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至10日,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高等教育是“三大戰略”的重要結合點,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工程教育。面對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迫切需求,必須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全局高度,認識推進新工程教育的重要戰略意義,解決好制約新工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問題,以新時代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為突破口,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打造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新范式。
實施新工程教育的戰略意義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的時代要求。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錯綜復雜,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持續優化新興產業戰略布局,創新工程人才培養機制,形成了“大工程觀”、OBE模式、CDIO模式、歐林三角模式等工程教育理念,培養了一批引領科技產業發展的工程技術人才。針對復雜國際環境中的新挑戰和新機遇,我們要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新工程教育培養體系,走好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之路,培養大批具有時代擔當、全球勝任力的卓越工程師,不斷提升中國新工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
教育、科技、人才統籌推進的國家戰略需求。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專章部署,一體推進。當前,新興技術相互滲透、交叉融合,對產業的升級轉型帶來深刻影響。在戰略前沿領域具有深厚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的工程技術人才是促進產業變革的關鍵,特別是在集成電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相關領域,人才整體供需缺口呈持續擴大的趨勢。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拔尖人才培養。這就要求我國新工程教育必須把培養卓越工程師作為核心任務,牢牢把握新時代產業革命脈搏,推動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融合發展,強化卓越工程師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的引領驅動作用,積極響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制造強國等重大戰略需求,為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重要支撐,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貢獻高等教育力量。
當前新工程教育面臨的問題
新工程教育的全新認識還未到位。在現實中,很多人將工程教育等同于“簡單實現過程”的工程實踐本身,忽視了工程教育所蘊含的科學內涵,未能清晰認識其全面性與復雜性。社會層面對工程教育的理解仍比較片面,對工程師群體存在認知偏差,對工程師的重要性和價值認識不足。教育層面對分類培養的認識不足,沒有深入剖析卓越工程師應具備的能力,沒有破解制約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核心難題,存在輕工程重學術的問題。傳統的工程教育理念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和簡單的工程能力培養,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動了全球工程教育多元創新發展,對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創新性、應用性、多樣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現階段工程教育模式更新緩慢,未能跳出傳統人才培養的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未構建大交叉、大融合、大縱深的培養理念。
新工程教育的培養模式有待創新。新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路徑仍待完善。傳統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滯后,難以滿足現代化產業體系對卓越工程人才能力的需求,需要圍繞卓越工程師培養通用能力標準,推動培養體系重構和流程再造,深入梳理卓越工程師知識譜系和能力結構,制定從工程興趣激發到核心能力培養的貫通培養方案,超常規培養大批德才兼備的卓越工程師。新工程教育校企協同機制有待加強。傳統工程教育與社會需求仍存在明顯脫節,高校育人、企業用人,雙方各管一段,結合不緊密。高校培養過程中工程訓練不到位,導致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不足,企業往往需要較長周期,對學院型人才重新訓練。企業直接參與人才培養投入高、周期長、見效慢,使得校企協同機制呈現淺層次、松散型、低水平狀態。
新工程教育的評價機制有待改革。新工程教育評價標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新需求不適配,評價過程缺少領軍企業、國家實驗室和行業協會等第三方的參與,評價結果不夠全面,難以在資源調配上充分發揮作用。工程碩博士研究生申請學位成果體現形式的標準不完備,學位論文的評價體系側重于傳統的學術研究成果而非工程創新貢獻,未能充分體現特色培養、分類培養的導向。新工程教育與職業資格的有效銜接尚未完全建立。基于職業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是快速打通教育與產業之間人才有效輸送的重要方式,如醫學、法律等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均有全國統一的職業資格準入制度。我國許多工程領域尚未形成完善的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在職業準入條件、評估標準等方面沒有建立嚴謹的統一共識,導致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脫鉤。
當前新工程教育重要問題的解決路徑
凝聚新工程教育社會共識。充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認識卓越工程師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卓越工程師在推動工程科技創新、促進人類文明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人才支撐。構建有利于工程師成長和發揮作用的良好環境,不斷提高工程師的社會地位。引導高校轉變“重理論輕實踐、重科學輕工程、重研究輕技能”觀念,樹立培養高水平工程技術人才意識;引導行業企業重視人才培養,不斷完善工程師人才成長發展機制;引導學生樹立工程師精神、大國工匠精神,培養學生對工程師的向往和崇高感。
構建新工程教育培養模式。系統設計貫通制的新工程教育培養模式,以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為載體,以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為抓手,以工學交替為途徑,探索高層次工程人才有組織聯合培養新范式。打通人才培養鏈路,構建逐級遞進、銜接緊密的工程培養體系。聚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戰略性新興領域和人才急需,結合企業需求定制本碩博貫通培養方案,將工程師訓練融入課程學習、項目實踐和課題研究,圍繞基礎理論、工程素養和工程實踐開展進階式培養。構建企業需求導向的新工程培養路徑。聚焦校企協同育人關鍵結合點,建立健全運行機制。校企共商培養方案,將企業需求融入培養方案,將關鍵能力融入培養要素,促進企業人才培養環節前移。校企共建課程體系,重塑課程標準,校企專家共同規劃課程,共同優化教學大綱,共同確定課程內容,共同實施課程教學。做實工學交替,注重課程實踐和攻關項目的銜接,實現完整工程項目訓練和真實場景下的工程師能力培養。
重塑新工程教育評價體系。突出人才培養標準的實踐導向。評價機制需適應工程領域日益更新的需求。高校應建立跨學科專家組織和企業行業評價專家組織,全面參與人才培養標準的制定過程,探索多元評價體系的廣度和深度,打破工程人才培養的學科壁壘,讓產業所需和學生所學同頻共振。按照研究生分類培養改革的要求,將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成效作為學位評價的重要依據,推動學位論文的形式由單選向多選轉變。構建新工程教育與職業資格的有效銜接機制。相關部門應多方協同推進,從頂層設計到微觀細節明確工程師資格認證內部的各項環節,構建學位授予標準和資格認證標準的統一框架及評價參照體系,從制度上打通工程師從接受教育到就業,再到職業發展的通道,完善工程教育與職業資格的橫向貫通與縱向銜接,推動新工程教育培養體系與國際標準銜接互認。
(作者系電子科技大學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