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蜿蜒奔流,在聊城與京杭大運河碰撞、交匯。這兩條舉世聞名的河流,一橫一縱、一剛一柔,不僅創造了聊城的昔日輝煌和今朝美景,也塑造了這座城市的大河氣魄。
作為現今黃河與大運河唯一實質性交匯城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等重大戰略在聊城疊加。我們著眼國家和山東所需,立足聊城所能,明確提出打造山東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的西部“戰略支點”、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兩河明珠”城市兩個定位,以兩條大河賦予我們的豪邁氣魄,全力推動“江北水城”邁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黃河+大運河時代”。
文脈綿延,如大河般悠長、深沉
聊城有5000多年的歷史,2500多年的建城史。早在遠古時期,地處黃河下游的聊城境域,就是東夷族群活動的主要地區,而后,逐漸融入華夏部落,東夷文化、中原文化在這里交融。
時光流轉,歲月留痕;千年古城,珠璧交輝。《水滸傳》《老殘游記》《聊齋志異》《馬可·波羅游記》《利瑪竇中國札記》等中外著作中都有關于聊城的描述,武松景陽岡打虎、老殘海源閣借書等典故廣為流傳。這里有歷經滄桑依舊鐵骨錚錚、威嚴矗立的宋代鐵塔,有屹立650年依然神光溢彩、巍峨雄奇的明代建筑光岳樓,也有見證運河繁華、商船云集,令人嘆為觀止的清代古建筑群山陜會館。400多處文物古跡遍布聊城各處,12項國家級、6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新的生機,雕刻葫蘆、木版年畫、剪紙藝術、麥秸畫等傳統技藝綻放絢麗光彩。阿膠等中醫藥在聊城傳承千年,《本草綱目》對此有專門記載。
文脈傳千載,水脈寫春秋。我們深刻領會和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義、鮮明特質、實踐要求,錨定文化強市目標,把文脈、水脈、人脈、紅色血脈變作生產力,擴圈引流,成功舉辦新青年音樂節、環東昌湖半程馬拉松賽、江北水城龍舟公開賽、“我家門前有條河”“沿著黃河遇見海”等系列文體旅活動,精心打造阿膠、靈芝、桑黃“聊城新三寶”,推進中醫藥文化傳承振興,用“一縷藥香”呵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聊城也因此仿佛在“逆齡生長”,圍爐煮茶、咖啡館、酒吧、漢服旅拍等新業態為古運河添上年輕朝氣,海源閣古籍數字工程讓人“云端”縱閱古今,米市街等老胡同敞開懷抱迎接新友故交。為更好延續文脈生命力,我們堅決扛起賡續文脈的時代擔當,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豐富和拓展文脈如大河般悠長、深沉的意境和內涵,使其更加綿延厚重、生生不息。
民風昂揚,如大河般奔騰、澎湃
聊城鐘靈毓秀,名士輩出。仁愛忠信的齊魯文化和慷慨悲歌的燕趙遺風在這里碰撞,代表農耕文明的黃河文化與代表商業文明的運河文化在這里融合,塑造出聊城人民崇禮尚義的精神特質,更是將對這種特質的尊重和追求轉變為銳意進取、追求美好生活的進取心和行動力。
這里世代傳頌著魯仲連射書救聊、魯義姑義舉退敵等動人故事。司馬遷在《史記》中盛贊:“魯連達士,高才遠致。釋難解紛,辭祿肆志。”關漢卿在元雜劇《蝴蝶夢》有云:“我若學嫉妒的桑新婦,不羞見那魯義姑。”近代以來,這里誕生了“義學正”武訓、抗日名將張自忠等仁人志士,也走出了領導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全國十大杰出檢察官白云、齊魯時代楷模杜立芝等模范人物。
這里既有指引奮進力量的座座“燈塔”,也有屬于每個聊城人的點點“燭火”,全市115萬注冊志愿者、1萬余個志愿者服務組織宛如縷縷微光匯聚成耀眼光芒,彰顯著聊城人的大愛無疆。昂揚的民風如同大河般奔騰、澎湃,滋養著每一位聊城人不斷向上、向善。我們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大力倡樹美德健康新生活,打造“兩河喜鵲”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品牌、“兩河思政”品牌,依靠人民群眾建設道德高地。我們以好作風引領好民風,大力倡樹“提標提速提能力敢闖敢干敢爭先”的工作作風,全面鍛強干部執行力,全市上下鉚足“擼起袖子、甩開膀子”的干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韌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闖勁,以昂揚向上的大河氣魄在全國、全省大局中積極作為、彰顯擔當。
城市蝶變,如大河般秀美、壯闊
聊城因水而生、因湖而美,“城在水中坐,人在畫中游”是這座城市的生動寫照。市區有中國北方最大、面積6.3平方公里的城市湖泊——東昌湖,環抱著面積1平方公里的宋代古城,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體、交相輝映”的獨特風貌。
“南有杭州西子秀,北有水城胭脂美。”東昌湖,又名胭脂湖,引黃河之水以補給。黃河從陽谷、東阿兩縣蜿蜒而過,是聊城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命脈。京杭大運河自陽谷入境,在聊城市流經近百公里,自南向北穿過陽谷、聊城、臨清,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會通河。
“兩河交匯”,是自然與歷史賦予這座城市的寶貴財富。我們深入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加快推動黃河流域綠色生態廊道示范段建設,打造獨具特色的百里生態長廊,創建48條省級美麗幸福河湖,建成人工濕地20余處,黃河沿岸濕地生態系統成為眾多鳥類和其它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構成一幅幅靈動的自然畫卷。我們實施大運河遺產保護和旅游開發融合項目,對大運河聊城段進行保護性開發,建設“兩河明珠”國家文化公園,對古城進行保護性修繕,將歷史古跡與現代元素巧妙融合,形成融觀光、旅游、生態、居住為一體的景觀,打造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聊城樣板。我們大力推動節能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動鋼鐵、焦化產能全部退出,推進煤電節能降碳改造,有序發展光伏、風電、生物質等新能源。全國首家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區域計量測試中心在這里落戶,獲批籌建的國家碳計量中心(山東),成為全國獲批的第3家國家碳計量中心。我國在氣候變化領域成立的第一個多邊合作平臺——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心在這里落地,我們將盡己所能,持續深化與太平洋島國的綠色低碳合作,與他們同守一片天、共護一泓水。
聊城這座藍綠交織的森林城市、水城共融的海綿城市、恬靜愜意的花園城市,正在以黃河般的豪情壯志、運河般的文化特質助力城市內涵式發展,推進富強、創新、開放、美麗、幸福、奮進的“六個新聊城”建設,必將在古今交融中建設得更加秀美、壯闊。
發展日新,如大河般磅礴、豪邁
明清兩代,聊城是運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商賈盛極一時,被譽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大運河不僅繁榮了聊城的文化交流、經濟互動,也塑造了聊城開放包容、多元融合、與時俱進的時代特質。古樸典雅的運河碼頭、錯落有致的古建筑群,以及那些見證了昔日繁華的碑刻與牌坊,在聊城人民的精神世界中烙印下了深刻的文化基因。
而今,受水脈與文脈交織滋養的聊城人民正在以高度的文化自信鍥而不舍地解讀和汲取歷史智慧,明晰發展思路,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昂首闊步前行。我們立足新優勢、把握新機遇,加快構建具有聊城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致力于打造黃河下游先進制造業基地,依托完備扎實的工業基礎,成長起信發集團、東阿阿膠、魯西化工等行業領軍企業,大力推進工業經濟“頭號工程”,深入實施產業鏈“鏈長制”,聚焦12大制造業產業,重點打造有色金屬、綠色化工、新能源、大健康4條標志性產業鏈,開展“一縣一產業”提升行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全力塑強產業主峰,有色金屬、農副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超千億元級,臨清軸承、東昌府軸承保持器等產業集群入選省特色產業集群,新能源汽車、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等產業集群入選山東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產業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綠色化趨勢更加明顯。作為農業大市、“中國蔬菜第一市”,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打造綠色蔬菜、畜禽加工等特色產業集群,建設面向京滬等大城市和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讓“聊·勝一籌!”品牌越來越響亮。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北京積水潭醫院聊城醫院建設項目,培育東阿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園、阿膠小鎮等特色載體,打造智慧健康養老示范基地。
知所從來,明所將往。踏上新征程,講好黃河運河故事,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智慧,助力聊城邁向更好的“詩和遠方”。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當好排頭兵”的新要求,既著眼長遠發展大計,針對聊城改革發展中的瓶頸制約,重點謀劃實施支持新型工業化發展、國資國企、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等重大牽引性集成改革;又立足解決當前問題,推出見效快、惠民生、受歡迎的“小切口”改革,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改革成果。“一把手抓改革”工作機制獲評全省改革品牌,重大項目全周期推進、平原特色鄉村振興、“高效辦成一件事”等一系列改革成果增強了社會活力,激發了澎湃動能。未來的聊城必能在一項項改革之策中積厚成勢,匯聚大河般磅礴之力,持續為高質量發展破難題、增動能,豪邁續寫大河帶來的輝煌。
(作者系山東省聊城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