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新工科作為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改革方向,其教師能力的提升對于夯實新質生產力基礎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高素質的創新人才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其培養與發展對于提升國家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的關鍵匯聚點,加快提升新工科教師能力,不僅是新時代的呼喚,更是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必由之路。
堅守教育強國初心,深刻領悟新工科教師能力的時代價值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和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背景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新工科是主動應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選擇;新工科建設是適應新時代科技發展需求、培養高素質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舉措。教師作為新工科建設的關鍵要素,其素質和能力直接關系到新工科教育的質量和成效,進而影響到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加強新工科教師能力建設,對于夯實新質生產力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提升新工科教師能力,引領新時代科技創新的先鋒力量。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推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競相涌現。新工科教師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扎實的專業知識、寬廣的視野和敏銳的洞察力是新時代適應科技革命趨勢的必備素養,新工科教師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其科研創新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將直接影響到科技創新的成效。加強新工科教師能力建設,有助于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提升新工科教師能力,重塑新時代產業變革的核心支柱。今天的中國也面臨內部經濟增速換擋以及外部打壓遏制上升的諸多風險與挑戰。產業變革也在加速推進,發展新質生產力,既需要牽引源頭創新的基礎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創新人才,也需要服務新型產業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強新工科教師能力建設,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推動整個產業體系的優化升級。通過引入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理念,培養符合時代要求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工程科技人才,帶動傳統工科的轉型升級,以滿足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提升新工科教師能力,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勁引擎。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關鍵是創新人才的培養,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的關鍵引擎,應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展現更大作為。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新工科教師作為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其素質和能力直接關系到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加強新工科教師能力建設,有助于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新工科教師能力建設能夠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出適應科技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工程科技人才。
秉持至誠報國信念,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淬煉新工科教師卓越素養,塑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創新領跑者。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要素、產業創新為主導因素,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加強教師的專業知識學習和技能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鼓勵教師參與國家社會需要的科研項目和產學研合作,提升教師的科研創新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工程科技人才。這些人才將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
聚焦教師培養培訓質量,構筑卓越教師成長的沃土與生態體系。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只有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聚焦教師培養培訓質量,才能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要優化新工科教師結構,構建多層次教師教學發展的培訓體系,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的梯次結構;鼓勵教師跨學科交流與合作,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增強青年教師對新工科建設的感性認知和思想認同,注重骨干教師教學競賽能力和項目創新能力的培訓。注重教學名師引領和實施教學改革,開發教學改革項目,推廣教學改革成果,帶領教學團隊建設。以國家、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加快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緊缺人才。
強化教師創新實踐能力,鑄就新工科教育領域的科技創新高地。當前全國各地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研究和實踐,高校應積極加強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產業需求對接,推進多學科交叉融合,打破學科壁壘。主動調整教學思路和方向,建設校企地協同的新工科教育科創平臺,對接科技產品孵化,構建新經濟與新工科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新機制,打造“高校主導、企業共建、政府支撐”的新工科教育科創生態體系。通過共建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等方式,實現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的共享互聯。鼓勵高校優秀團隊下沉產業一線,加強與企業的溝通交流、緊密合作,參與企業研發項目,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水平,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促進學生理論水平、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全方位發展,著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基礎扎實、工程能力突出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推動課程體系與技術鏈、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不斷提升高等教育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適應和支撐能力。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新時代的使命和任務,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要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新工科教師能力提升作為夯實新質生產力基礎的重要抓手,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高校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打破學科壁壘,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加強與產業界的緊密合作,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構建新工科教育的“中國理論”和“中國范式”。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作者:劉導波,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湖南工商大學本科生院院長)
基金信息:本文系2020年湖南省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地方高校新工科教師多層次培訓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