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王炳南
今年5月中旬,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調研組圍繞“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專題,開展調研。調研中,我們先后赴上海浦東新區、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和北京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了解實情,摸清情況,積極協商議政。
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我們深刻地認識到,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紛繁復雜,高質量發展對高水平開放、高水平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注入強勁動力。為此建議:
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擴大自主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在短板領域優化制度開放供給,在優勢領域開展制度開放競爭,在前沿領域加強制度開放合作。
高標準打造國際領先的營商環境。深化外商投資促進體制機制改革,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優化國內營商環境,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打造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支撐高水平對外開放。
提升外商投資吸引力
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 錢克明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了專門部署。為提升外商投資吸引力,建議:
加大投資促進力度。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創新招商模式,拓展招商渠道,健全常態化、多層次招商機制;持續加大對歐美日韓及中東地區等重點地區的引資力度;針對“專精特新”“隱形冠軍”和供應鏈關鍵企業,加強精準招商。
出臺更有競爭力的引資政策。積極應對國際引資競爭,研究出臺更具吸引力的引資優惠政策。加大對“卡脖子”難題攻關力度、對“新賽道”高技術領域企業支持力度,確保內外資企業同等適用優惠政策。
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制定涉企政策應充分征求各類企業意見,發布時把握好時度效,并同步開展宣傳解讀,及時出臺配套細則,穩定外商投資預期;用好外資企業圓桌會、外資企業問題訴求收集辦理系統,對外資企業的合理訴求及時做出反應。
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加快推動電信、醫療等領域開放。全面清理各類隱性準入壁壘,嚴格落實“非禁即入”。
增強服務貿易創新動能
全國政協常委 司馬紅
針對我國服務貿易存在的問題,建議:
加大制度供給,提高開放協同度。對外,以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為統攬,進一步探索縮減負面清單條款,健全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對內,落實WTO服務貿易國內規制談判協定,在服務業開放準入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管理、許可等。
加快數字化進程,促進提質升級。完善頂層設計,出臺支持數字貿易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完善數據確權、交易、應用等流通規則,提高數字平臺監管能力。發展數據服務、數字金融、互聯網醫療等新業態新模式。
推動標準制定及銜接,參與全球治理。加快優勢標準“走出去”,在新興產業及貿易領域,提出有中國優勢的標準;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推動我國建筑、運輸等服務貿易標準“走出去”。促進國際標準銜接,在綠色金融等領域推動國內外標準銜接。
打造創新合作平臺,拓寬國際“朋友圈”。推動形成有統籌、有側重的全國服務貿易開放格局。選取基礎較好的地區,建設服務貿易國際合作區,對特定國別、特定領域開展合作探索。
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我國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全國政協委員 王昌林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作出重要部署,這對促進我國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具有重要意義。建議:
支持企業有序“走出去”。支持企業主動抱團走向東盟以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建立區域生產分工合作體系,提升我國企業國際化發展水平;完善產業在國內梯度有序轉移的協作機制。
加大“引進來”力度。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更加積極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加大服務業開放力度。著力擴大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加強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加大跨國公司、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引進力度,在國內與跨國企業等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
加快推進對外開放“新特區”建設,重塑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在總結海南自由貿易港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建設服務業開放“新特區”,積極培育服務貿易新增長點。建設先進制造業對外開放“新特區”,推進貨物貿易轉型升級。
高度重視新形勢新背景下的內外貿一體化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 陳小平
近年來,通過政策支撐、試點建設等舉措,我國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取得積極進展,但也面臨著新的困難和挑戰。建議:
加快政策工具落地,提振國內需求,穩住國內基本盤。創新用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體系。將擴消費的政策重點放在就業和收入分配上,以收入和就業的穩定帶動消費。
堅定不移開拓國際市場,不斷挖掘國際市場潛力。統籌做好經濟外交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為企業打開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創造更好環境。持續做好對企業拓市場增訂單的實質性支持,積極用好外貿綜合服務功能。
優化服務生態體系,提升內外貿順滑切換能力。高水平謀劃國際經貿網絡體系建設,建設具有主動權的國際經貿網絡。推動國內國外教育聯動、產教融合,培養外國留學生+國際化本土人才。鼓勵發揮商協會、平臺企業的全生態服務功能。
精準發揮政策作用,加強對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引導。強化對外貿企業轉內銷的政策引導支持。探索強化國內市場信保服務,為企業開拓國內新客戶提供更便捷支持。持續提升供應鏈金融便利性、降低融資成本。
鞏固和擴大我國鋰電池產業競爭優勢
全國政協委員 曾毓群
當前,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已成為大國博弈的新領域新賽道,既充滿機遇又面臨挑戰,各國均圍繞產業鏈本土化、關鍵礦產資源獲取等展開激烈競爭。建議:
強化統籌協調。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統籌協調,推動企業有序“出海”。同時,加強國際標準對接,推動國內、國際規則互認。
優化境外投資管理體系,支持企業拓展海外布局。持續優化對外投資管理體系,加速對外投資項目審批;支持企業尋找海外合作伙伴,開展合資、技術授權等多種形式的合作。各主管部門利用專業優勢,對境外投資項目統籌強化商務、財政、投資、產業等協同管理力度;充分發揮駐外使領館一線窗口作用,積極對話和協調海外機構支持中資企業發展經營。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 南存輝
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建議:
加強政策統籌協調,推進貿易便利化。通過數字技術手段,進一步簡化通關流程,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提高通關效率,降低企業成本;豐富貿易支付結算的渠道和工具,提升外匯業務辦理和資金結算的效率。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健全法律保護機制,保障企業合法權益。健全國別風險評估長效機制,推動簽訂和升級雙邊或多邊投資協定,為企業提供穩定的發展環境。建設耗時短、執行易、成本低的商事調解及配套執行制度,為企業“出海”提供法律保障。
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與標準制定。拓展與共建國家在規則、標準、理念等多維度的協調合作,引導國際“行業減排”的碳價機制建設,加快與相關領域碳抵消及減排機制的對接。加強與共建國家綠色能源規劃與政策銜接。
強化金融服務保障,構建多元化投融資體系。統籌各種金融機構的資源,加大對民營企業境外投資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充分運用股權、債權、基金等市場化工具,打造多層次的投融資平臺,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程度。
打造更多國家名片和金字招牌
全國政協委員 孫永才
結合前期參加專題調研和企業國際化實踐,提出以下建議:
聚焦全面打造世界一流品牌,進一步健全完善國有企業“走出去”統籌協調聯動機制。圍繞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務,健全完善投、建、管、運等不同行業合作共贏協同機制,加快推動我國項目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走出去”,努力打造更多世界一流品牌。
聚焦推動中國標準國際化,進一步提升國際標準制定能力。進一步引導我國企業深度參與國際標準組織變革,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深入開展標準化研究,加大關鍵技術國際標準化研究力度,爭取形成更多行業規則和國際標準,帶動產品、技術、服務、資本、管理更高質量“走出去”,以中國標準擦亮中國品牌,更好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持續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內陸地區開放高地
全國政協委員 張 健
為持續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內陸地區開放高地,建議:
優化營商環境促開放。國家層面加強政策引導、優化能源布局、破解體制機制障礙,幫助內陸地區降低用能用電、綜合物流等運營成本。內陸地區尤其要加強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基礎工作,增強內陸地區對國內外要素資源的吸引力。
拓展貿易環境促開放。內陸地區開放要用好自貿試驗區、國際陸港、西部陸海新通道、博覽會等,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力支持內陸地區與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港等對接,把內陸產業、能源優勢與沿海渠道、政策優勢結合起來,共同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開放格局。
提升人文環境促開放。國家層面加大支持引導,幫助內陸地區挖掘文化資源,加大“文化+科技”“文化+旅游”融合力度,增強文化吸引力、感染力、傳播力。
改善生態環境促開放。國家層面指導支持內陸地區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加快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生態優勢厚植發展優勢。
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
全國政協委員 胡 偉
新業態發展對外貿增長有著重要作用。建議:
完善跨境電商相關政策法規,做好相互間有效銜接。研究調整跨境電商正面清單和個人限值限額。研究擴大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藥品試點城市,增加藥品種類。開展“網購保稅+線下自提”可行性研究。完善跨境電商退貨措施。明確海外倉認證標準,進一步落實支持政策。
建立健全市場采購試點動態評估和退出機制。完善地方外貿考核機制。強化市場采購出口監管,健全綜合治理體系,打擊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加強部門間聯合監管。
加快更新和擴大綜合保稅區內保稅維修產品目錄。完善保稅維修試點核批會商機制,細化準入標準,簡化審批流程,建立退出機制。充分發揮綜保區政策優勢,進一步明確保稅再制造準入條件和管理要求,支持高端制造企業開展再制造業務,并探索在區外開展試點。
健全部門間聯合監管、數據互聯、信息共享的工作機制。強化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加強政策宣傳,引導企業合法合規經營。發揮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作用,形成企業自律、行業規范、協同共治的工作格局。
推動跨境數據流動
全國政協委員 張 琦
針對當前數據跨境流動的突出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在規則方面,建設規則智庫網絡,推動將數據跨境風險從對企業的單點評估改為行業綜合評估,支持在臨港新片區等自貿試驗區開展與國際經貿規則充分銜接的數據流動規則創新和壓力測試。
在基礎設施方面,利用好市場力量建設新型海底光纜和登陸站;支持上海等地布局離岸數據中心,探索建立跨國企業內部數據便捷跨境的“綠色通道”機制。
在法治保障方面,健全負面清單、事中事后監管及“監管沙盒”等機制,建立透明、穩定、可預期的數據跨境法律框架。
在實施路徑方面,建議做好“內到外、外到內、外到外、內到內”的有機統籌,支持上海、海南等地在金融、制造、貿易、航運等場景深化數據國際合作,探索建立海外工作站協作網絡,發揮好部分先行區數據跨境流動的功能型平臺作用,發揮服務內地、連接海外的支點功能,更好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
以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 王志剛
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應有之義,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的有力支撐。建議:
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快實施有針對性的國別合作戰略。拓寬政府和民間科技交流合作渠道,進一步夯實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科技伙伴關系。
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優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團對外專業交流合作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科研數據跨境流動的制度體系。利用國家科技計劃的開放與大型科研基礎設施的共享,不斷吸引全球一流人才來華開展科研合作。
以更大力度吸引匯聚全球高層次人才。聚焦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動高校、科研機構擴大科研崗位全球招聘改革試點。吸引更多有志于報效國家的留學生回國工作。
不斷增強我國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響力和引領力。深入踐行國際科技合作倡議,加強全球科技公共物品的供給。前瞻謀劃和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與各國攜手打造開放、公平、公正的國際科技發展環境。
做好自貿試驗區往前走的三篇文章
全國政協常委 周漢民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作為全國首個自貿試驗區,要做好三篇文章,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
做好機制性授權的文章。建議探索構建自貿試驗區版本的改革授權清單,定期對改革突破進行清單式的批量授權,由部委對授權推進開展事中事后監督,更好推動自貿試驗區在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知識產權保護、邊境后管理等方面加大探索。
做好戰略聯動的文章。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支持上海自貿試驗區對標《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規則,盡快推出數據跨境流動負面清單,在金融、航運、汽車、生物醫藥等企業需求強烈且已有正面清單的領域先行先試。
做好法治引領的文章。建議更好發揮浦東新區法規對改革的保障作用,支持上海大膽探索。適時啟動自貿試驗區法的研究工作。
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全國政協委員 余 斌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建議:
積極應對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加強與國際規則銜接。充分研判新評估體系中哪些標準難以適用,哪些標準可以作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切口,在實踐中加強以評促改、以評促優。同時,加強雙向溝通,最大限度獲得認可支持。
聚焦企業滿意度差的突出問題及時改進。針對當前企業反映強烈的痛點難點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優先推進解決,增強企業獲得感和滿意度。
加大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工作力度。專項清理各地對外資企業準入設置不合理審批條件、變相提高門檻和準入后非國民待遇等做法。加快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等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
以高水平法治化營商環境穩預期提信心。及時出臺高水平構建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文件,將實踐證明行之有效、企業獲得感強的改革舉措上升為法律法規。特別是要嚴格規范監管執法,加強對基層行政監管執法人員行為的監督。
為制度型開放打造高水平安全基礎
全國政協委員 楊明杰
統籌開放與安全,為制度型開放打造高水平安全基礎。建議:
提高風險監測預警能力。對內,提升涉外風險監測預警能力和水平,完善相關工作和制度體系。對外,積極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加強對話溝通、管控分歧,推動交流合作,開展風險監測預警合作并形成穩定機制。推動經濟全球化朝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為全球治理作出中國貢獻,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創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環境。
提高涉外法治建設水平。根據現實需要盡快補足相關領域立法短板,統籌推進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豐富完善我國涉外法律體系。加強國際合作,建立涉及更多領域的國際行政執法協作機制,用好國際爭端解決機制。加大相關人才培養力度,提升涉外法治服務水平。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推動形成公平正義的國際法律治理體系。用健全的涉外法治體系護航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
提高應對新型風險能力。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各方力量,持續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發展差距,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建設智慧中國、數字中國,通過做強自身去提升應對新型風險的能力。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并積極參與相關國際規則制定工作。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06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