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發展數字經濟意義重大,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充分釋放我國制造大國和網絡大國的疊加、聚合、倍增效應,將切實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和活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這一重要要求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實踐路徑。
多年來,我國始終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動工業生產平穩增長,制造業規模持續擴大、結構不斷優化、集群化發展水平快速提升,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能力增強,經濟向好的基礎持續筑牢。與此同時,數字經濟規模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二,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取得顯著成效,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具備良好的現實基礎和條件。
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由之路。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正在成為轉換新舊動能、重組全球要素資源、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關鍵力量。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特點,將數字技術應用于各個產業部門,通過數據賦能、數智協同、技術創新等,可以促進生產方式升級、管理模式優化、生產效率提升,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大幅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
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是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關系,都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既不是簡單地將數字技術應用于實體經濟,也不是單一地對實體經濟生產出來的產品和服務進行數字化運營,而是通過數字技術手段打破傳統意義上的企業運營模式與行業壁壘,借助跨領域的資源整合與模式創新,驅動產業間的協同融合與生態構建,最終生成全新的共創共享價值網絡,有效拓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各自的深度和廣度,形成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強大合力。
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必須加快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更好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把數字經濟由點到面、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滲透、融入和應用到實體經濟各領域全過程,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賦能實體經濟發展,驅動生產力向先進質態躍升。為此,要聚焦當前存在的堵點難點,健全相關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筑起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協同互促的“四梁八柱”。
一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工業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推進新型工業化,要堅持系統謀劃、統籌安排和整體推進,把建設制造強國同發展數字經濟、產業信息化等有機結合,著力提升制造業供給體系質量。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實施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全面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一批行業共性技術平臺,抓好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實施,加強產業科技創新體系與創新生態建設,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二是優化數字經濟發展制度環境。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是推進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要構建網絡和數據安全管理基本法律框架,完善個人信息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強化數據權益保護,推動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領域立法。健全數字經濟公平競爭治理規則,保護各類經營主體的合法經營活動,加強數字經濟領域反壟斷監管,建立健全公平競爭審查工作機制,加快完善重點領域基礎性制度。積極參與數字經濟國際經貿規則制定,推動國際組織數字經濟議題談判,開展雙多邊數字治理合作,維護和完善多邊數字經濟治理機制。
三是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著力破除阻礙要素自主有序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提高要素協同配置效率,持續優化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深化勞動力、資本和土地等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資金、人才、數據等各類要素持續流向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領域,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和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建立健全數據基礎制度,建立數據產權歸屬認定、市場交易、權益分配、利益保護制度,推進數據分類分級確權授權使用和市場化流通交易,增強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數據跨境流動機制,將安全貫穿數據供給、流通和使用全過程。
四是完善產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產業融合發展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一個顯著特征。在現代經濟中,隨著新技術的廣泛滲透,產業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融合發展成為普遍形態。要加快推進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進一步釋放傳統產業增長潛力、培育壯大新產業新動能。研究制定和推廣數字化轉型國家標準,加快推動產業數據開發利用,加強數據資源整合。構建金融有效支持產業融合的體制機制,有效降低企業轉型成本。建立產業融合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培養一批高水平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聚焦開放融合,探索形成互惠互利的交流與合作模式,構建更加安全、穩定、暢通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切實增強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的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
(作者系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