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踏進先農壇慶成宮的場景,北京市西城區住建委老舊小區綜合整治科副科長倪彪記憶猶新:南院擠滿了幾十戶加蓋的民房,中院部分居民種了菜,西小院蓋了倉庫,東小院的門樓和宮墻被占用。
位于北京中軸線南段的先農壇,毗鄰天壇,是現存規模最大的中國古代皇家祭祀農神之所。
伴隨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先農壇迎來新生。昔日的皇家耤田“一畝三分地”,成為公眾體驗農耕文化的好去處;1500余平方米的辦公建筑被拆除,神倉建筑群完成修繕布展并對公眾開放;慶成宮院落經過騰退、修繕和環境整治,再現恢弘大氣的歷史風貌……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工作時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自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到今年7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北京中軸線逐漸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
這條中軸線,始建于13世紀,形成于16世紀,全長7.8公里,是世界現存最長的城市軸線,被譽為“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
“未來3至5年,先農壇開放面積將由現在的7公頃擴大到20公頃。”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館長薛儉看來,更好的保護利用將真實、完整展現先農壇古建筑群,更好地傳承先農壇的文化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
不只是先農壇,鐘鼓樓、社稷壇、太廟、天壇……北京中軸線兩側,百余項文物保護工程在近幾年相繼展開。
一幅三維數字地圖,見證北京中軸線保護的工作精細度。
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內,221個文物保護單位、33個歷史文化街區、1000多條胡同、8000多棵古樹名木,通過一塊大屏幕盡收眼底。
“這是國內首個應用三維數字孿生技術搭建的遺產監測平臺。”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金錫彬介紹。輕點圖標,就能看到中軸線上15處遺產構成要素的文物本體、周邊自然環境、遺產區實時游客數量等信息。
一個微信小程序,記錄北京中軸線保護的公眾參與度。
“古建筑狀態很好!”說話間,平臺接收到一條巡檢信息——一名10歲的小女孩在故宮太和殿附近拍下照片,并附上文字。
這是“云上中軸”微信小程序中的“數字打更人”功能。利用北京中軸線兩側的界樁點位,通過掃碼隨手拍,記錄文物古建的保護狀態。市民游客,男女老幼,每個人都能成為北京中軸線的守護者。項目自2023年上線以來,已收到9萬余張巡檢照片。
持續加強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利用工作,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
鼓樓一層7個券洞恢復歷史原貌,以“時間的故事”為題的數字沉浸展亮相。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推出的天宮藻井冰箱貼,設計精巧、工藝精美,銷售火熱、供不應求。
與歷史文化遺產為鄰,北京老城街坊們的家園越發美麗。從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到有序推進申請式退租、胡同微更新計劃,北京老城的街巷肌理得到更好保護。
“胡同敞亮了,出門遛彎兒處處是美景,這日子愜意。”在鐘鼓樓附近生活了大半輩子,年近七旬的市民范來友今年成為首批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監督員,“我不但要當好監督員,還要當好宣傳員,把中軸線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北端,鐘鼓樓南北縱置,暮鼓晨鐘鏤刻古人的時間秩序;南端,永定門巍峨聳立,寄托“國泰民安、永遠安定”的美好愿望。歷經7個多世紀的積淀,今天的北京中軸線,輝映著古都的歷史與新韻,向世人展示出中華文明的無限魅力。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主任張立新表示:“我們將在北京中軸線遺產的保護管理、監測預警、價值闡釋、展覽展示等方面持續發力,鍥而不舍推動北京老城整體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