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是改革開放取得的重大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的新形勢新要求,圍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刻回答了新時代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市場經濟的理論,為新時代新征程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深化對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關系的認識
習近平經濟思想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關系的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經濟發展獲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我們既發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們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大前提下發展市場經濟,什么時候都不能忘了“社會主義”這個定語。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概括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們黨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的重要理論探索。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經濟制度體系中具有基礎性決定性地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規定了我國經濟關系的基本原則。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納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豐富和拓展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
深化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認識
習近平經濟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了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認識。
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一直在根據實踐拓展和認識深化尋找對政府和市場關系新的科學定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上升為“決定性作用”,發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持續深化。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新成果,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就政府和市場關系問題作出系統深刻的闡發,強調“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的”“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提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這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理論支撐。在實踐中,我們黨在構建更高水平的有效市場的同時,著力構建更高水平的有為政府。
習近平經濟思想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深刻闡述,在理論上實現了對西方主流經濟學關于市場和政府關系認知的超越,在實踐上實現了對西方經濟發展模式的超越,在克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弊端的同時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為破解政府和市場關系這道經濟學上的世界性難題提供了中國智慧。
深化對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的認識
習近平經濟思想創造性地對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作出新闡述,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的認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創新發展,強調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明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國有企業的重要支柱作用,決定了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是同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必然選擇,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題中應有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要求“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這一系列重要論述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經濟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體現了對非公有制經濟功能定位的新認識,為處理好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關系提供了科學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各種所有制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這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認識
習近平經濟思想創造性地提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認識,進一步豐富了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內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對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作出部署,強調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等。這一系列重要論述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重要理論成果,為夯實市場經濟基礎性制度提供了指南。同時闡明,社會主義國家不但可以運用市場機制,而且能夠探索更加高效的市場機制,達到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目的。
深化對生產要素內涵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生產要素變化趨勢,創造性地把數據納入生產要素,指出“要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把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對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作出部署。這一系列重要論述豐富了生產要素的內涵,為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提供了支撐。
拓寬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理論視野。習近平總書記從大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要求出發,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作出重要論述,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深刻闡明了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大意義,為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更好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激發內需潛力提供了理論指導。
豐富和發展經濟體制改革的方法論
習近平經濟思想系統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策略方法,豐富和發展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方法論。
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重大創新,需要在實踐中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立足新時代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實踐,提出一系列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策略方法。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習近平經濟思想注重處理好“穩”和“進”、“立”和“破”的關系,強調必須堅持穩中求進,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要把握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后破、穩扎穩打,有力確保經濟體制改革平穩有序推進。
堅持系統觀念。系統觀念是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習近平經濟思想強調必須從系統論出發優化經濟治理方式,加強全局觀念,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要求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堅持問題導向。習近平總書記以強烈的問題意識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強調“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其實就是貫徹了問題導向”,指出“這些問題不解決好,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難以形成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在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和完善的。
堅持辯證法、兩點論。習近平總書記用全面的、辯證的觀點分析和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各個方面,強調“繼續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上下功夫,把兩方面優勢都發揮好”“‘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為處理一系列重要關系提供了方法指引。
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相輔相成、相伴而生”,為確保經濟體制改革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提供了科學的工作方法。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必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據,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
(執筆人:王 蘊 于 暢 毛科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