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
作者:喬清舉(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副主任、教授)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期間,來到孝感市云夢縣博物館參觀出土秦漢簡牘展。習近平總書記詳細聽取簡牘內容、歷史文化價值和保護研究情況介紹,指出要繼續加強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護水平,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讓中華文明瑰寶永續留存、澤惠后人,激勵人們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為我們深入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華文明有典有冊,郁郁其文;代代相續,從未中斷。然而,毋庸諱言,在現代學術史上,曾經有一個時期,我們對于自己的文明不夠自信,甚至對我國不少典籍的真實性心生疑慮。隨著考古發現的深入、考古手段的進步,簡牘等地下文物的出土改變了這一現狀。王國維根據出土文獻材料提出“二重證據法”,以“地下之新材料”證明歷史記載的“紙上之材料”,肯定了《史記·殷本紀》對殷商帝王譜系記載的準確性,得出多數古籍有其淵源、不可簡單否定的清醒結論。
簡牘載春秋,文脈傳千古。持續出土的文物器件和文獻典籍,逐漸強化我們的歷史意識,喚醒我們將傳統文化還原為生動的先祖生活的實踐智慧,連接上我們自身的血脈生命,實現古與今的生命貫通。西周國寶級青銅器何尊上的銘文“宅茲中國”,不僅肯定了作為地域中心的實體意義的中國,也塑造了作為精神向往的文明意義的中國。殷墟甲骨文不僅展現了中華文化根脈載體——成熟的漢字,而且依托這些文字保存了中華先民的精神世界與生活世界。銀雀山漢墓同時出土了《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解決了孫武、孫臏是不是同一個人的歷史困惑。《馬王堆帛書》文獻證明了“思孟學派”的存在,明確了千年來古人已經語焉不詳的思孟五行的內涵。郭店楚簡肯定了老子《道德經》的較早版本,海昏侯墓出土了失傳的《齊論語》。云夢簡牘不僅有古代戰士的家書,還有為官之道的總結,環境保護的法律《田律》等。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續五千年而歷久彌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支撐傳統文明的生態環境至今仍然能夠支撐現代文明。其中,環境保護的政治機制建設和法律的約束作用厥功至偉。出土簡牘補充了歷史記載中遺失的文獻,復原了文化文明的歷史圖景。思想史的細節越來越精確,社會史的生命力越來越鮮活,文化史的底蘊越來越豐厚,文明史的連續性越來越突出,古人與今人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
如果說簡牘文獻的研究屬于古典學的組成部分,那么,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古典學有幾個鮮明特點。第一,中國的簡牘文獻的豐富性、可信度為任何其他文明所罕見。地上與地下,文字與實物都能相互印證,許多地名甚至沿用了三千年未曾改變,這為我們建立中國古典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二,中國古典學所依托的中華文明沒有中斷,這使古典文明的時代價值更加凸顯。中國古典學不是學者對一些已死的語言、文化、文明的客觀性、對象性、知識性的研究;恰恰相反,文脈一貫、道統為一使研究者和研究對象之間存在著生命的連接。研究者就是被研究者,我們就是他們。研究不是研究研究者之外的對象,而是研究者的自我認知和主體意識覺醒。研究不是求知,而是文明生命的自覺賡續與復生。考古發掘和文獻研究不是尋找逝去的古,而是接續當代的今,讓古和今在當代時空——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場景中——相互映照、交相輝映。由古,感知當代的歷史縱深;由今,洞察文明的演進走向。
讀懂簡牘,我們就能夠看見民族來時的路,能夠抵達遠方牽掛的家。《禮記》記載的婚喪嫁娶禮儀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尚書》記載的“虞”官所對應的正是今天的政府環保職務,《莊子》記載的“監河侯”恰如今天的“河長”……述往思來,文脈悠悠,透過簡牘文獻,我們探究中國古典學的深妙,繼而加深對一種文明類型的研究,研究結果能夠為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提供可信的學術學理支撐,豐富人類文明的百花園。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簡牘文獻貫通古今文脈的特點,奠定了中國古典學接續文脈、塑造文明的學術特點。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著眼未來,我們一定要保護、研究、傳承好秦漢簡牘,在繼承中推陳出新,不斷提升中華文化感染力和中華文明影響力,在新起點上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
《光明日報》(2024年11月13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