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風起云涌,成為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
近日舉行的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聚焦人工智能技術、產業發展及其對人類經濟社會的影響,回應各方對人工智能發展與治理的關切,旨在加強對話交流、凝聚共識、貢獻智慧、形成合力。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速升級,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作用。日前發布的《世界互聯網發展報告2024》顯示,中國在世界互聯網發展指數中的得分排在第二位,其中信息基礎設施得分排名第七位。
人工智能時代,算力成本決定創新成本。近年來,我國大力加快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逐步優化算力供給結構,不斷提高智能算力比例,以滿足人工智能應用發展需求。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810萬標準機架,算力總規模達230EFLOPS(每秒230百億億次浮點運算),居全球第二位。“東數西算”工程積極推進,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進入全面建設階段。此外,智能算力規模達到70EFLOPS,增速超過70%,累計建成國家級超算中心14個,在用超大型和大型數據中心633個、智算中心60個(AI卡500張以上),智能算力占比超30%。
“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需要巨大算力,計算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如何規范有序發展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探索和努力。”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院長王江說。
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在推動產業和技術創新的同時,也帶來算力、能耗、數據集、標準化及商業應用等一系列挑戰。為此,中興通訊提供包括訓練服務器、推理服務器、網絡交換機等在內的全場景智算產品和解決方案,適配業界主流GPU硬件和大模型,滿足從中心到邊緣的多樣化智算中心建設需求。
“在數智化浪潮下,海量算力需求不斷涌現,智能算力已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我們圍繞數據、算力、網絡,構建從芯片到操作系統再到數據庫的全棧算網底座,為企業數字化轉型降低了使用成本和運維成本。”中興通訊互聯網行業CTO羅濤說。
算力以外,人才、安全等問題也是影響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因素。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關村實驗室主任吳建平看來,統籌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與安全,需多方合作,建立安全體系架構和攻克關鍵防護技術,確保技術在迭代創新的同時做到安全、可靠、可控。加快人工智能資源整合,深化科教融合,培養行業所需專才;推動人工智能治理國際合作,促進技術、標準、最佳實踐共享。
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人工智能技術在經濟全局中的角色定位越來越重要,人工智能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應用場景快速聚變,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
“人工智能可以彌合人們日常需求與服務之間的鴻溝。”螞蟻集團董事長、首席執行官井賢棟說,該集團聚焦醫療健康和數字服務領域,通過AI打造“健康管家”“金融管家”“生活管家”三大核心應用,其開發的“安診兒”智能陪診系統已覆蓋超1000家醫院,為超過1000萬人次患者提供服務。
人工智能的價值不僅在于提升服務的便捷程度,更在于賦能千行百業,推動各行各業生產力變革。AI的通用性加上行業領域知識和企業專有知識,正在逐漸構成專屬于每一家企業的超強智能體。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吳泳銘介紹,目前,已有30多萬家企業接入阿里巴巴通義大模型,用AI重構代碼開發、藥物研發、太空探索等業務場景,AI行業化應用經驗正在迅速積累與沉淀。
人工智能不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企業發展引擎的重塑者。快手于2023年初啟動AI戰略,從基礎設施建設、工具研發到生態構建,全方位推動技術賦能。快手聯合創始人楊遠熙提到,可靈AI作為快手推出的全球首個用戶可用的真實影像級視頻生成大模型,截至目前已吸引超500萬用戶,生成逾5100萬個視頻。這不僅為內容生產注入新活力,也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全國已建成近萬家數字化工廠(車間)和智能工廠。”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信息化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瑋表示,目前,我國已培育421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在90%以上的示范工廠得到應用。
這些創新案例表明,人工智能正在通過技術和場景的深度結合,助力行業升級與社會發展。
未來,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依然廣闊。360創始人周鴻祎認為,人工智能應用的下一步目標應該是“萬物智能”,大到智能網聯汽車,小到個人電腦、手機、家用攝像頭,未來所有的智能硬件都要有大模型搭載,同時,場景化是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重要抓手。“專業大模型對算力的依賴程度較低,只要有高精度、高密度、高質量的知識和數據,它的能力并不差。”周鴻祎說,打個比方,通用大模型像原子彈,專業大模型像茶葉蛋,只有把大模型變成茶葉蛋,它才能走進千家萬戶、千行百業,引發真正的行業變革。
多方參與協同治理
在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同時,其潛在的安全挑戰和倫理問題不容忽視,人工智能的“雙刃劍”屬性已引起廣泛關注,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推動人工智能向善發展,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多方參與、協同治理。
2023年10月份,我國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從人工智能發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統闡釋了人工智能治理中國方案,在全球范圍內已經得到數十個國家支持。
2024年9月份,全國網絡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公開發布《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本。日前發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研究報告》系統回應了“誰來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等問題,推動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邁向更高水平。
與此同時,業界也在積極探索人工智能發展中各類問題的解決之道。例如,數據隱私問題,可以通過政策法規和密態計算技術解決;算法偏見問題,可以依靠監督微調和強化學習去實現價值對齊;深度偽造問題,可以用多模態AIGC檢測算法和大模型攻防測評來處理。
“我們推出的隱語云大模型密算平臺,在大模型托管和大模型推理等環節實現數據密態流轉,讓數據的價值挖掘更安全更合規;蟻天鑒AI鑒真,支持多模態內容真實性檢測,可快速精準鑒別圖片、音視頻等內容的真偽。”井賢棟說。
我國堅持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網絡空間安全觀,參與全球網絡空間治理,推動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有序的網絡空間,人工智能是網絡空間治理的一部分,同時也為網絡空間的治理發揮積極作用。
對于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抵御網絡安全風險,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提出了“AI驅動安全”理念:一方面,利用AI安全大模型把告警研判效率提高到人工研判的60多倍,研判能力已經接近中級安全專家水平;另一方面,以AI安全整體應對方案,幫助政企機構提前洞察風險并采取應對措施,有效解決大模型帶來的數據安全、模型安全,以及內容安全、AI倫理等各類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