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巖柯:國資國企在推動新質生產力中承擔著什么樣的使命任務?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原院長 劉尚希:
國資國企在科技創新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這個重要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國有企業,還體現在國有資本。
科技創新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具有很大的風險,需要資本支持。沒有資本和科技的結合,很難有真正的科技創新的突破。“從0到1”的原始創新,尤其需要資本的加持。其中,國有資本是很重要的支持力量。
廣義上講,國有資本分布在各個行業,也包括政府性引導基金。政府性引導基金這一類國有資本與“風投”類似,采用市場化的方式運作。
當前,存在于國有企業中的國有資本在創新中受制于管理體制。比如國有企業有利潤率的考核,促使國有企業短期內更多是追求利潤。而科技創新在短期內很難有收益,需要樹立長遠目標,這與國企的任期考核不兼容。
政府性引導基金也要考核,考核標準往往是“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但風投性的投資項目,很難保證每一個都成功。如果所有的科技創新都能成功,那就不能稱之為科技創新了。
所以,既要對國有企業的管理體制進行改革,也要對政府引導性基金的考核機制進行完善。設計好國有資本、國有企業履行科技創新使命的“指揮棒”極其關鍵。如果“指揮棒”設計得當,我們的科技創新將有很大的潛力。
怎么把國有基金、國有企業的資本引到科技創新中去,用好“指揮棒”極其重要。
“指揮棒”掌握在誰的手里?掌握在政府手里。政府怎么設計好“指揮棒”,引導國有資本投入到未來產業、科技創新項目中去,怎么激勵國有企業愿意創新、敢于創新,而不局限于當前的財務利潤,這就涉及一系列改革問題,尤其是激勵相容機制的建立。
當前,以國有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結合,面臨諸多難題。怎么實現企業和事業單位即高校、科研院所相結合,這里涉及到跨界的體制機制問題。企業屬于經濟領域,事業單位屬于社會領域,二者的融合需要經濟組織、非經濟組織與政府的關系如何理順。這方面的改革不是現在提出來的,產學研結合也至少說了20年,但產學研結合的障礙到現在依然存在,說明改革的任務依然繁重。所以,要讓國資國企承擔科技創新的使命,更好地促進未來產業的發展、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促進高質量的發展,關鍵還是體制機制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