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特色產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特征、挑戰與對策

【摘要】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支持打造鄉土特色品牌,是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內容。我國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優美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民俗文化等,在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當前,我國各類特色農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呈現“百花齊放”的發展態勢,彰顯強勁動能。但仍尚未形成產業化生產格局和產業集群,面臨產業布局較為分散、產業鏈條尚不健全、價值分配較為不均、品牌特色不足、產品宣傳不夠等挑戰。應著力制定跨縣市的區域產業發展規劃、協同推進產業鏈融合發展、提升農民能力與組織化程度、努力打造優質農產品,推動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為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更大力量。

【關鍵詞】農業強國 鄉村全面振興 鄉村產業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支持打造鄉土特色品牌”,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鄉村產業振興重要性的深刻認識及堅定的發展決心。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做好“土特產”文章,是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內容。我國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優美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民俗文化等,在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因此,有必要研究梳理我國特色農產品發展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產業化和集群式發展的策略,以期為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參考,為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更大力量。

我國特色農產品發展形勢與特征

黨的二十大以來,我國全面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將“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作為黨政工作的重點,堅定不移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在此過程中,特色農業產業作為鄉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一系列支持性政策的出臺,給予優勢區域的優勢產業發展補貼扶持,為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各地依托本土自然資源稟賦,積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價值的農產品品牌,各類特色農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呈現“百花齊放”的發展態勢。在此背景下,我國特色農產品發展呈現出以下形勢與特征:

首先,“土特產”初具規模,產量穩步增長。產量和規模是衡量產業發展的重要指標,各類“土特產”的規模和產量均穩步增長。各級政府因地制宜選擇產業,借助科技和政策雙輪驅動,不斷改善“土特產”生產條件,夯實產業基礎。例如,福建省作為我國茶葉最大產區和茶文化的發源地,擁有武夷巖茶、永泰綠茶、永福高山茶、福鼎白茶、詔安八仙茶等多類地理標志茶產品。據統計,福建省茶葉種植面積從2018年的210.89千公頃增長到2022年的241千公頃,產量增加了10.25萬噸。再比如,江西贛州被譽為“世界橙鄉”,臍橙產業是其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贛州臍橙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實現了大幅增長,從2018年的104千公頃擴大到2022年的126千公頃,產量增加了42萬噸。總之,我國“土特產”已初具規模,覆蓋范圍廣、種類繁多,特色農產品數量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

其次,特色農產品品類豐富,品牌價值提升。我國特色農產品品類不斷增加,形成稻米、油料、果蔬、畜牧、水產、茶葉、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產業體系以及手工藝品加工體系,品牌價值逐漸提升。一方面,品牌種類不斷增加。據統計,截至2022年底,全國綠色有機地標生產主體超過3萬家,涉及產品總數達到6.4萬個,比如漳州蘆柑、寧夏枸杞、碭山酥梨、煙臺蘋果等。其中,綠色食品企業25928家、涉及產品55482個,農業系統有機農產品獲證單位1318家、涉及產品4772個。另一方面,品牌價值逐漸提升。品牌價值是衡量特色農產品市場地位的重要指標,加強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建設意味著高附加值、高利潤率和高市場占有率。例如,2024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顯示,贛南臍橙以品牌價值691.40億元位列地理標志區域品牌第五,連續十年位居該組水果類第一。多地深入實施商標品牌惠農戰略,扶持了一批優質地理標志品牌,積極打造區域品牌。這些舉措不僅推動特色農產品質量的有效提升,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還促進了地方特色產業的持續發展,助農惠農作用日益顯著。

再次,經營主體日益多樣化和專業化,組織化程度不斷提升。2022年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的通知》,提出要加快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隨后,各地全力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和培增計劃,經營主體日益多樣,組織化程度不斷提升。一方面,農業企業的經營范圍不斷拓展。據統計,全國累計培育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超過9.1萬家,培育全產業鏈產值超10億元的強鎮超390個,培育鄉村特色產業專業村鎮4068個,實現總產值9000多億元。例如,作為“中國石榴之鄉”的山東省棗莊市建成了國內唯一的石榴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擁有全國連片種植面積最大的石榴園,通過“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經營模式,培育產業集群。另一方面,農民合作組織的服務內容不斷豐富。我國已經培育了一批管理高效、服務配套且涵蓋特色種養業的農民合作組織。

最后,特色農產品業態多樣,產業深度融合。為了進一步提升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各地深入挖掘特色農產品的多樣價值和多種功能,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拓展產業鏈。一方面,進行橫向融合,豐富產業業態。以“土特產”為核心,向鄉村旅游、康養、餐飲等產業拓展融合,發展“土特產+旅游”“土特產+康養”“土特產+文化”等新業態。依托區域內民宿、露營地等休閑旅游場所,銷售基于本地鄉村“土特產”開發的伴手禮,實現特色農產品與關聯產業的互促互進。通過建設一批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拓展產業創新空間,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另一方面,進行縱向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根據消費者需求,沿著“土特產”產業鏈開發鄉村精深加工產品或相關衍生產品。以浙江省鸕鳥蜜梨為例,鸕鳥鎮不僅積極推廣蜜梨種植,還在此基礎上打造“梨小六”“小梨君”“鰲梨給”等品牌,推出系列文創周邊產品。同時,鸕鳥蜜梨還與“小熱昏”非遺文化相結合,開發出鸕鳥梨膏糖系列產品。可見,特色農產品不僅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價值,也蘊含人文、情感、文旅等價值。因此,應充分挖掘特色農產品的多樣價值,拓展產業發展路徑和方式,實現助農增收和鄉村全面振興。

我國特色農產品發展面臨的現實挑戰

第一,產業布局較為分散。目前,我國特色農產品在產業空間布局上仍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和清晰性。一方面,產業缺乏跨縣市區域的整體規劃與布局。特色農產品多以縣市地域來制定發展規劃,難以形成產業化和產業集群的生產規模。另一方面,產業集約化水平有待提高。各縣市獨立制定其特色農產品發展規劃,各類產業在地理分布上較為分散,呈現多點開花、多中心的特征。

第二,產業鏈條尚不健全。我國特色農產品發展仍存在產業鏈條開發不足、產品附加值不高等問題。首先,產業鏈條較短。我國多數特色農產品仍停留在初級生產環節,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生產到流通環節的產業鏈條尚未完全構建起來。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缺乏緊密的聯系和協作,導致產業鏈發展容易出現較為明顯的脫節現象。其次,價值提升不夠。以加工環節為例,多數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呈現作坊式、分散型、粗加工的特點,技術水平和集約化程度較低,產品損耗較大,加工成本較高,難以形成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中堅力量,不利于特色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比如,一些“土特產”仍停留在賣“原字號”“初字號”階段,產品種類較為單一,價值提煉不足,影響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最后,綜合冷鏈流通率偏低。發展特色農產品應打造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形成功能完善、上下游銜接、設施先進、布局合理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體系。然而,目前我國在果蔬、肉類、水產品上的冷鏈流通率仍然較低。

第三,價值分配不均。首先,上中下游利益分配不均。我國提倡特色農業要走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道路,可以建立“公司+農民+基地”“合作社+農民+基地”等各種組織形式。然而,由于組織化程度不高、利益分配機制尚需完善等原因,導致農民的利益分配較為不合理。其次,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較為有限。從企業角度來看,多數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土特產”發展的能力較為不足,產加銷一體化的協調機制尚不完善,加工企業與基地農戶的連接表現為季節性產品供銷關系,缺乏穩定的聯結機制,無法形成龍頭企業帶動基地農戶共同發展的良好態勢。最后,產業組織尚不完備。缺乏專門的特色農產品生產組織和服務組織,影響了特色農產品的質量。比如,農民合作社等產業組織存在經營規模較小、生產能力較弱、服務不標準、管理方法不規范等問題,制約了特色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

第四,品牌特色不足。特色農產品發展的核心在于突出“特”,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優”。然而,當前我國特色農產品品牌特色不足的問題仍較為突出。首先,存在產品同質化現象,不同地區、不同品牌的同一產品在質量、功能、外觀包裝和營銷手段等方面雷同。其次,品牌影響力不足。部分區域公用農產品品牌包含各類農產品,缺乏獨特的品牌形象和定位。例如,四川、江西等省份茶葉基地面積較大,但茶葉品牌的宣傳力度較小,導致知名度低于西湖龍井、云南普洱等茶葉品牌,市場占有率偏低。再次,地理標志農產品開發不足。雖然近年來黑龍江、新疆、湖北、陜西、江西等農業大省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數量呈增長趨勢,但與浙江、江蘇等省份相比仍存在差距。最后,品牌市場監管較為不足。部分農產品品牌和質量監管存在漏洞,管理和運行機制尚不完善。例如,一些地區的臍橙運往江西贛州并包裝成贛南臍橙進行銷售,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贛南臍橙的品牌聲譽,還降低了消費者對特色農產品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誠度。

第五,產品宣傳不夠。特色農業產業正處于加速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渡階段,然而,營銷方面存在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首先,產品營銷仍以當地市場為主。盡管特色農產品品質優良、口味獨特,但宣傳力度較為不足,容易出現“酒香巷深人不識”的窘境。受眾面較窄、市場范圍較為有限,使得這些產品難以走出當地市場并拓展更廣闊的市場空間。例如,遂川狗牯腦茶、井岡山紅米等特色農產品沒有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和革命老區的宣傳作用。其次,產品宣傳投入力度不夠。受市、區縣財政實力及政策傾向影響,一些地方對特色農產品的宣傳投入力度不夠。此外,有關特色農產品項目啟動資金、品牌建設、稅收優惠等方面的政策也較少,使得一些特色農產品難以獲得足夠的支持和扶持。最后,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和團隊。當前,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推動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然而,部分地區仍缺乏精準對接電商產業的專業人才團隊,導致一些特色農產品的推廣和銷售存在困難。對此,應引進高質量的營銷團隊建立電商產業鏈,以促進特色農產品的傳播和推廣。

促進特色農產品產業化和集群式發展的對策建議

特色農產品承載著鄉村全面振興的夢想與希望。因此,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逐步構建起與高質量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現代化鄉村產業集群和產業體系,為實現農業強國目標提供堅實支撐。

第一,制定跨行政區域的產業發展規劃。基于各類特色農產品生產所需的水土資源、氣候條件以及適宜地區的空間分布特征,結合產業集聚理論,應分類制定特色農產品跨縣市的產業發展規劃。一是從省級層面出發,分類或分產品制定特色農業產業的空間布局和發展規劃。包括編制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制定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等特色產業實施方案,旨在優化特色農業產業空間布局,拓展區域發展空間,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根據產業發展基礎,加強省級部門對特色農業產業的統籌指導,強化戰略統籌、要素配置、政策支持等,形成省市聯動、部門協同的工作合力。二是從地方層面出發,構筑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立足區域比較優勢,突出區域功能定位,進一步明確各區域發展戰略、總體目標、重點任務和實現路徑,加大對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等建設的支持力度。考慮各區域發展的差異性和特殊性,推動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體系建設,構建多產業發展格局,優化不同區域的特色產業布局。

第二,協同推進產業鏈融合發展。產業協同發展是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是補齊產業集群短板、延長產業鏈條。創建區域性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引導社會資本向特色農產品領域集中,統籌布局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各級政府應給予政策傾斜和正確引導,大力支持不同類型經營主體的發展,鼓勵開發特色農產品的不同功能,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集群發展水平。可以將過去“原汁原味”的“土特產”升級為鏈條更完整、業態更豐富的“多汁多味”的產品,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二是完善產業鏈中各主體的利益協調機制。完善特色農產品合作主體間的分工協作機制,對于小農戶等群體,在保證特色農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入股等形式參與到全產業鏈中,真正形成利益共同體。同時,可以通過合理的契約安排,建立除合同訂單之外更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模式。三是通過財稅與金融支持促進產業鏈融合發展。一方面,應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經營主體在購買農機、農產品加工設備、建設農業設施等方面的補貼力度,適當減少特色農產品在各項流通環節中的收費,幫助擴大生產規模。另一方面,應積極推動特色農產品專項信貸,并鼓勵民間農業信貸發展,撬動更多資本投資特色農產品產業鏈主體。四是加強冷鏈物流設施供給。應推動郵政、供銷社、物流企業及涉農電商企業的自營物流網點向特色農產品主產區延伸,加快建設具備冷鏈倉儲與配送功能的快件處理中心。以多式聯運、集約發展為導向,突出重點領域,加強薄弱環節,優化布局結構,提升保障能力,努力實現基礎設施能力的適度超前配置,尤其是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加快構建互聯互通、管理協同、安全高效的現代農業物流體系。

第三,提升農民能力與組織化程度。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各類產業組織在市場機制下規范發展,打造特色農產品發展服務體系。一是實施生產能力提升工程。通過加大良種推廣力度、加大良法應用力度、強化項目示范帶動、強化科技隊伍建設、強化病蟲害監測防控、強化農業防災減災、提高農機應用水平等措施,推動農業生產水平穩步提升,增強特色農產品供給能力。二是建立農民產銷培訓班,提升農民生產經營能力。可以根據本地發展特色農產品的具體需求,建立農民產銷培訓班,統籌培訓項目資金、制定培訓計劃、下達培訓任務、制定考核標準等。暢通溝通渠道,向農民提供跟進生產全程的咨詢服務,解決生產中的實際難題,幫助農民轉變觀念,大幅提高農民的種養水平。三是提高農民的組織化水平,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方面,可以借鑒其他行業經驗,建立特色農產品發展委員會等多級專業組織,為特色農產品發展提供創新研發、評估監測、政策咨詢等專業服務。另一方面,可以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社會組織,將其吸引到實力較為突出的特色農產品經營企業中,使其學習到先進組織的生產管理技術。同時,提高社會組織的為農服務水平,有效統籌為農服務資源。

第四,發揮產品核心優勢,打造優質農產品。發揮產品核心優勢是發展特色農產品的基礎。一是做好“特”字文章。發展特色農業產業要堅持做好“特”字文章,重在明晰地方特色、突出地方優勢、體現鄉土情和文化情。既要立足本地自然資源稟賦,也要凸顯內在情感內涵和文化內涵,因地制宜打造產品新亮點。二是找準優質產品。應加快全域性、全品類特色農產品的培育,找準優勢產業,建立高質量、高品質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與產業體系。可以建立各區域的優勢特色農產品目錄,借助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機遇,將不起眼的“土疙瘩”變為受市場歡迎的“香餑餑”,帶動廣大農民增收。三是擦亮特色招牌。結合產業優勢、地域文化、特色產業等元素,摒棄生搬硬套的規劃模式,建立主導品牌和特色品牌,打造不同的形象定位。可以在“一村一品”的基礎上,貫徹“一村一策”的行動理念,擦亮特色招牌。同時,培育高質量的地方特色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度。可以建立省級品牌管理目錄,將特色農產品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和區域公用品牌分類管理,注重品牌的差異化,避免惡性競爭。此外,強化品牌宣傳和監督,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打通國內國際市場,鼓勵和支持更多的特色農產品走出國門,提升市場認可度和知名度。

第五,加大宣傳力度,拓展營銷市場。一是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的宣傳投入力度。可以通過廣告、農展館、公關活動等形式,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的宣傳力度,讓消費者可以多渠道地了解并熟悉特色農產品品牌。既能提高產品銷量,又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二是培養宣傳隊伍與人才。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的關鍵在于人才。各級政府應出臺并落實能夠引進并留住人才的政策,鼓勵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等專業人才加入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隊伍,以各種形式幫助特色農產品經營主體進行品牌運營。同時,地方政府、院校和大型電商平臺要做好電商人才的孵化工作,可以通過“培養+幫扶”的方式培養本地電商營銷人才隊伍。可以對“新農人”進行電子商務等技能的培訓,政府牽頭幫扶組建專業的直播電商運營、推廣團隊,壯大特色農產品電商營銷隊伍。三是利用數字技術促進相關平臺新業態發展,拓展營銷市場。數字農業是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各地應及時制定數字化轉型戰略,全面深化改革,創新特色農產品運營管理,積極探索特色農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可以依托農村電商、網絡直播等互聯網平臺,打造“數字+特色農產品”的精準化經營模式和“產銷一體”的特色農產品運營基地。同時,可以鼓勵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等生產經營主體借助信息技術,使特色農產品搭上數字技術的快車道,增加產品的營銷渠道,進而提高特色農產品的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綜上所述,特色農產品發展在鄉村產業振興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推動特色農產品產業化和集群式發展,不僅能夠有效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民俗文化,還能夠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制定跨行政區域的產業發展規劃,協同推進產業鏈融合發展,提升農民的能力與組織化程度,發揮產品核心優勢并加大宣傳力度,是推動特色農產品產業化和集群式發展的關鍵路徑。未來,隨著政策的深入實施和市場的不斷拓展,我國特色農業產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作者分別為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現代農業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江西農業大學“三農”問題研究中心/江西省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教授)

【注: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鄉村振興進程中的農村經濟轉型的路徑與規律研究”(項目編號:71934003)和江西省社會科學重大項目“做好‘土特產’文章促進江西農業強省建設”(項目編號:23ZK07)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求是》,2023年第6期。

②熊易寒:《農業強國與鄉村振興的相互關系與協同推進》,《人民論壇》,2023年第4期。

③葉露露:《數商興農視域下金華農產品品牌高質量發展對策與路徑研究》,《商業觀察》,2023年第31期。

④丁樂坤:《地理標志農產品“香”在哪》,《農民日報》,2023年7月20日。

⑤王軍永、劉霞、張壽文、劉紅寧:《江西省中藥材產業發展存在問題與對策》,《鄉村科技》,2022年第11期。

⑥王定祥、彭政欽、李伶俐:《中國數字經濟與農業融合發展水平測度與評價》,《中國農村經濟》,2023年第6期。

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中國政府網,2024年2月3日。

責編/孫渴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謝帥]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