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第十八屆全國法律文化博士論壇在北京交通大學法學院順利召開。本屆論壇主題為“中西法律文化的交流與互鑒”,經過層層評選,16位來自全國各大知名法律院校的優秀博士生受邀參加論壇并作主題發言。中國人民大學趙曉耕教授、中國政法大學顧元教授、清華大學聶鑫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柴榮教授、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何民捷副總編及甘肅政法大學侯文昌教授作為評議嘉賓出席論壇。
法學院院長李巍濤教授主持論壇開幕儀式,對各位專家和法律文化博士蒞臨北交大表示衷心歡迎和感謝。介紹了本屆論壇的征稿情況及評選規則,并強調專業、開放、簡約是本屆論壇的宗旨。隨后,顧元教授、趙曉耕教授以及侯文昌教授先后致辭。
論壇分兩個單元進行。第一單元由聶鑫教授擔任主持人。評議嘉賓共同強調中國法律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眾多學者可以參與其中,賡續歷年法律文化的紅色血脈,吸引更多具有法律思想底蘊的青年積極投身法律文化的研究,同時也祝愿本次法律文化論壇圓滿成功。
主題發言階段,清華大學的姬元貞分享“新清史”學說中丁憂、奪情、在任守制的歷史,介紹了中國清朝從強調忠誠到強調孝道的價值偏向變化,從而說明清朝統治者對丁憂制度的本質認可, 也表達了自己對“新清史”的批判觀點。中國人民大學的趙曉耕教授對其匯報進行了點評并提出自己的建議。
來自中國政法大學的任東,從證據學視角出發,對中國當代采取證據力補強規則和溯及宋代的證明力規則緩緩展開介紹。他認為宋代的證明采用物證口供相互證實以及證據相抵的規則充分體現了宋代對官員的制約,同時也體現技術發展對證明力提高的巨大貢獻,最后他展望中國證明力的光明未來。教授們認為從部門法角度出發這一點可見其選題新穎,對證明力規則的梳理也是難能可貴。
接下來同樣來自中國政法大學的王怡然分享法律與文化交叉視角下的研究,點明將文學材料進行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她選取“狄公系列公案”為研究材料,從“冤抑”“清官”和“鬼神”三個具有法文化關聯的詞分析中西文化表達差異,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對個人權威的敬畏。趙曉耕教授點評其以翻譯文本為素材反應文化建構,從差異進行辨析,有很大的突破和創新。來自西南政法大學的翟峻基和中國政法大學的魏凱文都提到了我國“道德”和“法律”融合與發展的歷史。
暨南大學的史家瑞從賈誼“疑罪”理念探微出發,闡述“疑罪從去”,通過相關案例簡要表明自己相關思想。清華大學的朱群杰闡述“竊盜”與“強盜”,以五一簡作為研究依據,探討東漢基層的侵財犯罪具有暴力和謀財的屬性。最后四川大學的施宇以川陜蘇區土地立法實踐為背景,指出川陜蘇區平分土地的措施具有因地制宜和因時制宜的特點。
第一單元精彩紛呈且高質量的分享結束后,聶鑫教授做了最后的總結。
論壇第二單元由顧元教授擔任主持人,中國人民大學趙曉耕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柴榮教授、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何民捷副總編擔任評議嘉賓,北京大學孟孜謙、廈門大學于艷欣、華東政法大學陳遷美、四川大學周芩宇、華東政法大學胡曉、浙江大學鄭驊、福州大學陳穎、上海交通大學姚浩亮等8位博士進行主題發言。
第一位匯報人孟孜謙以“清代命案檢驗知識運用的理想與現實——以鄖西余瓊芳案為視角”為題。選擇“鄖西余瓊芳案”作為切入點,從法醫醫學知識運用出發,求證時人實際操作中的靈活性:超越官定權威、超越紙面文本、超越理想表達。基于此歸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慎行”,即慎重對待人的生命的基本價值觀。
第二位匯報人于艷欣以“清代‘禁止異姓結拜’的規范建構與司法實踐”為題。從禁止異姓結拜的規范建構、司法實踐的總體特點、法律實效不佳的原因三方面依次展開,以嚴謹結構思考討論了法與俗的關系,并對規范管理社會的正當性和其本身不符合社會事實的不合理性的沖突進行了深刻反思:法律應當對社會關系的性質和作用進行充分的考慮。
第三位匯報人陳遷美以“‘頂’意再探:從晚清會理州的屯田流轉實態說起”為題。詳細解釋了表面上和事實上的屯田產權形態,隨后引出屯田征糧困難,就“土司田產”方面,結合豐富史料進行了深刻討論。
第四位報匯報人周芩宇以“水脈承習:民國時期司法實踐中的水權習慣運用”為題。從中國古代傳統出發,點出水權爭議焦點為當事人對于水源占有份額的糾紛,隨后進入民國這一話題聚焦時期,選擇代表性的“唐文升與唐育賢案件” 作為討論突破口,通過對案件本身情節和最后司法結果的研究得出當時司法實踐注重水權契約、地方精英賢達的勘驗見證、情法平衡的結論。
第五位匯報人胡曉以“承繼、轉向與本土化:法典化視野下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體例的嬗變”為題。首先提出刑事訴訟附帶民事訴訟如何法典化這一核心問題,隨后以時間為軸,選取1921年、1928年、1935年等標志性時間點,為我們入木三分地展現了刑事訴訟附帶民事訴訟法典化的從日法體例到德形法體,從個人本位到社會本位的嬗變過程。
第六位匯報人鄭驊以“公私辯證:我國自訴制度考釋”為題。巧合的是,他欣喜發現這似乎與上一匯報人的選題多有契合,并表述前者似是更偏向于法律史,自己的匯報則更加側重于從具象事實開展討論:從解釋“自訴”一詞之概念開始,隨后線性展開,點出清末自訴制度基本模仿日本的檢察官制度,某種程度上必然地形成了公私對立,然后循序道來民國私訴制度發展進程,以自訴功利性擴張發散自訴的誕生與發展,接著在新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背景下闡述自訴的起落,指出國內對于“自訴”認識上的一定進步,他還對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提出了獨到見解,認為自訴歸根結底應當回到法律體系本身,不可停留于意識形態,應當實證性地解決問題。
第七位匯報人陳穎以“近代中國消滅時效制度的形成脈絡”為題。將中國古代“消滅時效”規定作為研究背景,并基于豐富史料得出“消滅時效”并未在中國古代普遍適用的結論,隨后聚焦中國近代“消滅時效”制度,認為法律文本的構建、學歷闡釋、司法機關的解釋和運用是其形成要件,并承認司法實踐在“消滅時效”制度地發展上的關鍵性作用。
最后一位匯報人姚浩亮以了“效仿與變通:民國大法官會議制度及其實踐”為題。由大法官會議制度的轉變和實踐樣態出發,從微小慢慢延展為宏大。其關注的“大法官會議制度轉換為歐陸式機關模式的原因”和“大法官會議的實踐樣態與是否只作出兩件憲法解釋”兩個核心問題,基于豐富案例,以大法官制度本身缺陷和其運行實際環境作出解釋,最后承認了大法官會議制度在功能性上和對于中國法律理念的一定進步性和創造性。
柴榮教授主要對前四位匯報人進行評述:對匯報人孟孜謙,夸贊其注重對于歷史細節的還原,點出古代尸檢操作既追求有穩定權威參考保證司法實踐,又力求在具體問題上的靈活運用,并對于匯報人的語言措辭進行一定的建議;對匯報人于艷欣,認為其選題視角新奇、歷史要素全面、整體思路清晰、語言簡約準確、引用要素豐富,并期待其對于當時社會背景的變化和統治者所持考量可有進一步探討;對匯報人陳遷美,肯定其在資料檢索困難的基礎上仍能將案例梳理得條例清晰,隨后表示對于屯田功能所對應得今日何種類似民事行為的解釋懷有期待;對匯報人周芩宇,認為思路清晰、具備框架為其亮點,并對于作為公共資源的水資源的歸置問題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議。
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何民捷副總編接續點評后四位的匯報:對匯報人胡曉,認為其結構清晰,選題獨特,并對于轉變原因的進一步解釋和體例的提煉作出建議;對匯報人于鄭驊,夸贊對于長歷史跨度研究的難得和跨領域性的思考,隨后對于功利性擴張的主體提出疑問,并建議以個體利益與公共利益的主線貫穿研究,表達對于詮釋自訴公訴領域漸弱漸強的更多支撐來源的期待;對匯報人陳穎,肯定了其難得的歷史制度梳理和清晰的脈絡,隨后對于中國古代沒有“消滅時效”的說法和抗辯權提出建議;對匯報人姚浩亮,贊賞了其從小延伸到大的討論結構和扎實的史料基礎,后續對于特設機構的變化和其對后期的影響的進一步闡釋提出期待,并對于文章態度和價值表述的確定性提出可貴的建議。
對八位學者的匯報的點評結束之后,顧元教授進行了總評:由淺入深,從基礎的匯報展示標準到形式邏輯的貫穿式運用,與青年學者們的面對面深入交流,針對而又全面地點評此次匯報。柴榮教授欣慰地表示:此次論壇既有縱向的貫穿式研究,也有聚焦微點的研究;既有對于傳統文化的挖掘,也有對于歷史的反思,實乃收獲甚多。當目觸顧元教授“傾情所有、傾囊相授”之時,恍若當初求學之時,感觸著實良多。
至此,第十八屆全國法律文化博士論壇圓滿結束。本次論壇邀多位名家教授與青年學者齊聚一堂,在討論中讓現場近百位聽眾感受到中西法律文化之精妙,望諸位來日皆為中國法律事業發展起砥柱之力。
據:北京交通大學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