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區域聚焦 > 正文

看綠色之變給黃河之源帶來些啥?

【生態聚焦】

大河泱泱,匯萬流以浩蕩。黃河干流四川段全長174公里,流域面積1.87萬平方公里,濕地蓄水量近100億立方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格局中至關重要。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提出以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續增強,能源糧食安全基礎不斷鞏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站到了更高起點上。近期,記者跟隨“川江千里行(黃河流域)”采訪活動,走進若爾蓋濕地深處,先后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若爾蓋縣、阿壩縣、紅原縣四地實地調研,感受這場綠色之變給黃河之源帶來些啥。

防沙治沙,守牢生態保護紅線

黃沙莽莽,寸草不生,百姓苦不堪言……曾經,川西北草原沙化蔓延,態勢嚴峻。如今,放眼望去,昔日沙丘已綠色盎然,“沙進人退”轉變為“綠進沙退”。

在紅原縣瓦切鎮德香村的一條沙土路上,治沙干部告訴記者:“這條路是專門給牧民留的放牧通道。別看現在路兩側草木茂盛,以前可是光禿禿的!”

德香村是紅原草原上沙化分布集中、程度明顯、治理難度大的典型區域。2008年起,該村開啟了治沙征程。

39歲的牧民益瓦拉是德香村的公益護林員,他見證了這片土地近些年的變化:“這里的沙化面積沒有擴大,植被卻更茂盛了?,F在巡查時,草鹿和野兔越來越多!”

紅原縣林草局林業生態修復股股長尹偉介紹,德香村針對不同程度的沙化土地,組合運用“防風阻沙林帶”“草障植物網格”“生物沙障”“灌草間種”等治理方式,系統性地實施沙化土地治理。“如果只有黃沙,風一吹就被吹走了,必須通過種植物減緩沙的流速,用網格減少水土流失。”

全國第六次沙化土地監測初步數據顯示,德香村沙化土地面積已由原來的3.6萬畝減至2.2萬畝,治理區林草植被蓋度從不足10%增加到60%以上,沙化治理區植物種類也由7種增加至20多種。

若爾蓋縣轄曼鎮西倉村是另一個防沙治沙重點區域。初秋的若爾蓋草原,水潤草茂,牛羊遍野。廣袤的草原上,人工種植的高山柳、修筑的生態壩功不可沒。

為了不讓“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濕地退化為沙地,若爾蓋縣2021年啟動了濕地修復和沙化治理項目。“通過幾年治理,若爾蓋縣的流動沙地大大減少,從1萬多畝降到2100畝。”該縣林草局副局長付志勇說。

還濕于地,助力國家公園建設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推動建設跨川甘兩省的若爾蓋國家公園,打造全球高海拔地帶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棲息地。

如何守護好被譽為中國“最美高寒濕地”的若爾蓋濕地,是若爾蓋國家公園建設的一道必答題。

走進若爾蓋花湖,記者仿佛來到了水鳥的樂園,成群的棕頭鷗在湖面飛過或駐留,成為亮麗一景。

采訪當中,記者注意到隱藏在濕地里的太陽能探測儀器。目前,湖內共搭建3套智慧監測監管設備,基本覆蓋了野生動物常出沒的區域,可以實時監控花湖及周邊2公里內的生態環境狀況。

受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雙重影響,花湖曾出現生態侵占、濕地萎縮、草地沙化、畜牧超載等問題,水域面積由386公頃下降到215公頃,畜牧超載率一度高達60%,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花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澤濕地,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泥炭看似普通,實際透水性好、養分豐富,不法分子常常盜采。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湖底的泥炭1年只能增長1毫米,10年才能長出薄薄的一層。盜采后留下的‘傷痕’,只能人工回填。”湖內的智慧監測監管系統,正是為減少泥炭盜采等破壞濕地生態的人類活動而增添的“科技之眼”。

為落實生態紅線工程,花湖景區在“退”上下足了功夫:拆除花湖濕地緩沖區內2.86公里的棧道、觀景平臺、休息亭、公共廁所等超過1萬4千平方米的旅游設施。

通過系統治理修復,花湖水位提升了0.52米,水域面積435公頃,周邊濕地沼澤恢復892公頃,流域沙化土地面積減少2.4萬畝,沙化面積自2019年開始實現連續負增長。

一望無際的日干喬濕地,云幕低垂,綠意如茵。這詩畫般的景色,離不開系統的生態治理和修復。

“這片草原,曾是紅軍長征時非戰斗減員最多的一段路。過去,由于氣候變暖,加之過度放牧,濕地逐漸退化,生態功能也有所下降。”紅原縣嘎曲國家濕地公園副局長依云卓瑪說。

據介紹,2021年以來,日干喬濕地內新建1座小型生態壩和100個微型壩,用來提升水源涵養、蓄水保濕能力。最新監測數據顯示,這片濕地的水域面積已達2250畝,地下水位提升了近20厘米。

濕地保護成效,還在生物多樣性上有所展現。若爾蓋縣副縣長楊勇告訴記者:“若爾蓋濕地保護區內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已從9種增加到17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從25種增加到46種。保護區內的主要保護對象黑頸鶴也從1999年的407只增加到1100余只,全縣甚至達到2000多只。”

“日干喬濕地內監測到的野生動物從10多種增加到20余種。在全國都非常罕見的黑鸛,濕地修復后也頻頻出現呢!”依云卓瑪說。

綠色轉型,蹚出高質量發展新路

退牧還濕是否會影響牧民的生產生活?如何讓當地百姓在綠色發展中受益?在綠色轉型的過程中,阿壩州蹚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新路。

在阿壩縣青稞現代農業園區附近,一座高原上的科技小院不一般。依托這個科技小院,四川農業大學青稞研究團隊為建設更高水平的“高原糧倉”提供科技支撐——成功試種青海黑青稞、“藏青2000”等新品種17個,推廣應用條播、生物防治病蟲草害等新技術4項,黑青稞畝產量、產值逐年提升。

以青稞產業園示范引領特色生態農業發展,讓園區周邊8個鄉鎮的4萬多名群眾嘗到了“甜頭”——促進了農牧民群眾轉產轉業、增收致富,推進了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

生態保護的常態化,還拓寬了當地群眾的增收渠道,切實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

記者見到作瑪木的時候,他的臉龐曬得黝黑,眼睛分外閃亮。2018年退伍后,這個藏族小伙轉業到若爾蓋縣消防大隊,成為一名消防員?,F在,他還有另一個身份——黃河護河隊隊長。

組建于2021年的若爾蓋縣黃河護河隊,是四川省首支保護黃河生態環境的隊伍,共有50名牧區小伙,平均年齡不到26歲,卻守護著全縣73條河流、6個湖泊及3個重要濕地。

阿壩州還設有各級草(林)長及天保護林員、生態管護員等生態公益性崗位。來自紅原縣德香村的牧民澤讓甲,已經在日干喬濕地當了18年護林員。每年9月到次年5月,他們會輪流開展全天24小時的森林防火巡護。這個公益性崗位給澤讓甲帶來了穩定收入。

“在實施生態治理項目過程中,若爾蓋縣先后投入5.09億元,其中30%通過以工代賑的方式,讓百姓參與到項目建設、后期管護及項目監督中,基本實現了全過程群眾參與。”楊勇說。

在此過程中,沙化治理區牧民群眾由“草原放牧人”轉變為“生態治理者”。據統計,2008年省級防沙治沙工程實施以來,德香村共有1100余人次參與,治理區原住民戶均獲得勞務收入3萬元以上。

與此同時,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成為富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楊勇告訴記者,花湖景區的暑期研學收入逐年增長。相關數據顯示,若爾蓋縣花湖畜牧超載率下降至8%以來,兌現景區生態生計補償超1億元,草原生態效益補償8960萬元。

阿壩州在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屏障上持續發力,著力推動生態修復和高質量發展。這場綠色之變,在保護與發展中夯實了生態本底,也讓一幅天藍地綠水清百鳥飛的高原美麗生態畫卷在黃河上游徐徐展開。

(本報記者 王美瑩)

[責任編輯:王卓怡]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