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剛(江蘇旅游職業學院院長、省委黨校第52期省管干部進修班學員、江蘇年輕干部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建設教育強國要正確處理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培養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等重大關系。職業教育領域,要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這為職業教育在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中擔當作為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人才是加速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重要智力資源。新質生產力發展不僅需要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也需要掌握新質生產工具使用方法、在前沿技術轉化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高技能人才,特別是具備工匠精神、精湛技術、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新工匠”。一定程度上講,“新工匠”是驅動新質生產力生成和發展的主體性力量。職業教育作為一種與社會經濟發展高度同頻、緊密銜接的教育類型,肩負著為新質生產力培養“新工匠”的重任,發揮著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性支撐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使生產關系很好地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數智時代,高職院校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前提條件是明晰新質生產力和高職院校的內在關系,行動邏輯是立足核心素養培養“新工匠”,實踐理路則是遵循“新工匠”的成長規律,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思路,加快構建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工匠”培養模式。
培育“新工匠”,要緊扣各行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科學設置專業,合理定位培養目標。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科技創新,其發展必然牽引高職教育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各關鍵環節的循環升級和螺旋式上升。高職院校要積極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以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涌現的新業態、新職業、新產業、新動能為導向,建立和完善專業調整優化機制,適應產業、崗位迭代發展,改造傳統專業,動態拓展專業方向,超前布局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新專業,推動專業建設快速響應產業變革最新需求。高職院校在確定“新工匠”培養目標時要突出需求導向、職業導向,深入分析產業發展趨勢和行業企業人才需求,將“新工匠”培養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列入培養目標,并根據行業發展變化動態更迭,以持續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求。
培育“新工匠”,要堅持立德樹人,引領學生弘揚工匠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要將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新工匠”培育的全過程、各環節,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教育引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做挺膺擔當的奮斗者。要注重運用新時代偉大變革、新質生產力發展和“新工匠”成才的典型案例,教育引導學生自覺弘揚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并將這種精神融入新質生產力發展潮流中。
培育“新工匠”,重在強化數智賦能,促進學生精技強能。數字化、智能化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數智賦能“新工匠”培養迫在眉睫。教學內容方面,高職院校要圍繞數智時代催生的新業態、新職業、新崗位,主動適應新質生產力變化要求,動態更新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進程,不斷提高“新工匠”培養目標的達成度。教學方法方面,要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融入課程設置、專業實踐等各環節,建立豐富、優質的數字化專業資源庫,通過虛擬實驗室、遠程協作工具等搭建數字化實訓平臺,逐步培養學生在數智環境中運用先進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學會通過數智技術加速知識迭代和技能迭代,將科技知識技能轉化為數智化的勞動工具與數據化的勞動資料,加速提高生產力。要注重增強前瞻性,在適時、動態滿足新質生產力對“新工匠”需求的同時,將行業企業發展過程中涌現的新理念、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融入人才培養過程,以開闊視野、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增強前瞻思維能力,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期待。
培育“新工匠”,貴在深化產教融合,重塑協同育人生態。作為“新工匠”的供給端,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離不開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的有機融合。要堅持“辦學能力高水平、產教融合高質量”的導向,瞄準“新工匠”需求,將新質產業思維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建構共商專業建設、共訂培養方案、共構實訓基地、共推資源開發、共組“雙師”團隊、共建服務平臺、共評培養質量、共促學生就業等機制,重塑高職院校、政府、行業、企業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產教協同育人新生態,促使“新工匠”培養成效與數智時代新質產業發展同頻。在此過程中,要發揮職業教育賦能產業發展功能,以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為載體,以校企協同創新和中國特色學徒制為抓手,打造高水平師資,有組織推動“新工匠”培養。同時,高職院校應緊密結合新質產業發展實際,會同龍頭企業等其他主體,協同開展“素養+技能”全方位評價、“過程+結果”全周期評價、“學校+崗位”多維度評價等,持續優化評價機制,充分激發主體活力,切實提高“新工匠”培養質量。
(本文系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2023JSJG69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