會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景觀和文化帶來不利的影響。能源對外依存度高,對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和供應穩定性敏感。
城市居民能源需求會持續增長。尤其是高密度的超特大城市社區我國居民領域能源人均電力消耗量仍然低于發達國家全球城市,居民生活用電及相關的服務業用能保持增長勢頭。在“雙碳”的戰略目標下,在滿足城市居民人數和人均能源消費持續雙增長的基礎上,盡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與城市擴張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脫鉤。
城市能源供應穩定性亟需提升。我國清潔能源發展十分迅速,但風、光、潮汐能源資源十分不穩定且在我國中西部富集,我國蓄能電站、儲能設施能力、長距離能源輸送能力和清潔能源快速發展還不適配。超特大城市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十分依賴城市能源供應腹地、合作伙伴和域外能源輸入。任何供應方突發的危機,包括極端天氣所帶來的危機都可能影響到我國超特大城市能源的穩定性。同時超大城市還需要關注國際社會油氣價格對其能源供給產生的沖擊。超特大城市也是氣候危機的放大器,會放大極端天氣帶來的能源供應挑戰,比如高溫高熱、嚴寒霜凍等均會大幅度短暫加大能源的需求,一旦能源斷供會造成巨大損失。
城市能源治理韌性關注不夠。我國城市,尤其是超特大城市能源結構仍然以集中式、中心化的能源治理體系為主,維護成本極高,局部的物理及網絡安全,其靈活性和彈性程度有待提升。而伴隨AI、EV、儲能設備、光伏、風能、生物質能、氫能等技術迅速發展,能源治理體系將向網絡化、分布式、全民化方向發展。
推動城市能源綠色低碳治理的策略
需要進一步發揮黨統攬全局、高瞻遠矚、協調四方的優勢,深入推進能源治理體制機制改革,加大跨區域協作水平,增加清潔綠色能源供給,增強能源安全性、穩定性、韌性和靈活性。
一是用人工智能和數字化技術構建廣泛的綠色能源跨區域協作網絡。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都具有強烈的地理屬性,城市基于傳統化石能源的跨區域協作具有集中和特定的政府和企業協作的特點。但是可再生能源本身具有分布范圍廣,涉及主體多,間歇性和不穩定性強等,這決定了城市需要利用智能、數字化等技術構建更加廣泛的綠色能源跨區域協作網絡。
二是提升居民生活用能的電氣化水平以更好地與綠色低碳能源相匹配。隨著工業用能增長速度放緩,超大城市需要面對的是居民生活用能及相關的服務業用能的增長。居民生活增量用能盡量增強對可再生能源的消納。比如,鼓勵購買電動汽車而非燃油車;鼓勵居民廚房用能、取暖用能的電氣化。
三是構建全民參與的現代化綠色低碳能源治理體系,提升城市應對能源斷供等安全問題的韌性和靈活性。在能源供給方面,城市要以繡花針的精細功夫,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種可再生能源資源的利用。比如鼓勵居民、企業主在相關的屋頂安裝光伏,公共機構屋頂資源、基礎設施、地熱、湖水、海上風電等領域,進而增強綠色能源的供給。城市需要摒棄過去主要靠外來輸送能源的舊有思維,在充分利用太陽能、風力、地熱等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表率。鼓勵公眾和相關企業,購買能效較高的電器及設備,進而減少對能源需求。通過鼓勵公眾和企業積極參與可再生能源及節能減排的方式,形成一些小型的地方電力網絡、儲能設備,進而提升超大城市在氣候危機下的應急用能需求。
我國城市能夠且必須在能源治理領域走出一條不同于發達國家城市能源發展的道路,走出中國式現代化城市能源綠色低碳的路子。我們有條件且應當充滿信心,以數字技術及全民參與超大城市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故事。
作者:劉金龍,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盛春紅,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