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彬禮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不要搞一種模式”是習近平總書記給出的重要方法論。深刻理解把握這些重要論述,對于我們加快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回望近代工業發展史可以發現,生產力總是隨著重大技術變革而不斷發生嬗變的。從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械化,到19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化,再到20世紀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科技革命都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躍升。從過去的馬力、電力,到現在的網力、算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迫切需要改變舊有的生產方式,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加快建設以新質生產力為特質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主要依靠兩個方面,一方面要依靠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另一方面要依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而前者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礎,更是我們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底氣所在。我國具備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制造業規模已占到全球比重的35%左右。但總體講,我國制造業還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中下端,傳統產業占制造業的比重體量還很大,“大而不強”“全而不精”問題還比較突出,亟須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能否富有成效地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將直接關乎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全局,決定著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最終效果。
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是一項長期任務和系統工程,我們既要有歷史耐心,又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只有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方法得當,才能做到蹄疾步穩、行穩致遠。一忌“急”的心態。緊緊抓住新一輪國際競爭和產業革命的窗口期、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固然重要,但絕不能急于求成,為了傳統產業改造而改造、為了升級而升級,妄想一口吃成一個胖子,饑不擇食、狼吞虎咽,眉毛胡子一把抓,反而亂了章法、適得其反。二忌“舊”的觀念。現在一提發展新質生產力,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光電子、無人機等這些高大上的新興產業,甚至有的人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放棄現在的產業,轉向科技含量更高的產業”。殊不知,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并沒有孰優孰劣之分,現在許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制造業,都是從勞動密集程度較高的傳統產業中改造升級而來的。這也就要求我們不能一味地舍此求彼、本末倒置,而應兼而有之、互為發展。三忌“硬”的招法。那種違背經濟規律,越俎代庖、行政命令式的下指標、定任務做法是要不得的。堅決避免政策上“一刀切”“急剎車”,更不能把傳統產業簡單“一退了之”,而應立足實際,發揮比較優勢,循序漸進、因勢利導地加快實現轉型升級步伐。四忌“虛”的做派。不考慮條件是否具備,熱衷于“趕時髦”,追逐少數幾個高技術產業,大干快上,“跑馬圈地”,巨額舉債建設超前基礎設施,這樣只會導致形成一大批“爛尾”泡沫化亂象。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通過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穩中求進,搞好頂層設計,把握好節奏和力度,一仗接著一仗打,步步為營,久久為功。必須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既要遵循市場規律、善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又要讓政府勇擔責任、干好自己該干的事,引導資源流向科技創新一線,壯大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動能。處理好短期和長期的關系。產業發展是一個動態歷史進程。必須順應產業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從化解當前突出矛盾入手,從構建長效體制機制、重塑中長期經濟增長動力著眼,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增強產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處理好減法和加法的關系。做好加減法關鍵是要把握好立與破的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把手里吃飯的家伙先扔了,結果新的吃飯家伙還沒拿到手”。只有堅持先立后破,注重立與破的系統性和協同性,做好新舊模式之間的銜接和轉換,才能兼顧穩和進,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處理好供給和需求的關系。傳統產業不等同于落后產業、過剩產能。一個地方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還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都應依據經濟形勢、市場需求、自身優勢等方面綜合研判、科學取舍,作出抉擇,這樣才能以新質生產力更好推動高質量發展。
“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技術。”歷史規律表明,每個行業都會有興盛與衰落,但大部分行業并沒有消亡。通過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已經被實踐證明了的、符合實際需要的、符合發展規律的科學判斷和正確之舉。著眼未來,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繼續把握好立與破、取與舍、穩與進、共性與個性、快與慢的方法論,大力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必將擁有更強勁的引擎,一定會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更為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