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縣域學校作為承擔留守兒童教育的主要陣地,其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將惠及廣大留守兒童、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根據對貴州省、江西省、吉林省、甘肅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的20位縣域學校教師的深度訪談,我們發現數字技術的應用有利于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提升縣域學校的教學效率,豐富縣域學校的教學資源。同時,在數字技術介入學校教育的過程中,也存在部分數字化教室使用率不高、一些教師較為依賴使用數字化工具、課堂碎片化信息較多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可以通過促進家校合作共育、加強技術保障、創新技術使用方式、建設學校課程教育數字化資源庫等措施,助推縣域教育數字化轉型,以數字技術賦能縣域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從而提升留守兒童教育質量、助力我國鄉村全面振興、推進教育與社會公平。
【關鍵詞】數字技術 農村留守兒童 縣域教育 技術賦能
【中圖分類號】G527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大量農村勞動力外流,給我國教育尤其是農村教育帶來了許多新問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便是其中之一。近年來,國家在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戶籍制度改革、隨遷子女就地入學等方面陸續頒發并踐行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各地區積極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對促進廣大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工作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欠發達省份在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①的影響下,迅速步入城鎮化進程快速發展期。數據顯示,易地扶貧搬遷涉及22個省份近1400個縣,其中,深山石山區800多個縣,荒漠化地區30多個縣,高海拔地區70多個縣②。在一些農村人口流入縣域,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他們的孩子成為了留守兒童。縣域學校作為接納這部分留守兒童的主要機構,承擔著推動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按照《兒童權利公約》對“兒童”的定義,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本文論及的兒童主要指農村留守兒童中的中學生群體。
數字化教育以其跨越時空的特點,為縣域學校提供了獲取教育資源的新途徑。那么,數字技術介入以留守兒童居多的縣域學校教育的狀況如何?有沒有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數字技術介入留守兒童教育有何成效與問題?為了解答這些疑問,筆者率團隊在2024年4月7日至30日,先后對留守兒童較多的貴州省、江西省、吉林省、甘肅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的20位縣域學校教師進行了線上或線下深度訪談③,受訪教師覆蓋了初中和高中學段,所授學科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生物、化學、思想政治等。
調研發現,盡管數字化手段已成為縣域學校教育獲取資源的重要途徑,但部分教師數字素養不足、技術介入不充分、軟件運行過程卡頓,以及傳統教育理念束縛等因素,給數字技術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的創新性運用帶來了阻礙。對此,可以通過促進家校合作共育、加強技術保障、創新技術使用方式、建設學校課程教育數字化資源庫等措施,助推縣域教育數字化轉型,以數字技術賦能縣域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從而提升留守兒童教育質量,助力我國鄉村全面振興、推進教育與社會公平。
數字技術賦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價值意蘊
順應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教育數字化轉型在數字中國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已成為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戰略。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首次提出“數字中國”概念,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將“數字中國”納入黨和國家綱領性文件,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了“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這標志著我國全面進入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深入實施階段。《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3年)》指出,我國目前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數字化應用場景、強大的數字基礎設施和高素質人才。數字中國建設將與我國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協同發力,成為推動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引擎。
近年來,數字技術迅猛發展并與教育領域快速融合,尤其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推動下,我國教育數字化工作取得積極成效,農村教育亦迅速轉入教育數字化建設軌道。2022年,中央網信辦等十部門印發《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進一步明確了繼續夯實農村地區教育信息化基礎,協同推進教育專網建設,加快推動農村地區學校數字校園建設,持續改善農村地區薄弱學校網絡教學環境的目標。農村教育承擔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使命,推動農村教育數字化發展成為數字中國建設的必然選擇。留守兒童教育作為農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盡快適應復雜的環境變化,走向數字化、智能化、精準化的育人路徑,以更好地承擔起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使命。
推動城鄉教育公平發展的內在訴求。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全方位的革新,對提升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公平、促進教育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數字技術的更新迭代、云端教學的日新月異,使得農村教育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從實踐表現來看,部分農村教育發展供需失衡,教學方法傳統單一,師生教學互動性欠佳等問題依然存在。加快數字技術建設有利于推動解決上述問題,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數字技術有利于促進學生信息采集能力的提升,幫助農村教師高效完成學情分析;二是數字技術有利于豐富教師教育教學手段,可以通過創建優質教學資源平臺,創設多樣化的教學環境,有針對性地輔助教師教學,解決教師教學過程中備課的難點、堵點,進一步縮小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資源差距。
進一步而言,數字技術對推動城鄉教育公平發展具有顯著的幫扶效應,可以滿足農村教育發展的多樣化需求。通過數字技術建設,農村教育資源平臺發生變化,其突破了地理空間距離的限制,促進了城鄉教育資源的互通。農村學校通過與城市學校建立云平臺合作關系,共享教育資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交流,形成了顯著的“幫扶效應”。例如,貴州省自2018年以來實施教育精準脫貧“1+N”計劃,“1”即以“校農結合”作為教育精準脫貧的引領和突破,通過購買農產品有效引導貧困地區農民主動調整農產品生產計劃,“N”即針對現階段教育扶貧領域的重點工作,通過實施N項教育精準脫貧計劃,解決教育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的問題④。這一計劃不僅體現了數字技術在推動城鄉教育公平中的重要作用,也為農村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促進留守兒童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數字技術賦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發展,不僅是適應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的需要、滿足農村教育公平發展的需求,其價值意蘊更體現在滿足留守兒童全面發展的現實渴求。伴隨城鎮化進程發展帶來的變化,留守兒童面臨著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銜接不暢的主要問題,表現在留守兒童主要監護人外出務工,隔輩親屬成為家庭教育的主要力量,在教育監護力不足的情況下,學習成效會受到一定影響。而數字化技術一定程度上可以彌合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差距,數字化平臺能為留守兒童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途徑。比如,遠程邀請留守兒童主要監護人參與學校教育全過程,從而保障留守兒童的權益,緩解其因父母缺席而產生的孤獨感和焦慮感,促進其學習能力、生活能力、情感能力等全面提升。
此外,數字技術還能夠為留守兒童提供情感支持和社會互動的機會。學校運用數字化手段搭建起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橋梁,開發在線課程、虛擬教研室、遠程協作等平臺,打開留守兒童對外社交的“窗口”,進而幫助他們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具體而言,通過數字技術構建智慧化學習環境,根據留守兒童的學習習慣、認知現狀,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教學活動。這種教育模式不僅關注到了留守兒童的學業成就支持,而且關照留守兒童的情感發展和社會適應,從而促進他們在知識學習、能力提升、情感表達、社會參與等多個方面的全面發展。
縣域學校留守兒童教育及其數字化發展現狀
縣域學校留守兒童或單親家庭兒童較多。筆者團隊在與20位縣域學校教師的訪談中了解到,當前,其所在縣域學校學生群體中來自留守家庭或單親家庭的兒童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這一現象的出現與我國自2001年以來實行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以及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密切相關。貴州、江西、甘肅等省份的縣域學校學生以留守兒童居多,有些學生甚至在步入初中以后就自己租房獨立生活。這部分學生群體體現出留守兒童的一般特征,即缺少父母的實質性陪伴、長期與隔代老人居住、“原生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學生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此外,單親家庭的兒童也可能遭遇類似的困境,由于家庭結構的特殊性,他們在情感、教育及社會適應等方面都需要額外的關注與支持。
學生來源復雜、學業水平整體不高。縣域是連接城市與鄉村的中間地帶,也是承接城市輻射與吸納農村勞動力的樞紐,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受“撤點并校”等相關政策的影響,縣域學校成為適齡留守兒童接受教育的主要機構。盡管“普職分流”政策對部分高中生源去向產生一定影響,但是縣域學校仍是家長群體的首要選擇。接受一定“城市生活熏陶”的家長們會用自己的務工經歷,引導孩子進入高中繼續學習。例如,貴州省高考開設專科提前批次志愿,為諸多考生開啟了大學之門。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縣域學校的生源變得較為復雜,不僅有鄉鎮中學的適齡學童,還有包括城市戶籍但未在城市中學就讀的學生群體。加之要滿足高中毛入學率的指標,不少縣域學校成為高中擴容的主陣地,生源學業水平整體不高。
留守兒童在校使用手機時間極少,在家使用時間較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七十條規定:“學校應當合理使用網絡開展教學活動。未經學校允許,未成年學生不得將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應當統一管理。”研究中涉及的學校均已對學生手機進行嚴格化管理,大部分縣域學校實行寄宿制,學生周一進校當天將手機交由學校統一管理或進校前嚴格核查學生是否帶手機入校。盡管如此,有老師表示,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有時會私藏手機,將1-3部不等的手機藏在自己的寢室中;還有同學與校園外的攤販“聯合起來”,將其手機寄存于攤販,待出校園時取出來使用。手機成癮現象在縣域學校偶有所見,但因學校已對手機進行規范管理,家庭遂成為手機成癮的催生場所。周末學生放假回家后通常不受控制地玩手機,家長管教也無濟于事,只能將周末視為學生玩手機的自由時光,進而形成手機成癮現象。
數字化資源基本能夠滿足教學需求,但單向教學現象較明顯。2000年,我國發布實施了《教育部關于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隨后又推出了“三通兩平臺”工程(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配合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二者共同推動了中國教育信息化的全面發展。2003年,《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試點工作方案》頒布,標志著我國開始全面探索適應不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模式,設立了教學光盤播放點、衛星教學收視點和計算機教室等。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縣域學校已經普遍完成數字化教學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配齊、配足了包括希沃白板、學科網等在內的多種數字化教學資源,教師得以通過這些平臺獲取和利用教學材料。然而,在實際教學應用中,一些教師仍面臨軟件運行卡頓的技術問題,部分年長的教師仍青睞傳統單向講授法,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一些學校存在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以“分數”“成績”彰顯“教師能力”,數字化教學模式本身蘊含的創新性、互動性、個性化等價值被一定程度地削弱,促進師生互動和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揮。不僅如此,數字化資源的使用還可能造成一些潛在的問題,如教師“惰性”增強、“機械模仿”等可能會對教師的教學實踐產生負面影響。
國家對教師教育數字化能力提升支持力度大,但理論與實踐相脫節。教育現代化的推進和國家數字化戰略的實施為縣域學校教師參與數字化培訓帶來了新機遇。2010年由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實施的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簡稱“國培計劃”)旨在提高中小學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包括“中小學教師示范性培訓項目”“中西部農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和“幼兒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三項內容。基于“國培計劃”每年的工作實施方案,地方政府、相關高校以及項目承擔單位均會針對不同主題開展培訓活動,豐富了教師的數字化知識、提高了其數字化技能。進行此次調研時值貴州省舉辦“省培計劃”高中語文教研組長能力提升培訓,培訓圍繞數字化轉型與新課標改革開展,對象為貴州省各地農村教師40余人。筆者團隊借此良機對這批農村教師進行了深入訪談。根據訪談教師所述,數字化轉型是個新興話題,本次培訓提出的AI、AR技術是以往未有所聞的新鮮事物,因而并未想過這些數字技術會與自己的教學產生關聯。部分教師還表示,數字化手段讓“組團式”幫扶在縣域學校生根發芽,部分學校通過數字化手段開展相應的數字化培訓活動,提升教師的數字素養水平,助推留守兒童教育質量提升。然而,有部分老師表示,教育數字化轉型雖然能夠拉近我們與城市教學空間的距離,但是回歸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部分技能難以在教學過程中施展,部分數字教學平臺因學校還未采購而無法使用。受訪老師認為,參加國培、省培計劃等教師培訓確實提升了視野與技能,但他們也常常因為在實踐中無法施展而苦惱。
數字技術介入留守兒童教育的成效與主要問題
數字技術推進了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但部分縣域學校數字化教室使用率仍有待提升。2022年3月,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正式上線,該平臺聚焦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學校治理、賦能社會、教育創新等功能⑤。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作為該平臺的一部分,進一步縮小了縣域學校與城市學校的“數字鴻溝”。數字技術的介入促進了縣域學校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據受訪教師反饋,學科組會定期組織教研活動,并將課件與教學資料通過數字化形式存儲和共享,這不僅極大地便利了教師的教學準備工作,而且促進了教師間的相互學習和經驗交流,提升了教學質量。諸如贛教云(江西省)、隴教云(甘肅省)、空中黔課(貴州省)等省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提供了包括教研、研修、作業輔導在內的多功能數字技術服務,整合這些省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教育資源,不僅豐富了教師的教學資源,也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實踐提供了有力支持,最為重要的是為留守兒童教育提供了更豐富的教學內容。
盡管學校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配置上已開始向城市中學看齊,但在如何有效利用這些資源以及如何通過創新推動教育發展等方面仍然存在挑戰。目前,一些縣域學校的多媒體教室未得到充分利用,往往僅在公開課等特定場合才投入使用,未能充分發揮其在教育過程中的應有功用。
數字技術促進了縣域學校教學效率的提升,但部分教師對使用數字化工具較為依賴。數字技術為縣域學校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使教學活動更加高效。受訪教師均認同數字技術在教學中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時間成本方面,數字技術可以幫助教師快速獲取教學資源,節省了備課時間。通過使用智能教學系統、在線教學平臺等工具,教師能夠更加高效地設計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受訪的縣域學校教師普遍反映,學校已經根據國家相關要求配備必要的數字化教學設施,如計算機房和交互式白板等。得益于政策的推動和支持,縣域學校教師能夠利用學科網、希沃在線資源庫等數字平臺獲取教學資源,從而有效執行基本的數字化教學任務,滿足教學需求。此外,借助在線學習平臺或教室班班通等媒介,數字化工具已成為架起師生交流互動的橋梁,縣域學校教師使用數字化工具呈現教學內容,可以深入淺出地講解教學重點和難點。
然而,數字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一些縣域學校教師通過數字技術實現教學效率提升、備課壓力減小的同時也容易對其產生依賴心理,備課全過程往往會完全依托于數字化手段或資源,缺少個人主觀的看法,教學過程中時常出現“套路式”教學設計,教師容易失去對教學的熱情與主動思考。
數字化資源豐富了縣域學校的教學資源,開闊了學生視野,但碎片化信息較多。數字化教學平臺提供了與學科知識相匹配的教學資源,可以為留守兒童提供沉浸式的教學體驗情境,如歷史場景的重現、科學實驗的模擬、數據演算的推理等,并通過在線課程以及與他校在線交互學習,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開闊學生視野。尤其在“校校通”“班班通”的廣泛實施背景下,縣域教師能夠獲取基本滿足教學需求的數字化資源,這些資源打破了以往的圖片、視頻等單一資源形式,增設了虛擬現實體驗、自制視頻軟件等應用,增強了教學實施過程的互動性、生動性和創新性。
但是,數字化資源的使用也在無形中增加了縣域教師的備課時間,比如,如何篩選適宜于教學內容的數字化資源,就需要教師從大量的資源中進行高效搜索、提煉。另外,數字技術介入學科教學也存在碎片化信息較多的問題。例如,教師使用數字化工具設計導學案或進行課堂片段展示時,會因為廣泛引用數字化平臺提供的大量資源而導致部分教學內容呈現碎片化現象。例如,新冠疫情期間,盡管線上課堂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教學活動的數字化轉型,但并未完全滿足縣域學校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學生自學或復習方面可以利用的資源較少。
數字技術賦能留守兒童教育的建議
促進家校合作共育,密切關注留守兒童數字化產品使用情況。家校共育對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陪伴的留守兒童的成長至關重要。建議學校與家長建立定期線上溝通機制,及時交流學生的學習情況,保持學校與家長的密切聯系,并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通過視頻會議、在線問卷、數字學習平臺的反饋系統等數字化工具,學校方面及時向家長提供學生的學業表現和行為表現,同時注重收集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形成雙向互動的溝通環境。對于逢年過節才返鄉的家長,學校可把握機會,積極主動上門家訪,增進家校共育情感。家長雖然遠在外地務工,也應該盡到教育監督的義務,及時了解孩子學習情況,尤其在生活花銷方面,對于轉入孩子賬戶的金額要做到問清用途、了解使用情況,不可全權由監護人隨意交由孩子消費。家庭和學校是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兩個教育場域,需要互為支撐、相互配合,運用數字技術搭建通暢的溝通橋梁。
加強技術保障,多維度加強縣域學校數字化教學能力建設。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離不開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縣域學校留守兒童教育作為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數字化能力建設對于推動教育現代化至關重要。針對數字技術在部分縣域學校的應用不夠深入,建議縣域學校教師轉變觀念,積極應對教育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通過加強數字化專業學習更新教育觀念、豐富教學手段,避免將數字化教學簡化為表面的展示行為。縣域學校還需進一步提高數字化資源的使用率,避免計算機和實驗室等相關設施閑置,確保教學設備得到充分利用,并進行定期維護。此外,建議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結合縣域學校教師的實際教學情況和學生特點,尤其是面對留守兒童較多的狀況,開發和增加針對教師的數字化培訓課程,以推動教師教育數字化能力發展,促進多學科領域數字化教學水平提升。
創新使用方式,提高縣域學校教師教育數字化教學水平。教育數字化發展直觀體現在縣域學校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僅僅通過課堂展示或利用數字資源媒介進行備課,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教育數字化的范疇。未來,縣域學校教育數字化發展應朝向未知的教育場景、突破已有課堂教學的路徑依賴,進一步為學生打開廣闊視界。具體而言,通過構建縣域教育同步課堂、智慧課堂等方式,統籌整合縣域優質教育資源,將數字技術深度融入全縣教育發展。通過調研可知,部分縣域學校教師教育數字化教學水平亟待提升。2024年是國家數字化戰略行動實施第三年,也是數字教育“擴優提質年”,在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推動下,提升縣域學校教師數字化素養已成為教育領域面臨的重要課題。基于當前教育強國師資隊伍建設等一系列旨在振興縣域學校教師隊伍的政策,縣域學校教師的數字化能力培養正逢其時,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建議根據國家數字化戰略方針和縣域教育具體需求,制定一套全面的縣域學校教師數字素養培養計劃。該計劃應包括開設專門的數字素養課程,并將這些課程與縣域學校的實際教學需求相結合,以達到知行合一的教學效果。
激發縣域學校教育潛力,構建課程教學多樣化資源。數字賦能縣域教育發展打破了地理局限,通過網絡嵌套、資源共享,縣域學校教師獲得了數字教學資源。相較于過去主要依賴教輔書籍的傳統備課方式,數字化資源的引入明顯拓寬了教學內容和學科知識的覆蓋范圍。受限于以考試成績和升學率為主導的教育評價體系,數字化資源在部分縣域學校教師開展數字化教學實踐中往往停留在輔助性層面。為了充分激發縣域教師數字化教學的潛力,應鼓勵教師根據學科特性開發跨學科的校級數字教育平臺,以此構建多樣化的課程教學資源。通過實施實錄課程和建立虛擬教研室,增強教師的數字化教學意識,并探索與縣域特色相契合的發展模式,進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品牌。進言之,根據學科特點,分階段建立校級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并定期組織虛擬教研室活動,更新和豐富教學資源;多渠道打通學科界限,創建跨學科的數字資源庫,為教師提供可以持續學習的穩定資源,從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層面,教學管理部門需要關注數字技術在教學方法中的融合,并將其納入教學課堂聽評指標。特別是在留守兒童寄宿制管理模式下,針對青春期留守兒童對數字媒體的高度敏感性,建議生活管理教師在生活區域開展數字化產品安全使用科普知識,開展數字化安全使用規則教育,引導學生建立科學的數字產品使用習慣。
留守兒童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教育強國建設、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數字技術介入留守兒童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實施成效非一朝一夕之功,涉及多主體的協同合作。在幫助留守兒童進行數字化產品的選擇、使用等方面,家庭和學校應共同進行細致的引導,對于手機成癮兒童應給予及時干預,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縣域學校教師需結合教學實際提升數字化素養,在用數字技術提升教學效率的同時注重掌握相關技術、提高教育創新能力;相關網管機構應注意掌握包括留守兒童在內的兒童網絡使用情況并制定針對未成年人的網管措施;社會應注重營造兒童正確使用電子產品的良好氛圍,保證兒童參與健康的網絡互動與學習活動。總之,數字技術介入留守兒童教育不應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更應結合教育實際情況深入到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和教育環境的全方位改革中。
(作者為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孫晶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本文系貴州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貴州鄉村教育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4RW251)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易地扶貧搬遷是我國開發式扶貧的重要內容,旨在通過對生存環境惡劣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搬遷安置,根本改善其生存和發展環境。2020年,全國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建成安置住房266萬多套。“十三五”期間貴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88萬人,是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最多的省份。(數據來源:《壯闊大遷徙——寫在貴州全面完成188萬人易地扶貧搬遷之際》,中國政府網,2019年12月23日。)
②《“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偉大成就與實踐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21年6月30日。
③本文訪談的縣域學校教師分別來自貴州省習水縣、大方縣、納雍縣、織金縣、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松桃苗族自治縣,江西省修水縣、安福縣,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琿春市(縣級市)、甘肅省隴西縣、廣西壯族自治區那麗鎮,受版面篇幅影響,文中引用的訪談材料只標注受訪者的來源省份,不標注其具體信息。
④《貴州實施教育精準脫貧“1+N”計劃》,貴州省人民政府,2018年6月10日。
⑤《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正式上線》,教育部,2022年3月29日。
責編/靳佳 美編/王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