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全球觀察 > 正文

以更大力度改革創新加快綠色轉型

作者:劉世錦(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核心觀點

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根本上靠的是全面系統的“換技術”。新技術的研發需要投資,進而帶動增長,推動創新,這是發生變化的深層次邏輯。創新及其帶動的低碳綠色產業發展,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治本之策,是處理各種矛盾、理順復雜關系的關鍵所在。

與十年、二十年前相比,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并不僅僅是坐而論道,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數以萬億計的研發和產業投資已經投入,如果長期目標動搖或后退甚至放棄,所涉及的不僅是理念和價值觀問題,更是巨大的利益問題。

雙碳目標拉動創新和新增長動能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健全碳市場交易制度、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制度,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近四年前,習近平主席提出碳達峰與碳中和(簡稱“雙碳”)目標。這一目標的提出,使中國發生了超乎預期的變化。回溯四年前,提及“碳中和”,鮮有人能闡述其內涵。時至今日,若仍對碳中和陌生,則無疑已落伍,已出現了大量專家或自稱為“碳中和專家”的人士。

尤為重要的是,中國不僅在口頭上倡導,更在行動上全力以赴。一系列創新驅動的低碳綠色產業迅速崛起。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者和消費者,在可再生能源累計裝機容量、設備制造、綠色投資和市場發展等方面都處于世界前列。過去幾年中國清潔能源投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多年來,中國在風、光、水電、生物質發電等方面位居世界第一。在可再生能源的關鍵零部件生產領域,中國全球市場占有率普遍超過70%。尤為突出的是“新三樣”,去年其出口總額突破了1萬億元人民幣,這在三年前是難以想象的。

更為關鍵的是人們觀念上的深刻轉變。過去的長時間內,人們把環保、減碳與增長看成相互掣肘甚至抵消的關系,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而現在已經轉變為相互促進和共贏的關系。

其中的關鍵變量是創新。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根本上靠的是全面系統的“換技術”。新技術的研發需要投資,進而帶動增長,推動創新,這是發生變化的深層次邏輯。創新及其帶動的低碳綠色產業發展,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治本之策,是處理各種矛盾、理順復雜關系的關鍵所在。

其中有兩個重要概念,分別是內生性綠色技術和修補性治理技術。修補性治理技術,是指在維持已有技術體系的前提下所采取的補救辦法,特征是“先排放、后治理”。

而內生性綠色技術,是指運用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與原有的高碳基準生產方式相比,在獲取相同產出的情況下,可大幅度減少碳排放量。例如,每千瓦時發電,碳排放燃煤為1000克,光伏為30克,風能為10克;如果由燃煤發電改為光伏或風能發電,碳排放量分別減少970克或990克,也就是用3%或1%的碳排放量發出同樣數量的電,這就是內生的綠色技術。

目前,傳統燃煤發電技術體系下,前期采用節煤技術,以后采用碳捕捉、碳封存等技術,都屬于修補性治理技術,成本難以降低。光伏、風電等碳排放很少,屬于內生性綠色技術,降碳成本很低,接近于零。

綠色轉型初期,光伏、風電等生產成本高、降碳成本低,綜合成本較高,形成“綠色溢價”。傳統燃煤發電生產成本低、降碳成本高,綜合成本具有優勢。

綠色技術創新展開并加速后,出現超出預期的新格局。在2010年至2020年期間,太陽能光伏的成本下降了近90%,陸上風電降低了近70%,海上風電下降近60%。目前,風光發電成本已經接近或低于燃煤發電,加上降碳成本,已具明顯競爭優勢。

內生性低碳綠色技術具有一定的優勢,技術進步速度快、潛力大,規模效應帶動成本降幅明顯,產業鏈和其他配套條件較好,有較強的韌性和抗沖擊性。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為創新主體,創新活力強,反應速度快。例如,中國新能源產業各板塊出貨量排名前十的企業,基本都是民營企業。

過去幾年我國在綠色轉型中出現的具有長遠意義的變化是,由以往固守原有技術和生產體系的節能減排,轉向更多依靠全面拓展新技術和生產體系的創新,或者說,由修補性治理技術轉向內生性綠色技術,由“先排放、后治理”轉向低碳綠色的技術和生產體系。

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要重視識別并區分修補性治理技術和內生性綠色技術,防止“假轉型”;更多地支持內生性綠色技術,有利于實質性促進創新,防控風險,降低成本,加快綠色轉型進程。

堅持雙碳目標穩定長期預期不動搖

去年12月召開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首次提出了“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目標。今年是全球大選年,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有可能帶來沖擊性和一定的不確定性。目標決定預期,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巨大的外部性,目標的確定性更為關鍵。如果既定的目標有所搖擺、后退,很多正在做的事情很可能停下來,甚至前功盡棄。

與十年、二十年前相比,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并不僅僅是坐而論道,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數以萬億計的研發和產業投資已經投入,如果長期目標動搖或后退甚至放棄,所涉及的不僅是理念和價值觀問題,更是巨大的利益問題。

目標動搖或者后退,是相當多國家乃至全球經濟前進還是后退甚至陷入危機的問題。談論氣候變化和碳中和,風平浪靜時容易,遇到困難和風險挑戰時,才真正考驗人們的決心和信心。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必須要有戰略定力,動搖和后退是沒有出路的。

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提出的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產能增長兩倍、能效提高一倍的目標,有實現可能性。今年4月,中國新能源汽車零售和批發滲透率均超過50%,今年7月,月度滲透率超過了50%。

實際上,政府有關部門提過2035年實現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50%的目標,現在提前11年實現了政府提出的目標。是否可以說相關部門設定的目標過于保守呢?實則不然。當時他們提出該目標時,大家感覺這一目標有一定的超前性。事實上,投身于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企業家,在起步之初,也難以想象會達到現在的發展水準。一旦進入創新軌道,很多發展是可能超出預期的。

中國應當積極響應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提出的目標,可再生能源的增長指標應該相應提升,新技術、新產業對原有技術和產業的替代速度應相應加快。這將有利于企業實現規模經濟、降低成本、增加研發投入。

當前,隨著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大量產能投入后,急需迅速擴充規模以實現規模經濟,進而為研發提供更多投資。這個領域的企業無法等待十年、二十年再進行擴張。產業發展到這個程度,必須加速,否則眾多企業將面臨生存危機,難以為繼。我們可以預期,新能源汽車乃至整個低碳綠色產業的增長速度,有可能超過原先的設想,這一可能性是存在的。

全面深化改革和更好更快創新發展

毋庸諱言,新能源發展中面臨著不少問題和挑戰,有些嚴峻而緊迫。如新能源供給不穩定、消納和外送受限、分布式能源上網難、隔墻售電難、市場“內卷”和價格下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沖擊等,這些都是發展中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經驗仍然有效,發展中的問題應該也只能通過進一步的改革開放和更好更快的發展加以解決,慢發展和不發展才是更大的問題。

關于市場“卷”的問題,國際上有人認為中國新能源產業嚴重過剩。如果把“卷”理解為產能過剩,其實市場經濟的特征就是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國際上有些國家一直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同時又認為中國有嚴重的產能過剩,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首先要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同時要回答新能源產業為什么能在中國卷起來。實際上這正是中國的優勢所在,是因為中國有超大規模市場、產業配套條件好、工程化能力強,尤其是有企業家精神和市場活力等。中國企業家至少在新能源領域沒有躺下,而是在奮力競爭,并且走到前列。也就是說,國際上必須承認中國的市場競爭優勢是一個客觀事實。

事實上,大量進入、競爭淘汰、優勢企業脫穎而出、市場份額集中,是市場競爭的正常過程,也是企業競爭優勢形成的必經程序。需要防止或避免政府不當行政干預和某些市場主體不正當競爭對市場秩序的擾亂。

政府應更好地發揮作用,堅持雙碳目標不動搖,適時推出各級政府減碳量化目標;系統搜集并及時發布新能源產業投資、生產、消費等方面的信息,幫助投資者、生產者、消費者做出正確決策。

應深入學習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文件精神,進一步規范市場競爭秩序,防止扭曲要素價格的“筑底”競爭,糾正各種不利于公平競爭的優惠政策。最重要的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形成有利于國內國際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制度環境和政策體系。

[責任編輯:張堯]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