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認識不止 創新不輟——訪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李景源教授

人物簡介:李景源(1945— ),天津寶坻人,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原副會長,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馬克思主義哲學》編寫組首席專家,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哲學、認識論等領域的研究。主要專著有《史前認識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李景源自選集》等。

記者:李教授,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了三點,其中第三點就是堅持守正創新。請您談談在當代中國怎樣進行文化創新。

李景源:對文化建設來說,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文化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第一要提高認識,充分認識和理解文化創新對于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意義。第二要建立良性運行機制,加強政府部門、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各方面的優勢集成,促進科技界、教育界和大眾媒體之間的協作。第三要整合資源, 既要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的鼓勵創新的優秀資源,又要充分吸收國外文化的有益成果。第四要抓住重點,更新觀念,完善制度,打造團隊。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守正創新,通過理論創新不斷推進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為科技創新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圍。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不懈奮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氣。在全社會培育創新意識,倡導創新精神,完善創新機制。要大力倡導敢于創新、勇于競爭和寬容失敗的精神,努力營造鼓勵、支持科技人員創新的有利條件。注重從青少年入手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積極改革教育體制、改進教學方法,鼓勵青少年參加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和社會實踐。大力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促使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互滲透。在全社會廣泛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社會風尚。新聞媒體要大力宣傳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先進事跡,讓優秀科學家也成為人們敬仰的知名人物。

記者:您一直致力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請您談談哲學的作用。

李景源: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每個時代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每個時代的哲學都要關注和思考那個歷史時期重大的命題。哲學、文化和價值觀念等都是具有時代性的。在中國近代,面對深重的民族危機,富有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的進步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救亡圖存的方案。西學東漸給中國帶來了啟蒙理性,這對中國傳統哲學給予釜底抽薪般的沖擊,在它的影響下,不少知識分子對待中國哲學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開始用自由、平等、民主等話語來思考制度設計。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就是這類學者的代表。但是,這些啟蒙話語并沒有抓住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又脫離了廣大民眾,結果不是救亡壓倒了啟蒙,而是啟蒙脫離了救亡。忽視了時代要求的形上思辨,使這些學者的聲音曲高和寡,真正擺脫傳統束縛的是以唯物史觀為核心的歷史理性。社會主義的命運也與哲學息息相關。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認識論、方法論,是社會主義者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邏輯前提、理論根據和方法論工具。社會主義經歷了起伏跌宕的發展歷程,哲學上的是非對錯往往是十分重要的,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原因。不僅如此,哲學還是社會主義理論的靈魂、精髓和核心。一個理論只有達到哲學層面的自覺,它的完整性、體系性才能得以確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在于指導和推動實踐。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推進,習近平總書記科學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行深入分析,堅持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全面把握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提出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堅持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關系的原理考察當代中國的改革發展;等等。這一系列原創性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有力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進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因此,黨員、干部要不斷接受哲學智慧的滋養,特別是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全面提高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記者:請您給我們講一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今中國有哪些指導意義。

李景源: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包含著一系列基本的觀點和方法。它強調世界統一于物質,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原則;事物是普遍聯系、永恒發展的,要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和處理問題,不斷提高系統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戰略思維能力;矛盾運動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要掌握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認識處理問題,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觀點和根本工作路線;價值是人的活動的內在尺度,正確的價值觀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真理與價值的統一是我們實際工作中的基本原則;等等。這些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不僅彼此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邏輯聯系,而且滲透著人民大眾的根本立場,體現著實事求是的根本觀點和方法,它們共同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系。這些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是我們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以及奢靡之風的強大思想武器。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集中體現。在當代中國,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就是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遠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離開現實工作而空談遠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我們的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迷失、信仰動搖,根本的就是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缺鈣”,得了“軟骨病”。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需要我們的黨員、干部學好馬克思主義哲學,既要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扎扎實實做好每一項工作,取得“接力賽”中我們這一棒的優異成績。

記者:您怎樣看待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

李景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這方面的研究在我國源遠流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之一是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主線是唯物史觀的中國化。從哲學上思考中國近百年發展的歷程,唯物史觀的中國化、民族化是一條根本線索。唯物史觀的引進和傳播,是中華民族艱辛探索和歷史選擇的結果。深刻理解長期系統的社會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基礎和源泉。所謂系統的社會實踐,既包括成功的實踐,也包括失敗的實踐;既包括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也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既包括工人運動的實踐,也包括農民運動的實踐。就群眾史觀的確立而言,每一次社會實踐都使人們的認識向唯物史觀前進一步。以現實問題研究帶動基本理論研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基本途徑。以現實問題為中心帶動基本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基本模式。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層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重要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從文化角度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入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是異質文化相融合的過程。兩種文化的結合表現為文化主體的轉變,即較早的一批先進分子都是由傳統文化的信奉者轉變為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傳播者。個體文化觀念的轉變是整個民族文化演變的縮影。創新研究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重要推動力。毛澤東同志曾提出“古今中外法”這種研究方法,即把所研究的問題當作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歷史過程去研究。所謂“古今”,就是歷史的發展;所謂“中外”,就是中國和外國,就是己方和彼方。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也要采用這種全面的歷史方法。首先,要把史與論結合起來;其次,在史的研究中,要把哲學史與文化史、社會史結合起來;再次,要做到上述兩點,就必須在研究范式上把“革命史范式”與“現代化史范式”結合起來。

記者:從唯物史觀角度,您怎樣理解和認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李景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特征和基本規律,具有深厚的哲學底蘊與理論根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闡明了生態要素與生產力的辯證關系,深化了生態文明的社會歷史內涵,“生態文明”這個概念突出強調了自然生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把生態環境納入生產力要素,指明生態生產力構成綠色發展方式的物質前提,還從生產力角度揭示了生態與文明的本質聯系。生態生產力是先于其他生產力并能夠持續存在的生產力,是人類從事循環經濟的自然基礎和載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從價值論的高度揭示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本質聯系,為發展方式變革奠定了哲學基礎。這一理念首先要在價值論層面來把握,是發展觀和價值觀的一場深度革命;同時,還要從價值論上升到生存論層面,作出存在論的理解和解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觀,其核心理念是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這些思想彰顯了我們黨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相互關系的深刻認識,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

記者:對于史前認識您有很深的研究,《史前認識研究》是您的代表作之一,您認為形成中的人類主體認識是沿著什么道路發生、發展的?

李景源:認識的起源問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人類自身的起源問題。人類認識的最初形態是意會認識,然后由意會認識發展到言傳認識。意會認識是一種體感性認識,它是人通過自己的身體的活動而發生的對事物的直覺和整體頓悟,是融知、情、意為一體的混沌認識。無論是人類還是個體,意會認識在時間上都先于言傳認識。我認同皮亞杰的一個觀點:智慧先于語言。人類曾經歷過一個沒有語言(當然是嚴格意義上的語言,即語音的符號系統)而認識和思維的漫長時期,言傳認識實際上是人借助語言而對意會知識的編碼和發送。從邏輯上看,意會認識總是言傳認識的基礎和背景,沒有意會認識,就無法產生也無法領會言傳認識。首先是通過意會能力形成一種整體的意義結構,然后以此為基礎和框架,進而形成言傳認識的方式。而且,嚴格說來,人的認識的整個過程和本質特征都是意會、模擬式的,這是發散式思維的基本因素。從意會認識向言傳認識的過渡,是伴隨著語言的產生過程而實現的。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您認為當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崇高使命是什么?

李景源: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和創新。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建設并對此提出明確要求,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備受鼓舞、倍感責任重大,必須敢于擔當、有所作為。一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為什么人的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性問題。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活動的主體,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有所作為,必須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自覺回答“人民之問”,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深入實踐、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從火熱的社會實踐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中獲取營養、激發靈感,進行創作。二是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時期,中國社會也正處于一個快速發展、全面變革時期,這就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堅定的政治立場,要始終堅持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全面領導,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勇于創新展現學術擔當。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哲學社會科學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擔負起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堅持守正創新、一步一個腳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記者蘇鴻雁)

[責任編輯:宋暢]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