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以中國為研究對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學是歷史中國之學,也是當代中國之學。”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國際社會不斷形成認識和研究中國的熱潮。不斷推進世界中國學研究,需要全世界的中國學研究者以宏闊視野和發展眼光不斷深化研究,持續推出高質量研究成果,向世界更好呈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更好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世界中國學研究。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要鼓勵哲學社會科學機構參與和設立國際性學術組織,支持和鼓勵建立海外中國學術研究中心,支持國外學會、基金會研究中國問題,加強國內外智庫交流,推動海外中國學研究”。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北京語言大學承辦的第三屆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暨首屆世界漢學家大會的賀信中指出:“希望各國漢學家作為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為溝通中外文化、增進理解友誼合作作出更加積極的努力。”202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的賀信中指出:“希望各國專家學者當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秉持兼容并蓄、開放包容,不斷推進世界中國學研究,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為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世界中國學研究的高度重視,為人們更好通過中國學研究,在更深層次上理解古代中國、認識現代中國、把握未來中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不斷推進世界中國學研究,對加強全球視野中的跨文化交流、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將產生深遠影響。具體來看,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深化對世界中國學研究的認識。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世界中國學研究的根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世界中國學要深入研究中華文明起源、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等重大問題,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二是中國式現代化是世界中國學研究的重點。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國際社會對當代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世界中國學要在深入研究歷史中國基礎上,更關注當代中國的壯麗氣象,向世界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當前,我們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世界中國學研究要聚焦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中華文明基因,深刻總結其中蘊含的實踐經驗,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方法。三是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是世界中國學研究的旨歸。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世界中國學應更加重視中國與世界對接,把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進行比較研究,在推動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面向未來,我們要主動迎接世界中國學發展的蓬勃之勢,清晰把握學科發展的脈絡和時代定位,促進中外學者的深度交流與合作,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貢獻力量,也為世界更好了解中國提供一個窗口。
完善世界中國學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學的研究方法是一個學科成熟的表現。推動世界中國學研究,要堅定以中國為主體的研究立場。批判性汲取域外相關研究成果,以中外學問的相互砥礪形成正確學術導向,推進學術話語體系完善與中國國家形象建構。要整合歷史和當代兩個維度的研究。歷史維度要求研究者深入挖掘中華文明的歷史根源,理解其演變邏輯與文化精髓;當代維度則強調對當代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方面的全面考察,把握其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同時,要把歷史和當代兩個維度有機統一起來,加強對中國整體、綜合、長時段、寬視野的研究。要加強跨學科研究。因研究對象的拓展和豐富,世界中國學正逐漸發展成為匯集歷史學、文學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性交叉學科與研究領域。我們要適應學科交融的內在要求,不斷打破學科藩籬,利用跨學科、跨文化甚至跨媒介的視角與方法,實現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
培養世界中國學研究的人才。學科的持續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辛勤耕耘的學者。培養世界中國學研究的人才,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提升來華留學生培養的層次。目前面向外國留學生的教育項目,大多側重于語言學習或相對淺表性歷史文化知識的介紹。應依托相關高校力量,提升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層次水平,增加中國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華文明特色等方面的教學內容,提升其研究能力和水平。此外,要重視我國研究人才培養。通過學科專業交叉復合,培養既諳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精通外語,既具備跨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能力,又具備較強研究能力的新型高端人才,引領其參與世界范圍內的學術對話。
健全世界中國學的溝通網絡。高效、穩定的對話機制有利于推動不同國別及領域的學者之間、學者與研究機構之間形成良好有效的互動,為學科發展帶來生機和活力。健全世界中國學的溝通網絡,一要拓展國際人文交流形式。在舉辦學術論壇、專題研討等傳統方式基礎上,深化優化研習、研修等長期性交流方式,鼓勵全世界的中國學研究者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共同參與研究、共享研究成果、共同推動學術進步。二要利用數字化手段搭建平臺。通過世界中國學學術網絡平臺及時發布最新研究動態,實現世界中國學研究專家數據共享、信息互通。三要創新國際傳播路徑。鼓勵海外學者來華進行“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等寫作、出版活動,對中華文化和中國國情進行深入研究,向國際讀者客觀介紹中國;加強中華傳世經典、現當代優秀作品、學術理論成果等著作的翻譯與出版,切實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作者為北京語言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