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聚焦人民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優先抓好民生領域各項改革。“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共有46次提到“人民”,凸顯了人民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廣大黨員干部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新征程上不斷譜寫改革為民的嶄新篇章。
在“察民情”中把準改革之要。黨的十八大以來,70多次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和中央深改委會議,2000多個改革方案,一切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旨歸都是為了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成現實。民有所盼,政有所為,無論推進什么領域的改革,無論改革推進到哪個階段,我們黨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廣大黨員干部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俯身傾聽民意、躬身體察民情,加強對重大改革問題的調研,突出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做到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使改革能夠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聚民智”中激發改革之力。“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無論是促發展還是抓改革,我們黨做事的一個指導思想就是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探索起步到浦東開發開放的號角吹響,從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到推廣用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充分證明,改革征程中的每一次突破和蝶變,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當前,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領域的問題和矛盾交織疊加、錯綜復雜,改革任務越是繁重,我們越要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激發參與熱情、暢通參與渠道、健全參與機制,把最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
在“問民效”中檢驗改革成果。人民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動者,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評價者。改革成效,關鍵要看給人民群眾辦成了多少事,解決了多少實際問題,群眾到底認不認可、滿不滿意。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項項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舉措,生動記錄改革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鏗鏘步伐,深刻詮釋“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錨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最現實的利益出發,用好改革落實機制和評價機制,把改革舉措放到實踐中去檢驗,讓基層評判、群眾打分,確保黨的政策主張落地生根、直抵民心。(作者:周宣辛 林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