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毋庸置疑,全面提升社區治理品質是實現增進人民福祉、提高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抓手。加強社會治理和社區服務,不僅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的領會和踐行,更是對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視和滿足。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不僅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更是精神生活的第一環境。作為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關鍵的“最后一百米”。城鄉社區治理(以下簡稱社區治理)作為基層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國家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更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環節。
黨建引領,構建社區治理新格局
新時代,群眾對社區工作和服務的認可度、參與度、獲得感和滿意度等方面有更高要求。眾所周知,社區工作存在多樣性、復雜性和特殊性的客觀實際。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要夯實基層黨建在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的關鍵作用,創新黨建引領新模式,構建社區治理新格局。通過黨建創新實現社區工作機制的完善和優化,有效推動社區工作的系統化、專業化、標準化。通過黨建引領開辦各類群眾喜聞樂見的社區服務與活動,促進居民之間的情感與精神鏈接,提高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服務先行,打造社區治理新局面
社區服務存在多樣性、反復性和復雜性,如何可以迅速提升社區生活品質,迅速開創社區治理新局面?答案就是想群眾之想,急群眾之急,重點關注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比如在未成年人成長教育方面,可以探索以家庭建設、家庭教育指導等服務內容為重點的服務模式,對具有普遍性、廣泛性和急迫性的教育問題給予系統支持。加強社區教育服務可以提升社區服務品質,促進社區治理的高質量發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大限度滿足家庭建設尤其是兒童成長的實際需要,全面提升社區服務水平。
機制創新,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
社區治理工作機制的完善與創新是提高社區服務品質的前提,有助于推進社區服務的標準化、專業化建設,確保服務的專業度和穩定性。設立專門機構負責協調各方資源和落實社區服務。積極探索政府職能的延伸和市場機制的結合,成立相關部門,負責具體實驗點建設推進。鏈接并整合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等各類資源,強化社區教育的重要價值;定期對社區服務進行評估和調整,根據居民需求和反饋,不斷優化創新服務模式、策略和內容;建立完善的選拔考核評估機制,構建完善的社區服務人才甄選和培養機制。
作者單位: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社會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