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典型案例> 正文

讓老鄉們生活越來越紅火——陜西省延安市南溝村脫貧致富“三部曲”

“這就是農業現代化,你們找到了合適的產業發展方向。”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考察時稱贊道。這充分肯定了南溝村脫貧致富的實踐探索。南溝村與張思德犧牲地石峽峪地界相搭、互為鄰里,土地面積為24平方公里,轄7個村民小組,345戶1009人,有黨員35名,是一個典型的拐溝村。近年來,南溝村搶抓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歷史性機遇,主動求變解“三難”,深入推進“三變”改革,成功實現“三贏”,探索出一條脫貧致富的“南溝路徑”,由一個省級貧困村嬗變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建強支部解“三難”,從災后重建到涅槃重生

十年前,南溝村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面臨“三難”——出行難、娶媳難、干事難。村里基礎條件薄弱,只有兩三米寬的一條土路,村民走起路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打電話需要爬到半山腰才有微弱信號,通信不便。村里沒有一個像樣的產業,村民靠外出打工維持生活,土地大多棄耕撂荒,村集體經濟是“空殼子”。

2013年,延安遭遇百年不遇的強降雨,南溝村大部分窯洞嚴重受損,少數窯洞就地坍塌,災后重建工作極度艱難,整個村子一度陷入困境,這對于原本就貧困的南溝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窮則變,變則通。面對困境,南溝村要變,怎么變?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好黨建促脫貧攻堅,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經驗,群眾對此深有感觸。‘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要把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2014年,南溝村在鎮黨委、鎮政府的領導與幫助下,進行換屆選舉,建立了一個強有力的村黨支部班子。雨災后是南溝村最為困難的時候,村里專門請回共產黨員、致富能人張潤生。他有著濃厚的鄉土情結,拋開外邊的生意,回鄉帶領村民脫貧致富。返鄉不久,張潤生被推選為南溝村黨支部書記。他始終把村民的事放在心上,主動擔當作為,充分發揮“領頭雁”作用,被評為全區優秀黨支部書記、陜西省脫貧攻堅優秀村干部、陜西省勞動模范等。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新的支部班子建起來了,擺在面前的第一件難事就是災后重建。南溝村黨支部帶領村民蓋房子、修道路、建產業、辦企業等,黨員自發組建張思德便民服務隊,大力發揚張思德精神,自愿為群眾服務。為了解決住房問題,村黨支部多次召開村民大會討論,當時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老百姓拿不出足夠的錢蓋房子。這時,國家災后重建政策讓村民看到希望,政府提供了相應配套資金。2014年底,全村39戶村民的住房全部建成,解了燃眉之急。村民深刻感受到黨支部的主心骨作用,切身體會到村集體的力量,黨支部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黨支部說話有人聽了,村上什么事情都好辦了。”張潤生欣慰地說。

在黨支部堅強有力的領導下,南溝村積極破解“三難”,在災后重建中實現涅槃重生。但是,貧困的帽子依然沒有摘。南溝村強化黨建引領,按照區委深化“三有三創”(即“鎮(街)有服務體系,創建服務型黨委;支部有集體經濟,創爭發展型支部;黨員有服務崗位,深化示范型黨員)工作制度的部署要求,將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南溝村是“村級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示范村,在創建“發展型支部”中注重村企聯手,確立“支部+合作社+企業+群眾”的聯農帶農發展新機制,深入推進“思路聯商、陣地聯建、活動聯創、黨員聯幫、發展聯動”的“五聯共建”模式,通過整合土地、勞動力、生態資源要素,探索出村企聯建、飛地經濟、光伏增收、果樹認養發展模式,使村集體經濟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實質性轉變。與此同時,實行活動聯辦,創樹“示范型黨員”。村黨支部評選出5名“示范型黨員”,張忠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昔日的貧困戶,如今的村委會副主任。早年父親因意外去世,之后妻子患慢性腎炎,張忠的家庭陷入貧困。他靠發展蘋果產業率先脫貧,被評為“脫貧致富之星”。2018年,張忠當選為村委會副主任,他表示:“不管有多難,我都會帶領大家伙兒發家致富。”他積極協調解決各種困難,千方百計帶領村民共同致富,起到模范帶頭作用。總之,南溝村黨支部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被授予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推進“三變”改革,激活發展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完成非凡之事,要有非凡之精神和行動。決勝就是沖鋒號,就是總動員。”2015年歲末《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出臺,吹響脫貧攻堅的沖鋒號。南溝村隨之迎來發展中的分水嶺,村黨支部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基層組織建設緊密結合,堅持“村企共建、合作雙贏”理念,探索推行“支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深入推進“三變”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努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資源變資產,激活沉睡資源。南溝村土地資源豐富,但因土地零散、質量差、效益低,大多撂荒棄耕。在村黨支部帶領下,組建了南溝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將全村除村民宅基地、老果樹地之外的22500畝撂荒地、溝洼地、灘涂地、山林地等閑置低效土地確權入股延安惠民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設置了土地、人口、村集體、扶貧4種股權,合作社將土地資源和政府投資項目形成的資產量化折股,共同建設南溝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公司每年給合作社固定分紅,合作社按占股比例給群眾分紅。南溝村按照“村出土地、公司投資、項目引領”的模式,通過資源整合量化,在激活沉睡資源的同時,為發展村集體經濟打開突破口。

資金變股金,激發農民內生動力。由于思想觀念保守,不少村民有錢也不愿意入股。為了提高扶貧資金的收益率和解決企業資金不足問題,2018年村黨支部順勢而為,組建安塞格桑花谷生態旅游農民專業合作社,整合資金70萬元,包括45戶貧困群眾45萬元專項扶貧資金、村集體25萬元資金。合作社與南溝景區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合資興建旅游扶貧停車場,合作社和群眾按股分紅、保本保息、收入托底。

農民變股東,拓寬增收渠道。2015年,南溝村72戶206人以1060畝土地入股延安惠民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建起了矮化密植蘋果示范園,群眾持49%股權,果園收益前一切費用由公司承擔,收益后凈利潤按股份比例進行分紅。在建設前期,農民以土地的方式入股,成為股東。在景區建成后,農民又成為產業工人,建立了企業、合作社、村民三者良好的收益鏈接機制。

南溝村之所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三變”改革。2018年,南溝村“兩不愁三保障”全部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300元,退出貧困村序列。脫貧攻堅既是物質生產領域的一場拼搏,又是一次精神奮進。

努力實現“三贏”,讓老鄉們生活越來越紅火

“三變”改革激發了南溝村資源要素的活力。村黨支部按照生態優先、農旅融合、綠色發展的工作思路,采取“支部引領、企業帶動、合作經營、黨員示范、群眾參與”的發展模式,全面啟動集現代農業、生態觀光、鄉村旅游為一體的南溝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實現了農民增收致富、村集體經濟壯大、企業發展三方互惠共贏局面。

立足資源稟賦,發展壯大特色產業。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安塞區地處西北內陸黃土高原腹地,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黃土土層深厚,海拔較高,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是蘋果最佳優生帶,具有種植蘋果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20世紀80年代,南溝村的村民就曾嘗試種植蘋果,但由于信息不發達、交通閉塞、技術落后,難以形成效益。

“三變”改革完成后,村合作社與延安惠民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建成矮化密植示范果園,栽種了“秦脆”“瑞雪”“煙富10”等新品種。在各級專家和技術人員的幫助指導下,通過筑水壩發展水肥一體化灌溉施肥技術,有效解決了缺水及肥力問題;引入果園綠肥豆菜輪茬技術,實現了以地養地、秋雨春用和山地果園產能提升;大面積鋪設防雹網,可以有效應對極端天氣,降低蘋果生長的自然風險;推廣果園機械化修剪、無人機打藥、選果生產線等先進設備,確保蘋果穩產增產。合作社矮化密植園的高標準管理也帶動當地村民的2100畝果園全部實現了標準化、精細化管理。科技賦能才能確保蘋果產業提質增效。2018年南溝村蘋果獲得國家有機認證,銷往全國40多個城市。2023年南溝村蘋果銷售收入1620萬元,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蘋果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一項致富產業。

65歲的劉潤喜曾是村里的貧困戶,過去種土豆和玉米,一年收入不到1萬元。在政府的號召下,他在自家的地里種了蘋果,去年僅蘋果一項收入就達到10萬元。劉潤喜高興地說:“種下的蘋果不愁賣,在地里采摘下來就被果商買走了。”

習近平總書記對南溝村的蘋果產業給予高度肯定:“大力發展蘋果種植業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這是最好的、最合適的產業,大有前途。”

農文旅深度融合,豐富鄉村旅游新業態。蘋果產業初具規模促進了南溝村文旅產業發展。2017年由村民參股入股南溝生態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近年來,依托景區內的花樣迷宮、沙地摩托車、休閑垂釣園、小木屋生態酒店等一批旅游項目,南溝村先后舉辦了郁金香與櫻花節、櫻桃采摘節、蘋果采摘節、夜間燈光秀、篝火晚會等活動,拉長旅游消費周期,提升鄉村旅游品質。2023年南溝村共接待游客5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3000萬元以上。“如今南溝的發展勢頭正好,農文旅融合發展前景廣闊。我們積極創新形式,確保景區月月有活動。”延安惠民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魏艷說。

將南溝村生態農業示范園作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延安惠民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紅色文化、農耕文化、黃土風情文化、自然綠色生態文化”為主題打造了研學旅游的新業態。土生土長的農民當起了農藝講師,一些有才藝的村民成為剪紙、民歌課堂的助教。當過民辦教師的趙永東以農藝講師的“新身份”給前來參加勞動研學的同學們講授農耕文化和農田勞作技巧。“讓孩子們知道糧食從哪里來,感悟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這樣的研學很有意義。”趙永東說。近年來,南溝生態農業示范園先后被評為全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綜合實踐(延安)基地、陜西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陜西省鄉村振興教育培訓基地和現場教學基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村級實踐交流基地,園區制定了規范高效的接待工作流程,組建了以駐村干部、農業專家為專(兼)職主講人的專業接待團隊。南溝村累計教育培訓學員已達12萬人次。

產業鏈的延伸拓寬了農民的就業渠道。目前園區可提供各類就業崗位280多個,每天固定用工105人,人均年增收近萬元,在滿足南溝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同時,也大幅帶動了周邊勞動力的就業。隨著鄉村文旅產業的發展,村民們做起了電商,辦起了農家樂、小賣部、垂釣燒烤等,老百姓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了。“既然在家門口就能掙著錢,誰又愿意漂泊在外呢?”張忠感慨地說。

在“兩山”理念的指引下,南溝村黨支部不斷推進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轉化,使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研學教育成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2023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653元增長到21500元,村集體經濟由0收入增長到2023年的63萬元。南溝村先后被評為“陜西省現代農業園區”“陜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創新實驗基地”,成為遠近聞名的經濟強村。

落實富民政策,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村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把富民政策一項一項落實好,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老鄉們生活越來越紅火。”

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黨,是為人民服務的黨,共產黨當家就是要為老百姓辦事,把老百姓的事情辦好。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南溝村先后實施了塞北牧場步道改造、環線道路硬化和景區景觀改造項目,南溝景區面貌煥然一新;完成了湫灘子村民小組道路硬化,修建了小南溝村民小組過水橋,徹底解決了群眾出行困難問題;以坡耕地、淤地壩、林草種植為主,累計完成了145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提升。目前,南溝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5平方米,適齡青少年入學率達到100%,村民合作醫療參保率、養老保險參保率均達到100%。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村民李維云說道:“柏油馬路通在了家門口,吃上放心水,環境也好了,進城更方便了,娃娃們都到城里上學了,村上有了衛生室,有病住院國家還給報銷了,土窯洞不住了,都住新房了,年年有分紅,年年有增收,家里有了存款,媳婦好娶了,光景一天比一天好。”

培育鄉風文明,展現鄉村文明新氣象。鄉風文明是鄉村全面振興之魂。加強對農村移風易俗的引導和宣傳,轉變農民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離不開基層黨組織的正確引領。南溝村以樹立文明新風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抓手。通過“習語”廣播室和政策“小喇叭”,常態化開展政策理論宣講。完善村規民約,創新組建鄉風文明議事會,通過開展“身邊好人示范”“老支書說事”“村民評理”等活動,讓老支書、老黨員、身邊好人成為移風易俗的倡導者、實踐者和引領者,使向上向善、勤儉節約、孝老愛親等良好風氣得到廣泛弘揚。村里每年開展“好媳婦、好丈夫、好妯娌、好兒女、好公婆、好鄰居、好青年”等身邊的榜樣評選表彰活動。經常性開展民歌、剪紙、繪畫表演、讀書會等活動,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村民的生活方式發生明顯的轉變,鄉風文明蔚然成風。

習近平總書記在南溝村考察時指出,“過去陜北老鄉們修梯田、種莊稼,面朝黃土背朝天,掄起老鋤頭干活,廣種薄收,十分辛苦,如今山坡上退耕還林種上了蘋果,老鄉們有工作、有穩定收入,孩子有好的教育,老人都有醫保,生活越來越好。從陜北的變化就可以看到中國的變化。”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南溝村,成為這座村莊華麗蛻變的見證者。從“三難”到“三變”再到“三贏”,南溝村打了一場翻身仗。今日的南溝村生態宜居、產業興旺、村民富裕。村支書張潤生說:“好日子離不開黨的好政策。安塞是張思德同志的犧牲地,我們南溝村的黨員干部要把張思德精神傳承下去,主動擔當作為,把家鄉建設好、發展好,讓老鄉們生活越來越紅火。”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報刊社、陜西省延安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潘旺旺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