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夜間經濟的繁榮程度是一座城市經濟便利度和活躍度的晴雨表。近年來,我國夜間經濟蓬勃發展,其形式不再局限于購物和餐飲,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不斷涌現,融合夜游、夜娛、文創、演出、科技等新興消費業態的夜間經濟逐步向專業化、產業化、品質化邁進,滿足了人們對更豐富、更便利、更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動夜間經濟不斷發展,要做好城市夜間經濟綜合治理工作,打造和諧美好、安全有序、舒適便捷的夜間消費休閑環境,加速釋放消費需求,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動能。
【關鍵詞】夜間經濟 城市活力 文旅消費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推動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創新規范發展。”夜間消費不僅是經濟現象,也反映出廣大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得益于政策環境的支持,夜間經濟逐步向專業化、產業化、品質化邁進,呈現出富有新時代發展活力的特征,成為提振居民消費、保障基本民生、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
夜間經濟的發展特征
青年群體成為消費主力,消費類型呈現多樣化特征。青年群體是夜間經濟消費較為活躍的主體,具有消費靈敏度高、參與意識強、熱衷接觸新鮮事物等特征,對城市夜間經濟發展的驅動作用日益凸顯,其不斷增強的消費需求與消費熱情也促成了夜間消費類型的多樣化發展。例如,面對青年在生活休閑、社交、自我提升等方面的需求,夜間經濟市場在產品及服務方面不斷推陳出新,深夜食堂、劇本殺等主要面向年輕人群的個性化消費模式相繼推出,夜間經濟消費新熱點層出不窮。總體來看,年輕群體的消費需求、消費理念是影響城市夜間經濟發展走向的重要因素,促使城市夜間消費類型被細分為多種不同的板塊,這也是城市夜間經濟朝著年輕化、個性化、多樣化方向發展的重要標志。
文化消費成為重要分支,消費體驗呈現沉浸化特征。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者對消費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單純的購物,而是加入了更多體驗式、沉浸式的內容,文化互動性明顯。因此,文化消費成為城市夜間經濟的重要分支,經營主體與消費主體通過特定的場景、故事作為文化聯結,創建具有交互性的沉浸式消費情境,從而轉化為刺激消費、增進文化交流的直接渠道,使消費者從中感受到不同文化場景的魅力。相較傳統消費模式,文化消費更側重于對消費者情感需求、精神需求的回應,近年來各地興起的網紅書店、網紅咖啡店等文化消費場景就是夜間文化消費的代表形式。
地域文化融入經濟業態,消費模式呈現異質化特征。不同城市在區位條件、文旅資源、人文風貌等因素方面互有差異,因此在打造城市夜間經濟格局時,往往會將地域文化融入當地經濟業態中,形成城市獨有的夜間經濟形式,使得各地夜間消費模式呈現出異質化特征。例如,浙江省湖州市通過打造“夜品湖味”名片,用“夜間+美食”模式撬動“夜食經濟”,將“湖州味道”與“網紅餐飲”模式相結合,并推出“夜賞湖韻”夜游模式,多維度打造具有湖州特色的夜間經濟模式,在地域文化特色的加持下,湖州夜間經濟的品牌效應逐步形成,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傳統消費場景轉型升級,零售模式呈現智慧化特征。得益于5G、移動互聯網、智能通訊、支付創新等技術在夜間經濟領域的廣泛應用,傳統消費場景得以轉型升級,夜間經濟與即時零售、社區電商等多種新業態融合發展,新零售模式也開始不斷涌現。一方面,夜間經濟的發展搭上“互聯網+”快車,積極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新技術,為經營者和商戶創新業務模式提供更好的平臺,讓夜間經濟成為智慧經濟,在降低人力成本開支的基礎上,實現夜間盈利目標。另一方面,在城市夜間經濟產業鏈條中,作為產業鏈和消費鏈的“毛細血管”和市場的“神經末梢”,個體工商戶的穩定發展守住了街頭巷尾的煙火氣,小店經濟發揮的驅動力量愈為關鍵,成為促進夜間消費的重要抓手。
夜間經濟的發展現狀
就優勢而言,夜間經濟驅動優勢日益突出。一是城市夜間經濟消費群體持續擴大。隨著國內消費規模的增長,夜間經濟模式從一線城市逐漸延伸至二三線城市,整體經濟鏈條呈現出多樣化、成熟化的特點,覆蓋的消費群體也隨之擴大,消費類型主要集中于餐飲、休閑、娛樂等領域。二是相關政策集聚效應顯現。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和《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明確強調“大力發展夜間文旅經濟”。此后,各地相繼結合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出臺相關政策,積極支持和促進夜間經濟發展。三是經濟模式契合大眾需求。“中國夜經濟活力指數報告”顯示,在夜游群體構成中,“90后”和“00后”為代表的年輕消費群體,是夜間經濟的消費主力。城市夜間經濟模式的項目類型、運營時段都與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相契合,因此能夠更好地發揮經濟驅動優勢。四是驅動相關產業轉型升級。城市夜間經濟的發展也使得許多周邊產業從中獲得發展機遇,包括文旅產業、外賣代購、食品加工等。例如,北京延慶東湖公園別出心裁地推出“媯河夜畫”夜間游覽項目,開啟了生態與光影交織的夜游之旅;江蘇省南京市精心推出《大夢·紅樓》沉浸式展演項目,用數字技術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再現《紅樓夢》中的太虛幻境等經典場景;上海博物館打破傳統界限,持續開放夜場,并推出特色展覽與科普互動,讓博物館之夜成為都市人探索新知、享受文化的新選擇。
就短板而言,夜間經濟發展要素平衡性相對欠缺。一是一些地方夜間經濟產品缺乏創新,城市特色難以體現。有的地方在推出夜間經濟產品時,還存在為追求短期收益而簡單復制其他地區模式等問題,產業結構和空間規劃不匹配,區位布局亟待優化。二是一些地區公共資源分布不均,配套服務供需失衡。城市夜間經濟的運行與發展需要多部門配合,但不同地區的公共服務資源、水平存在客觀差異,尤其是部分公共資源較為匱乏的地區,其夜間可使用的公共配套服務更為有限。三是夜間經濟的市場維護功能缺失。有的地區在發展夜間經濟市場時,忽視了夜間市場的后期維護與推廣,導致夜間商業運營的人流量不足、治安管理困難等問題。四是主體活力釋放不足,經濟鏈條構建不全。由于目前夜間經濟模式監管有待進一步加強,諸如占道經營、噪音超標等問題仍時有發生,造成夜間運營監管壓力與成本的進一步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城市夜間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夜間經濟發展的賦能升級路徑
第一,強化規劃頂層設計,優化提升城市空間布局。一方面,優化夜間經濟空間布局,合理劃分項目類型。圍繞人的生活需求劃分,可將城市夜間活動空間分為市民生活空間、夜間商業空間、夜間特色空間幾類,并結合不同的空間類型,將適宜的夜間經濟項目分布其中,用于發揮對應的功能。例如,社區、公園等市民生活空間,通常具有濃厚的人文與歷史文化氛圍,可結合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消費偏好,打造配套的商業服務與公共服務鏈條,推出符合社區消費水平與風格的夜間經濟產品與服務;夜間商業空間作為城市主要商圈的延伸,可圍繞城市特有的歷史文化、商業模式,開發集餐飲、休閑、娛樂、購物于一體的夜間專項型項目,滿足消費者多樣消費需求;夜間特色空間作為側重展示城市文化的空間,可與日間活動項目做好主題銜接,共同打造城市品牌。
另一方面,提升城市品牌影響力,以品牌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來消費和旅游,將特色化的城市文化、夜間經濟模式推向更大的受眾面,促使夜間經濟循環格局的形成。因此,可通過充分挖掘各城市的民俗民風、歷史文化背景等資源,與現有的夜間經濟鏈條相結合,以此提升產品與服務的附加值。
第二,以特色空間賦能,打造城市新型夜間商圈。一方面,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在城市規劃環節,針對當地居民及外來游客的體量及消費需求,推進夜間經濟街區建設,完善街區運營所需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共同探索適宜的夜間消費項目及形式。例如,在城市夜間經濟街區內,鼓勵增設“跳蚤市場”“后備箱經濟”等投資體量與創業風險相對較小的項目,在豐富消費類型的同時,降低創業主體的投資風險;結合當地特點,打造與城市人文風貌相符的“24小時生活圈”,提高城市夜間經濟品牌的吸引力;引入VR、AR等智能體驗設備,增強消費者的沉浸式體驗感。另一方面,創新多樣經濟業態。例如,結合夜間消費者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可通過引入脫口秀、沉浸式演藝等新業態,或與海洋館、美術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建立合作關系,為消費者提供夜間文化主題展覽空間,針對年輕人群所喜好的社交式、體驗式產品,將創意與科技相結合,推出沉浸式劇本殺、暑期研學夜游活動等,探索文旅新玩法、創造消費新體驗。
第三,以產業融合賦能,建設文旅消費集聚區域。一方面,打造城市文旅消費集聚區域。依托城市的地標性建筑與文旅產業特色,開發兼具城市歷史文化與現代科技動能的夜景游覽消費區域,如武漢市打造“夜江城”市級示范區,以武漢長江主軸濱水夜景為核心,依托長江大橋、黃鶴樓、龜山電視塔等著名地標建筑,及江灘城市陽臺休閑夜景改造、漢口江灘百年歷史建筑群亮化工程等,再加上燈光秀,形成了絢麗多彩的夜景,不僅美化了城市夜景,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賞。此外,還可在區域內引入各類文藝演出、體育賽事、娛樂演唱等活動,綜合優化消費體驗,提升“夜江城”的品牌影響力。另一方面,大力開發文旅周邊產業。通過開發城市特色餐飲街區、完善城市景點創意周邊產業等,為市民和游客提供多彩夜間經濟新體驗,形成新型夜間消費集聚區域。
第四,以科學機制賦能,健全夜間經濟監管體系。首先,打造多樣主體參與機制,增強自身責任感,落實管理責任。如商戶應遵守公約要求合法經營,自覺維護市場秩序及環境;消費者應做好個人行為的約束與管理,避免破壞衛生環境、制造噪音等行為的出現。其次,強化夜間經濟監管,助推夜間消費發展。由政府牽頭建立城市夜間經濟專項監管制度,對各部門作出明確職責劃分,嚴格防范夜間經濟中各種可能危害社會秩序與安全的因素,制定完善的夜間經濟相關制度準則,針對影響城市管理、食品安全的行為進行大力查處,并通過制度約束各部門依法依規開展監管工作。最后,創新夜間經濟宣傳機制,不斷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針對當前消費群體的新特點新趨勢,對現有宣傳模式進行創新,增加自媒體共享、直播推薦等新型營銷模式,打造夜晚城市里的亮麗風景。
(作者分別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調控切換邏輯與協同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7AJY002)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劉兆德、王文棋、張寅、陳有川、郭樹明:《基于多源數據的夜間經濟聚集區空間體系構建方法探索與實踐》,《城市發展研究》,2023年第30期。
②周成、張旭紅、周霖、趙亞玲、任敏敏:《城市夜間經濟影響要素體系建構、層次解構與發展路徑研究》,《地域研究與開發》,2023年第42期。
③張文娟、明慶忠、劉宏芳:《夜間經濟政策對地區旅游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多時點雙重差分模型的實證分析》,《廣西社會科學》,2023年第6期。
④楊懿、廉倩文、丁玲、李哲:《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經濟地理》,2023年第43期。
⑤張志新、武傳昊、牟國婷:《夜間經濟發展賦能居民消費升級》,《消費經濟》,2023年第39期。
責編/賈娜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