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驅車行駛在開封黃河大堤上,道路兩旁綠樹成蔭,一邊是奔騰向東的黃河,一邊是供市民休閑的自行車專用道和健身步道。從高處看,黃河生態廊道如同一條綠色的飄帶與奔騰的黃河蜿蜒相伴,演繹著一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全年有景、人水和諧”的壯美圖景。
河南是千年治黃的主戰場、沿黃經濟的集聚區、黃河文化的孕育地、黃河流域生態屏障的支撐帶。特殊的區位,獨有的文化,讓河南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雙重責任。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五年來,河南省牢記囑托,奮勇爭先,以黃河戰略為牽引,牢牢把握“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戰略導向,建設安瀾黃河、生態黃河、美麗黃河、富民黃河、文化黃河、數字黃河成果顯著。大河上下處處展現出蓬勃向上的生機活力,奏響了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河南樂章。
河南沿黃區域是如何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的?高質量發展取得了哪些實際成效?近日,本報調研組來到河南沿黃地市進行了實地調研。
1、生態優先黃河流域美如畫卷
沿著黃河生態廊道向東行駛,不一會兒,一塊寫著“安瀾石”字樣的石頭映入眼簾,調研組來到了開封市的黑崗口。
歷史上,這里曾多次發生黃河決口。“這一河段是典型的游蕩型河道,河道寬、淺、散、亂,主流擺動頻繁,易形成橫河、斜河和‘卡口’等畸形河勢。”開封黃河河務局黨組成員潘佳良介紹,近年來,通過大規模保護治理,已基本建成開封黃河防洪工程體系,確保了開封黃河安瀾。
2020年,開封建設沿黃生態廊道示范工程,突出“生態修復、保護為先”,在保留原有林田濕地坑塘的基礎上,種植泡桐、柳樹、國槐等鄉土樹種,沿途增設旅游休閑配套、研學基地、濕地公園、現代農業設施等,讓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作為開封生態廊道示范帶的一段,黑崗口同年開展生態修復綠化工程,如今已成為市民周末打卡的好去處。調研組看到,在黑崗口的黃河河勢觀測臺,不少游客在此或互相拍照,或俯瞰黃河,還有沿黃河騎行的市民在這里短暫休息。
“這里原先有‘四亂’——亂占、亂堆、亂采、亂放,抽沙船、養殖基地、違章建筑遍布。”潘佳良看著眼前的景象感慨道,“經過生態修復治理,以前的‘臟亂差’現在已變成‘美如畫’。”
潘佳良介紹,開封黃河大堤已成為集防洪保障、搶險交通、生態文明建設、水文化展示為一體的復合式防洪工程,為開封人民提供了重要的安全屏障和宜居的生態環境。
“剛來的時候,這還是座貧瘠的荒山,90%的地方沒有土,幾乎沒有樹。”站在洛陽華洋生態科技園的望江亭邊,科技園總經理馮華回憶。從望江亭望去,腳下是荒坡古渡口,周圍群山已是滿目蒼翠。
2003年,馮華受公司委派從北京來到洛陽市新安縣,負責公司承包荒山的綠化以及園區的建設開發工作。“沒有水,就把廢棄的煤窯井水作為水源,每天往返二三十里挑來飲用;沒有電,就點蠟燭照明。”談及創業初期的艱辛,馮華歷歷在目。
通過修建水利設施改善灌溉條件、平整土地以及換土種樹改善土壤條件,21年來,園區種植了120余種、40多萬株苗木,荒山造林成活率超過90%,1000多畝的青山一年可吸收灰塵2.2萬噸至6萬噸。
華洋生態科技園從荒山變綠坡是新安縣堅持“生態立縣”的典型縮影。作為沿黃縣域,新安縣從2020年開始,采取工程造林和飛播造林相結合的方式,將沿黃5鎮約10萬畝宜林荒山進行高標準綠化,同時建設配套水利設施,構筑沿黃生態屏障。
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北上,留下一條流經商丘的“黃河故道”。調研組沿著黃河故道一邊走一邊看,拐了一個彎,汽車便駛入茫茫林海。眼前只見一條筆直的小路,除此之外,滿目皆綠,高大挺拔的刺槐樹整齊排列于道路兩旁。調研組來到了國有商丘市民權林場申甘林帶。
民權林場林業高級工程師李傳啟1995年成為護林員,見證了林場這些年的點滴變化。他告訴調研組,民權林場讓黃河故道的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昔日的茫茫沙丘已變成郁郁蒼蒼的林海,處處鳥語花香。目前林場經營面積6.9萬畝,森林覆蓋率83.7%,能保護周邊40萬畝的農田免受風沙侵害。
五年來,河南省累計建成沿黃生態廊道1200多公里,綠化造林460多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600平方公里,2020年以來黃河干流(河南段)水質連續達到Ⅱ類。
2、因地制宜黃河沿線業興民富
8月,鄭州市中牟縣蘋果迎來豐收,青的、黃的、紅的果兒掛滿枝頭。雁鳴湖鎮朱固社區門口,自發形成的蘋果市場熱鬧非凡。售果的農民、分揀的工人、收貨的車輛來來往往,一片繁忙景象。
“俺村種植蘋果30多年啦,朱固蘋果可是咱當地響當當的特色品牌,家家戶戶都有蘋果園。成熟期從6月一直到年底,品種豐富,有紅星、紅富士、花碩、美八等。價格嘛,隨行就市,而且客商上門收購,根本不愁賣!”村民熱情地對調研組說。
近年來,中牟縣沿黃鄉鎮充分發揮獨特的氣候、水土、光照優勢,積極引導并鼓勵農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林果種植,在雁鳴湖鎮、狼城崗鎮、萬灘鎮等沿黃區域打造中牟蘋果“黃金采摘帶”,總種植面積近2萬畝,畝產值在6000元到8000元之間。
黃河不僅為沿河地市帶來了水源和肥沃的土地,還讓不少地方在保護黃河流域生態的同時吃上了“旅游飯”。在黃河故道國家濕地公園旁,有一處特色村落——商丘市民權縣任莊村。村中殘荷照影,垂柳依依。誰能想到,這里曾是深受風沙鹽堿之苦的貧困村。
“原來村子周圍到處都是破路爛泥,只能挖個小魚塘謀生,日子苦著哩!”年過五旬的村民高清山回憶說,過去大伙過的都是窮日子、苦日子,一家幾口能有幾千塊錢的收入都謝天謝地。
過去幾年,借助地處黃河故道的優勢,任莊村發展起了鄉村生態旅游,相繼建成月季坡、情侶島、天鵝湖、白鷺洲、黃河之光噴泉和莊子垂釣臺等一批景點,每周都能吸引萬余人前來觀光旅游。
“以前外出打工也掙不了多少錢,我們村開發鄉村旅游后,我就回來搞了農家樂。每到節假日,就會有周邊游客驅車趕來,坐在院子里,品一尾剛捕的新鮮鯉魚。現在,村民的收入越來越多,村子發展得越來越好。”今年36歲的村民武磊談起自己的“家門口買賣”甚是滿足。
自動投食機向池塘里投送餌料后,原本平靜的水面立馬沸騰起來,被金黃色的小錦鯉填滿。在開封市祥符區杜良鄉埽西村的錦鯉養殖基地,養殖戶王平東在池塘邊向調研組展示著他養的錦鯉。
王平東介紹,他目前養殖的品種以紅草、金魚、錦鯉為主,主要銷往上海、北京、黑龍江等地,目前魚的存場量達到20萬斤。“我們通過向農戶提供魚苗、飼料和技術,已帶動四五十戶農戶養殖了1000多畝,預計今年的產值能達到800多萬元。”王平東說。
開封市以特色產業發展為抓手,引導沿黃鄉鎮因地制宜科學選取適合本地的水產業。截至去年,祥符區毗鄰黃河的鄉鎮已發展水產養殖面積1.5萬畝,相關產業年收入總值達4000萬元,特色產業與生態保護實現有機結合。
在洛陽孟津區先進制造業開發區,調研組走進洛陽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圍繞國家戰略需求,中硅高科已開發多種高端硅基材料新產品。“我們的目標是要實現集成電路領域硅基材料產品的國產替代。”中硅高科副總經理帥世璽說。
帥世璽介紹,公司構建了數字化孿生工廠和智慧化數據信息平臺推進生產智慧化轉型,已實現工廠三維可視化、環保管控、設備智能巡檢等智慧化管理。
洛陽孟津區先進制造業開發區主導產業為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裝備制造和氫能新能源,以建設“綠色石化及先進材料產業基地”為目標,加快推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促進園區產業布局集聚化、產業結構綠色化、產業鏈條生態化,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994億元。
在談到如何實現低碳發展時,開發區經濟發展部部長張彥偉表示,目前園區用電有10%是小浪底和西霞院水庫輸送的綠色電力,同時園區內國能電廠產生的二氧化碳還能重復利用,生產化工產品碳酸乙烯酯,既可以減少碳排放,也能降低企業用電成本。“未來,我們還將引進更多可再生能源項目,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張彥偉說。
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河南沿黃地市從實際出發,積極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等,探索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3、文脈相傳黃河文化賡續煥新
“呀呼呀呼嘿呀嘿嘿,芭蕉里樹,嗨嗨嘿哈,八仙子弟,呀哈呼嘿……”在河南黃河之畔,延續著一種古老的民歌——黃河號子。這串歌詞正是河南省孟州河務局退休職工、黃河號子第四代傳承人牛玉貞,帶領黃河號子傳承小組隊員訓練時所喊出的夯硪號子。
黃河號子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歌,屬于勞動號子的一種,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完善,逐步在沿黃地域發展成為搶險號子、夯硪號子、船工號子等多種形式。黃河號子節奏鏗鏘、激昂高亢,如黃河奔騰不息,千百年來一直伴隨著勤勞人民治黃過程,承載著古老的黃河文明,傳遞著百折不撓、堅定不移的治黃精神。
2008年6月,“黃河號子”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河南孟州黃河號子傳承小組是傳承和弘揚黃河號子的一支重要力量。調研組了解到,為更好地保護傳承弘揚黃河號子,傳承小組積極探索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傳統曲調進行適當革新突破,并推動黃河號子與現代音樂、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融合,通過創新與發展,使黃河號子更好地融入當代社會。
如今,大河奔涌,黃河號子的表演性替代了功能性,但不變的是喊出的催人奮進的黃河力量。河南黃河兩岸正奏響新時代的澎湃樂章。
“文房四寶硯為首。”澄泥硯、洮硯、端硯、歙硯并稱為中國四大名硯,唯有澄泥硯是由泥而不是石頭燒制成陶硯,而澄泥硯所用的泥,便取自沉淀千年的黃河漬泥。地處黃河之濱的新安縣,被譽為“中國澄泥硯之鄉”,渾厚的黃河泥硯文化在這里得到保護和傳承。
“文化不光要有傳承,還要有創新。”致力于傳承黃河澄泥硯文化的河洛工匠崔紅濤向調研組介紹,他將紫砂和黃河漬泥融合在一起,開發出紫砂澄泥硯產品。不僅如此,他還創新地把紫砂、牡丹元素、變色技術融合到一個杯子上,開發出變色牡丹紫砂壺的文創產品,一經推出立即成為“搶手貨”。
從黃河紫砂澄泥硯到紫砂茶具、黑陶藝術品,新安縣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內涵,積極探索文旅資源開發和價值轉化的有效路徑,讓厚重的黃河文化活化為豐富的旅游文創產品。越來越多的新一代新安人正在成為黃河故事的講述者、傳承者。
黃河的魅力遠不止這些。夜幕降臨,清明上河園內《大宋·東京夢華》準時上演,各地游客匯聚于此沉浸式體驗黃河文化。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伴隨著《虞美人》唱詞響起,北宋東京汴梁繁榮的市井生活場景在水上實景舞臺徐徐展開。70分鐘的時間里,演員們絕妙精湛的演技、恢宏壯觀的場面、酷炫震撼的特效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沉浸式夜間馬戰《岳飛·郾城大捷》,運用電影特效逼真還原真實戰爭場景的《大宋·東京保衛戰》,潑天浪漫的《打鐵花》,宋文化沉浸式奇幻賞《愛·雅頌》,還有輕松愉悅的《王員外招婿》……清明上河園通過旅游演藝劇目全景式再現八朝古都千年繁華盛景,每天吸引數萬名國內外游客流連忘返。
清明上河園的持續“走紅”,源于近年來當地政府、景區不斷創新思維,因勢利導,強化文旅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持續講好黃河故事。
如今,那些輝映古今的詩詞、歌賦已經創新為《唐宮夜宴》《洛神水賦》以及河南春晚一個又一個出圈又出彩的節目,許多游客都慕名到河南來,在隋唐洛陽城、在北宋東京城“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
4、經驗與啟示
牢記殷殷囑托,心懷“國之大者”,如何在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之間尋找最優解、畫出同心圓?調研組認為,堅持生態保護為先、統籌治理為要、確保安瀾為底、傳承文化為魂、高質量發展為本,是河南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也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牢記囑托,扭住保護治理核心。為確保一泓清水潤澤中原,河南始終把大保護作為關鍵任務,堅持中游“治山”、下游“治灘”、受水區“織網”,把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與大氣、水、土壤三大攻堅任務統籌謀劃、一體推進,實施了水土保持和生態廊道建設工程,開展了“凈水入黃河”“清四亂”“尾礦庫閉庫治理”等專項行動,建立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保護和修復的長效機制,構建了“一帶三屏三廊多點”的生態保護格局,實現了水土保持率、攔減入黃泥沙“雙增加”,推動黃河向綠而生、逐綠而行。
奮勇爭先,抓好高質量發展根本。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必答題。河南始終踐行“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已經成為沿黃地市高質量發展的鮮明標識。緊緊錨定“國家創新高地”這個戰略目標,以“六個一流”打造集聚高端要素的“強磁場”;緊緊錨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這個主攻方向,以加快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跑出動能轉換的“加速度”;緊緊錨定“鄉村振興”這個關鍵變量,突出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真正讓沿黃地區從“一水共護”邁向“全域共富”。
因地制宜,探索富有地域特色之路。河南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從實際出發,“點線面”結合,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在“點”上彰顯特色,因地制宜發展農家樂、特色林果種植、水產養殖和林下經濟等,讓“黃沙灘”變身“幸福里”,讓“小漁村”變身“旅游村”。在“線”上強化貫通,鄭汴洛三市聯動,攜手打造“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沿黃文化展示帶,讓宋文化、河洛文化、殷商文化煥發新光彩。在“面”上注重融合,深化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明清黃河故道、大運河、鄭州都市圈等相貫通,逐漸走出了一條以生態保護倒逼流域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特色之路。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非一日之功。調研組認為,須謀劃長遠,干在當下,一張藍圖繪到底。
要深化保護治理,在建設生態文明上取得新成效。加快完善落實“兩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持之以恒推進生態建設,加強原生態保護,最大限度恢復自然景觀,為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作貢獻。
要堅持創新驅動,在打造現代化經濟體系上實現新突破。堅定把新發展理念和“兩山”理念作為指揮棒,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綠色低碳為導向,加快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謀篇布局未來產業,以綠色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推動大江大河保護治理和高質量發展。
要推動文化繁榮,在弘揚黃河文化上彰顯新作為。深入研究黃河文化,加強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和時代價值挖掘,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做大做強文旅文創產業,持續擦亮“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旅品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助力黃河文化在新時代更加熠熠生輝。
要增進民生福祉,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上邁出新步伐。立足“山、水、林、文化”等特色旅游資源,多種方式深挖黃河生態優勢,持續推進灘區居民后續遷建,突出抓好沿黃地市“一老一小一青壯”民生領域,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調研組成員:記者張文驍、王勝昔、丁艷;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王承哲,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新濤,副所長、副研究員彭俊杰,助理研究員趙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