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源于國慶,國慶喜獲“大慶”。
1959年9月26日,松遼盆地北部的松基三井噴出高產工業油流。新中國成立10周年前夕得到這樣一份特殊的厚禮,新發現的這個油田從此有了與共和國緊緊相依的新名字——“大慶油田”。
65年來,大慶油田伴新中國同行,帶給祖國的是一個又一個驚喜與奇跡。
大慶油田艱苦會戰,實現我國原油基本自給,并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創造了我國原油歷史上最大規模出口,有力支撐國民經濟發展;
大慶油田連續44年占到全國原油產量“半壁江山”,在改革開放高速發展階段,持續“輸血”國家經濟命脈;
大慶油田持續高產穩產,累計生產原油超過25億噸,堅定走在能源革命、綠色發展前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慶的成長和輝煌,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長和輝煌;大慶的探索和成功,體現了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改革開放的探索和成功;大慶的成績和貢獻,已經鐫刻在偉大祖國的歷史豐碑上,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新中國成立75周年,大慶油田發現65周年。這片長期被當作“石油”代名詞的神奇土地——大慶油田,在新時代綻放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誓言映初心
拼!甩掉“貧油”落后帽,爆炸“精神原子彈”
來到大慶,人們會驚訝于現代工業生產與自然生態和諧的完美融合。
無論城市還是田野,星羅棋布點綴著青綠、明黃、橙紅的“抽油機”。地面,是“天然百湖之城”的幸福美景;地下,埋藏著一座24小時不間斷生產的巨大迷宮。那是數萬口油井、數萬口注水井,以及井下價值超過數千億元的現代設備,井與井之間分布著縱橫交錯的鋼鐵管道,總長度可以繞地球赤道三圈。
這里的寬闊道路、橋梁街景、商業樓宇、生產單位,各個地方都能看到充滿大慶油田特色的標語:
“愛國、創業、求實、奉獻。”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干,才是馬列主義;不干,半點馬列主義也沒有。”
“踏著鐵人腳步走,把血加熱再出發!”
這些仿佛帶著石油力量般撲面而來的,不僅僅是一句誓言、一個號召,更是一個時代的見證和印記,背后是新中國石油工業發展之路的無比艱辛,是新中國建設者們超越生死的拼搏奮斗。
1949年,剛剛站起來的中國人民,面對的是一窮二白、千瘡百孔的爛攤子。極其薄弱的石油工業,全國只有8臺舊鉆機,年石油產量僅僅12萬噸,平均到4.6億人手里,每人還不到半兩油。
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實施石油禁運,妄圖扼殺紅色政權,并斷言——紅色中國沒有足夠的燃料,支撐一場哪怕是防御性的現代戰爭。毛主席憂心忡忡地說:“要進行建設,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沒有石油,都轉不動啊!”
因為缺油,首都北京的汽車背上了煤氣包,有的地方汽車甚至燒起了酒精、木炭,一頂“貧油”的帽子,壓得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石油工業部是唯一沒有完成任務的部門。石油職工走在天安門大街上,頭都抬不起來,恨不能用一滴血來換一滴油。
1958年,黨中央審慎決策,將全國石油勘探重點從西部開始向東部經濟、交通發達地區進行戰略性的大轉移,這最終催生了大慶油田的驚世發現。
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充分體現。
力量不足——黨中央只用7天就批準了開展大慶石油會戰的報告,點名8個省市、15個部委全力支持。
缺錢少物——黨中央在計劃外籌措2億元投資、3.8萬噸鋼材和設備救急。
人員不夠——黨中央即刻動員3萬名士兵提前轉業和3000名軍官直接奔赴松遼。
“大慶油田是黨的大慶油田、國家的大慶油田、人民的大慶油田。”無論是經歷過當時盛況的“老會戰”,還是現在身在崗位的石油員工,始終把黨和國家的關懷支持牢牢記在心里。
全國各地沸騰而來的會戰職工,在困難的時間、困難的地點、困難的條件下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石油大會戰。
上面蓋的是天,底下鋪的是草原,被當地人遺棄的牛棚成了會戰隊伍的一等旅館;1960年5月,突破歷史107毫米的降雨量讓沼澤中的生產難上加難;零下40攝氏度的冬季,鉆井泥漿凍硬在工服上,不敲一敲就無法邁步;曾有近5000名會戰職工因缺糧饑餓嚴重浮腫。
面對考驗到底該如何應對,會戰隊伍圍攏在荒原的篝火旁,認真學習毛澤東同志的著作《實踐論》、《矛盾論》。
“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這矛盾,那矛盾,社會主義建設等油用,是最主要的矛盾。”
黨的創新理論成為指導發展和進步的“指路明燈”。“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北風當電扇,大雪當炒面”,“地凍九尺雪成山,石油工人無冬天”,大慶人把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化成了自己的樸素認識,化成了“恨不得一拳砸出一口油井來”的急迫與豪邁。
最突出的代表就是鐵人王進喜。缺裝卸設備,王進喜不等、不靠、不要,帶領1205鉆井隊人拉肩扛,把60噸重的鉆機運到10公里外的井場,創造了石油會戰的第一個奇跡;零下20多度,鑿出冰窟窿,一盆盆、一桶桶,端足了打井用的50多噸水;三天三夜,將38米高22噸重的井架矗立荒原;五天五夜不下“火線”,打出了他們參戰的第一口油井;面對突然發生的井噴,奮不顧身跳進泥漿池保護國家財產。
革命加拼命,有了鋼鐵般信仰的一群人,才會形成鐵人隊伍,才能讓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歷久彌新。和拼了命的鐵人王進喜一樣,一代代大慶人就是想多出一份力、多流一份汗、多干一份活、多采一噸油,不讓國家為石油發愁。
荒原上挺立高聳的鉆塔,像極了新中國的脊梁。
“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會戰的勝利,徹底打破西方妄圖用石油封鎖扼殺新中國的企圖,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隨著“工業學大慶”的號召在全國傳頌;
“寧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讓油田穩產再高產”,年產5000萬噸原油穩產27年,4000萬噸穩產12年,為國民經濟高速增長注入充足“血液”;
“寧肯歷盡千難萬險,也要為祖國獻石油”,曾連續9年位居全國屬地納稅百強企業之首,累計上繳稅費及各種資金3萬多億元……
創業維艱,奮斗以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大慶人爆炸了一顆精神原子彈,給奮進中的共和國一份對凝聚力、創造力的渴望與答案。
潛力何處尋
闖!打破“一杯水”桎梏,挺進資源的“江河湖海”
大慶油田智慧生產指揮中心的屏幕上,兩條持續攀升的曲線特別引人注目。
一條是大慶油田累計產油量曲線,終點指向25.41億噸。這占全國陸上原油總產量的36%;用60噸油罐車裝滿首尾相連,可繞赤道15.6圈。
另一條是2023年,大慶油田仍然保持3000萬噸的原油產量曲線。
一年產油3000萬噸,落到每個小時就是3425噸。
今年,是大慶油田沖鋒原油3000萬噸穩產的第十年。不到大慶油田,就感受不到,當下、現在、今天,實現原油穩產3000萬噸到底有多難。
“我經常講底線思維,在能源問題上就是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危機意識。”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啟迪著大慶人不斷思考、不斷突破。
2021年,大慶油田的原油產量行至歷史的拐點。縱觀世界同類油田的穩產期,一般只有3—5年,最多不會超過12年。大慶油田在經歷了60余年“頂格”狀態的生產后,已經接近現有開發技術的極限。按照原有規劃,這一年“3000萬噸”的任務可以調整到“2”字頭。
產量往上,還是往下?
壓力和挑戰,幾乎是大慶油田從誕生之日起的“伴生詞”。大慶人時刻記著習近平總書記“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的要求,清醒認識到:這責任,那責任,端牢能源飯碗是最大的責任!
資源是大慶人的底氣,也是石油人能源報國的物質基礎。胸懷“國之大者”,就要加大勘探開發力度,讓“家底”更厚、更足。
無論白天還是夜晚,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里總有忙碌的身影。“超越權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是所有科技人員的座右銘。
頁巖油研究部署項目經理部經理張金友和團隊成員對著國外專家“看不上眼”的頁巖大做文章,在只有頭發絲五百分之一的孔隙里,找到了頁巖油,實現了陸相頁巖油從“0”到“1”的突破,首批提交探明儲量12.68億噸。頁巖油產量連續2年的成倍增長,讓人們看到了中國頁巖革命新的曙光。
通過科學再發現、實踐再驅動,大慶人充分證明松遼盆地這個“聚寶盆”里,剩余資源量仍然是“江河湖海”!
如果說頁巖油讓“大慶之下找大慶”充滿希望,那通過再開源、再擴源、再生源,則實現著“大慶之外找大慶”。
50066鉆井隊今年初完成了大慶油田第一口深層煤巖氣風險探井施工。在呼倫貝爾施工時突降暴雪,車輛夾在兩三米高的積雪中,3臺推土機、1臺裝載機每天連續作業18個小時,只能推進2公里,用了一周時間才使進井路暢通。積雪和員工們住的板房房頂平齊,為了能盡快恢復生產,大家一鍬一鍬地挖設備上的積雪,白天晚上連軸轉,整整奮戰11天才恢復正常施工。
這只是大慶油田探索深層煤層氣開發的一個鏡頭。從大慶本土到四川盆地、從南海之濱到新疆戈壁,大慶人足跡遍布祖國各地,用腳步丈量著每一寸土地,在開拓創新中奔赴“江河湖海”,也在開拓創新中“走”出昂揚氣象。大慶油田最近一年的油當量比歷史低點增加了135萬噸,相當于又給國家貢獻一個百萬噸中型油田。
創新增動能
變!讓科創“關鍵變量”轉成“最大增量”,持續注入“源頭活水”
有人說,如果想讀懂大慶石油人的創業史,可以去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走一走;如果想更多地了解大慶油田的未來,那就到大慶油田巖心館看一看。
巖心館旁的大慶油田“三超”文化展廳,與“兩彈一星”紀念館等同步入選全國首批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
一個是浩瀚的太空,一個是神秘的地層,這是中國人對人類兩大未知領域的探索,他們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民族騰飛的堅實基礎。
歲月無語,惟石能言。
展廳內一面558米長的墻上,整整齊齊碼放著從千米地下取出來的常規油、致密油和頁巖油的巖心。石油在地下并不像人們想象的“油湖”、“油海”、“油河”那樣嘩嘩流淌,而是以一種極為復雜和分散的形式存在于地下巖石的孔隙和裂縫當中。
全球圍繞石油的較量,不僅表現在資源多少上,更體現在開發利用水平上。
15年前,習近平同志到大慶油田考察,在勘探開發研究院擺放巖心的展臺前,三次俯身拿起巖心,用放大鏡仔細觀看,詢問含油情況。
“要時不我待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只爭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多年來,大慶科研人員以超前15年研究、超前10年試驗、超前5年配套的“三個超前”研發戰略,做到勘探開發技術“應用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微生物驅油、聚合物驅油、三元復合驅油……一整套自主研發、系統配套、世界領先的陸相油田開發技術,使主力油田采收率不斷攀升,目前已突破54.8%,比國外同類油田高出10—15個百分點,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三次采油生產基地,用事實創造了中國奇跡。
中國式創新,大慶式創造。每一項成果的突破,都緊跟國家的能源戰略安全;每一點“不可能”到“能”的轉變,都是成千上萬次失敗沮喪中的崛起;每一次艱難的跨越,都是科研人員把自己人生坐標與油田命脈的緊密相連。
楊振宇,在研制三元復合驅油國產體系配方的關鍵時刻,將一張中國科學院博士研究生錄取通知書深藏到了患癌生命的盡頭;伍曉林,手握驅油劑核心技術,面對企業“千萬富翁”的許諾,選擇根植大慶油田這片熱土;韓培慧,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時,一句“放不下”,謝絕了導師留美讀博和高額獎學金的挽留……
在采收率研究室,不論年長還是年輕的科研人員,頭發大都花白,為了熱愛的事業,他們給自己留下了這特殊的印記。因為深深懂得肩負使命的偉大意義,就更加心甘情愿奉獻自己的青春熱血,堅守著、傳承著、突破著、超越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是他們最大的光榮、最甜的幸福。
隨著大慶油田“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以技術拓市場、以技術換資源成為油田創新發展的重要趨勢。
大慶三次采油技術,“走出去”的第一站是哈薩克斯坦的一個油田。科研人員李長慶、郭松林、呂昌森的工作地點是只有十幾平方米的鐵皮房,為了達到實驗條件,零下30攝氏度也要敞開窗戶工作;趕上春節,誰也沒想起來“辦年貨”,三個人就“啃”著一根黃瓜過年;條件有限,洗澡過程繁瑣,一個月一次,都是一種奢望。
他們根據當地復雜的地層情況,提出了一套“不走尋常路”的新方案,篩選出大慶研發的兩種“高效堵劑”和“高效驅劑”,現場試驗后,每注入1噸聚合物,實現增油70噸。
憑借過硬技術,大慶油田讓外方從一開始的質疑、不信任到頻頻點贊。
202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提高采收率分委會落戶大慶油田,大慶油田牽頭編制全球范圍內提高采收率技術國際標準規劃,推動中國特色技術轉換為國際標準。
目前,更加前沿的四次采油技術已在大慶油田實現地質認識、驅油機理等多方面突破,正在攻堅微生物降解原油產甲烷等顛覆性技術,建設“地下生物發酵廠”。這項技術一旦成熟,大慶油田將變成萬億方的大氣田。
面對采收率突破80%甚至更高的目標,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慶油田企業首席技術專家程杰成信心十足:“資源有限,科技無限。我們的技術會更加強大,我們的舞臺會更加寬廣。”
博弈新賽道
轉!按下能源革命“加速鍵”,打造發展“新空間”
一座座白色的“大風車”矗立在抽油機形成的“叢林”間,在年均3.8米/秒的風速下,正轉化為清潔電能,源源不斷地輸入電網中。
作為典型的資源型企業,大慶油田新能源全產業鏈發展勢頭正猛,“風光產業”前景無限。
新能源,新賽道,大慶油田是后進入者。多年的管理體制機制帶有濃重的“油味”,從地下掘“黑金”,到追“風”逐“日”,油企存在著眾多的“不適應”。
回答好能源轉型的“必答題”。大慶油田認真思考綠色低碳時代“端牢能源飯碗”的深刻內涵,在“現代能源革命”的棋局中找準自己的位置。2021年,把新能源確定為“發展接續力量”的“主導產業”;2022年,新能源業務正式并入主業發展,從干部到員工形成一個共識——“像抓油氣產量一樣抓新能源”。
中國石油首個水面光伏項目開工時正值冬季,在冰面上完成打樁任務是當時最大的難關。每根樁基有15米長,必須垂直牢牢打進地下,技術負責人童小慶在刺骨的寒風中,臉吹得發紫,布滿血絲。需要破冰涉水時,棉褲更是被冰水浸透凍成“鎧甲”,他和同事們就準備三四條棉褲堅守崗位。51天,6129根方樁全部打完;53天,28812塊光伏組件安裝完成;133天,實現按期并網發電。目前,這個項目年均發電2750萬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2.2萬噸,萬余塊光伏板正向陽而生。
當前,大慶油田新能源發展“日新月異”:
在喇嘛甸油田低碳示范區,員工們正鉚足勁高效建設。這是一個集“風、光、熱、儲、氫”多能互補及“源、網、荷、儲”一體化的綜合示范園區。一期工程可實現年發電5.78億千瓦時、節約天然氣2474萬立方米,清潔替代率達到56%以上。
在大慶油田林甸160萬千瓦風光發電項目現場,勞動競賽正如火如荼進行。今年上半年,這個中國石油裝機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重點工程開工,為百年油田建設增加“含新量”、“含綠量”,并成為推動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大慶油田新能源累計發電量已經達到7.45億千瓦時,大慶人綠色減碳的眼光放得很早、很遠,特色技術也是不斷創新。
把二氧化碳收集起來,埋進地下油層,巖層孔隙中的原油被“擠”出來,二氧化碳完成驅油的使命,同時,它也被永久留在地下。
從2013年至今,大慶油田已累計捕集二氧化碳超120萬噸,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相當于1000余萬棵樹木20年的碳匯儲量,相當于340多萬人一年呼出的二氧化碳量。
大慶油田不只關注于做“捕碳”高手,2023年完成了全國首單液體二氧化碳線上現貨交易。昔日的廢氣不僅能提高采收率,還能成為商品銷往全國,創造新的產業經濟增長點。
同時,讓“油田”變“熱田”的腳步也在加快。離哈爾濱市直線距離30公里的采油十廠,2023年初打了大慶油田第一口U型井組地熱井,井口出水溫度達到50多度,在第一個采暖期里清潔替代供暖面積3萬平方米。
地熱能源的豐富度,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幾乎可以被算作一種無限能源。大慶油田以勘探、鉆井、管道、地面工藝等整套技術優勢,燃起利用地熱能的新希望,從“溫暖龍江”、“服務人民”起步,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能源樣本。
一個個新能源產業項目正在成長。大慶油田邁出了從傳統油氣企業向綜合性現代能源公司轉型升級的關鍵一步,到2035年,將形成油、氣、新能源“三足鼎立”的發展格局。
聚力向未來
干!加速上揚“第二曲線”,百年油田“正青春”
一個企業因油而興,也可能因油而衰,這是一個真實的歷史辯證法。
大慶油田的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每在關鍵時刻都得到黨和國家的關懷和指引。
2016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的鼓勵,讓經歷油價寒冬、歷史首次出現虧損的大慶人從低谷崛起。一句“擼起袖子加油干”,更是讓大慶油田和全國人民一起振奮,大刀闊斧深入改革,建立現代化“油公司”模式,走上全面振興之路。
2019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慶油田發現60周年之際發來賀信,“當好標桿旗幟、建設百年油田”的囑托,讓大慶人清醒地認識到:打破資源型企業的周期論,必須在產量下降期開啟新的成長周期,保持箭頭向上的發展態勢。
從“一油獨大”到“油氣并舉”,再到構建“油+氣+新能源”的業務布局,大慶油田用穩油增氣、內外并舉、多能互補的新發展模式回答如何貫徹新發展理念,開啟了企業成長的“第二曲線”。
這條曲線是“艱苦創業、接力奮斗”發展態勢的大幅上揚,是“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乘勢而上,是以實踐作答——建設現代化百年油田如何走得更遠、走得更穩、走得更好,目標就是讓油田不僅要實現“長壽”,更要保持“青春”。
信心是一種定力,狀態是一種能量,未來充滿希望。
在大慶油田南二區東部產能建設區塊5平方公里的油區內,50多部鉆機同時運行,油田內外20余家單位火熱奮戰。施工現場上演“速度與激情”,實現了基建速度和鉆井速度同步,整體生產效率提高21.3%。
在川渝流轉區塊合川氣田,夏季火爐一般高溫,山林里蚊蟲叮咬,大家趕在凌晨三四點進行管道焊接,加快施工進度。輸氣管道要穿越8478米距離,橫穿1988米的嘉陵江,跨越3處丘陵、3處公路、50余處稻田魚塘,員工們就像在錯綜的血管系統中,做一次精密的聯通手術。大慶之外找大慶,他們向著年產25億方大氣田的目標揮汗如雨。
不止是在祖國大地,大慶人的干勁兒也帶動著海外項目的員工。萬里之外的南蘇丹項目部井場上,當地雇員協調疏通清關、辦理油田物資免稅、推動甲方安保護衛,為項目的平穩運行解決了很多關鍵棘手問題。
近年來,大慶油田的腳步進入委內瑞拉、印度尼西亞、伊拉克、沙特等56個國家和地區,海外權益產量達到千萬噸級,海外市場規模以2020年的153億元為新起點,一次次刷新紀錄,到2023年已經突破251億元,為國家加強海外能源資源互利合作增添了一份大慶色彩。
復雜多變的大勢大局,考驗著搏擊風浪的能力,鍛造著進位爭先的發展韌性,讓我們看到最珍貴的,是保持應變局開新局的清醒與堅定。
奔涌的能源革命浪潮中,大慶油田正在造就的不僅是大油田,也是大氣田、大“熱”田、大“綠”田……是一個立體的、更具時代氣息的世界一流現代化百年油田。
跑起來干事的大慶人,讓人感到的是不被年齡束縛的青春與活力。
已經87歲的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王德民,依然堅持每天早上來到單位,四次采油、綠色采油,讓他停不下也不想放慢腳步。他常說,每天工作12小時,每周7天,這樣就能多給國家工作30年。
“90后”集輸工宋佳,在技能骨干培訓班學習時,“抽空”結了個婚,提高技術的機會她一刻也不想耽誤。她的創效金點子,一年為企業節約60余萬元,現在已經成為油田最年輕的首席技師。
采油女工劉麗是帶動崗位創新的“大國工匠”,也是黨的二十大代表。她的話代表了所有大慶人的心聲:我們身上的紅是石油的“紅”,是大慶油田的“紅”,是石油工人心向黨的“紅”,這套工服我們要穿一輩子,這個“紅”我們要在心里印一輩子!
大慶油田,是一個值得永遠探究的傳奇;大慶精神,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
65年來,大慶油田的能源報國之路,是國企典范、骨干力量的使命彰顯;
65年來,大慶油田的轉型升級之路,是歲月洗濯、時光淬煉的熠熠生輝;
65年來,大慶油田的全新趕考之路,是和祖國一道,迎接時節如流、華章日新的活力迸發。
奮斗不止,奉獻無悔;
國之大慶,精神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